芝麻信用和君子社會

芝麻信用和君子社會

現在一講有道德,就會被說成是“你全家都道德”。

大概孔老夫子最大的罪過是“講道德”,我們可以不去辯解孔夫子沒有說過“三從四德”,也不去辯解魯迅的血淋淋的吃人禮教,是不是就是“周禮”------反正儒家孔夫子的德治/人治,已經成為“先進”法治社會的反面了。

實際上,前秦儒家完全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

1,不重視技術和商人:尤其看不起農業和商業,對喜歡莊稼事務的樊遲、喜歡做生意的子貢,都屢有微詞。從而造成了君子不器,君子視財富為浮雲的演繹,對後世影響嚴重。

2,君子和小人對立:君子的定義不清楚,過於道德化君子,而且與小人對立起來,把君子清高化,道德化,高高的架了起來,這是君子的悲劇之源,只要是四君子,七君子什麼的,都是“以死而後彰顯”的,這個事情,讓君子脫離人間煙火,絕跡人間。

3,女子問題:孔夫子就是覺得女人難以伺候,尤其是經過南子的事情後。而且孔子一門,夫妻關係一般,修妻差點成為傳統,說明孔、曾、孟的女人緣不好。至於後來的裹腳和三從四德,是輕視女子的升級版。

認了這三條“錯”,孔夫子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哲學家”和“社會實踐家”:有一套理論,然後去積極實踐的“哲學家”。這一點比馬克思強大,沒有恩格斯發起“共產國際”這個NGO,馬克思主義當年不會紅遍全球。

儒家和諧社會的建構,蠻簡單的

就是“君子政治”

1,君子:論語整篇都在講,君子養成記。

君子,是“學習”出來的:所以應該有一套完整的培訓體系,比如現在的中央黨校,培養出合格的賢人------這一點夫子是比較成功的,3000弟子,72賢人,在當時的民辦教育體系下,很牛逼了,而且開發了至今在用的教材,和教學方法----整本論語就是講教學方法。

春秋是中央封建制度,天子把自己兒子親戚派到各個地方去當諸侯,治理一方土地。孔夫子沒有突破這個侷限,他不敢提出“諸侯”也必須是賢諸侯,才能任職。所以他的困境是,賢人既要教化百姓,還要教化那些“諸侯貴族”!後者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一點孔老夫子沒有成功。

2,政:政者,正也。身正、心正。君子身正,小人都得服,別說是一般百姓了。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要修得身正,要心正,要有仁心。而仁心的操作層面,就是“恕”,將心比心。

君子修身,修心的還有一個物理場所是“家”,這一點,實際上“道場”。論語中有很多的修煉方法,後世的儒家又加上了很多的孝悌等等,確實多了很多具體的方法,不過也就多了很多的剛性,反而顯得不那麼可以個性化。

3,治:治實際上是“教化”,教化,俗話說“前面有胡蘿蔔,後面有鞭子”,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道就是胡蘿蔔,齊就是鞭子。孔子強調用禮法為主,刑法為輔。

這一點,被大家說成“人治”的始作俑者。

在法治上,有一個“熱爐效應”(hot stove rule)是指組織中任何人觸犯規章制度都要受到處罰。它是由於觸摸熱爐與實行懲罰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而得名。熱爐效應或熱爐法則帶有警示性、一致性、即時性和公平性。

法律和禮法(道德),從熱爐來看,法律是那個燒紅的鐵,而道德是離開這個紅的鐵,到常溫的1米圓圈(孫悟空畫的圈)。你的手碰到紅鐵,輕則燙傷,重則燙死;越過1米圈圈,你感覺逐漸感覺到炙熱。

現在的法律體系,核心是憲法,外邊是各種法律,最外層是各種地方規定,比如把吐痰、穿拖鞋等等都納入法規,這個事無鉅細的推演,不是不好,失去了那一米線,不知是好是壞,至少在成本上是很高的,現在似乎沒有啥禮法,這樣,法律就成了道德的底線。

當然在這裡還有一層是道德法庭,實際上也是前面說的禮法,可惜,禮法有真實的法庭,就是宗祠;而道德法庭卻沒有了實質的存在。

最近很多人在提“修家譜,修宗祠”等新鄉村建設,我覺得除了“民宿”經濟以外,重建宗祠和鄉紳的事情,有點牽強的一塌糊塗。

而且,好在有一個“信用體系”。這個芝麻信用,似乎代替了“禮法”和“道德法庭”。這個芝麻信用,已經變成很強大,OFO,充電寶,一旦納入芝麻信用,就像滾雪球,變成了一個信用生活了。

儒家退3步,堅持3點,加上“芝麻信用”,看來就是一個有道德社會的“操作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