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要上市了,小米的招股書都說了什麼?

5月3日,萬眾矚目的小米上市傳言終於落地了,小米提交招股書,正式申請在香港上市。4月30日,香港開始實行同股不同權制度,接受上市申請,這是繼1989年後,港交所重啟“同股不同權”機制,小米成為了這一制度重啟後的首批獲益企業。

作為一家在短短8年內憑藉智能手機浪潮,發展成為中國智能手機領域中堅勢力的科技公司,小米此前並沒有非常詳細地展示過自己的實際業務成績,憑藉今天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的契機,讓我們重新去認識一下小米。

終於要上市了,小米的招股書都說了什麼?

據招股書披露,小米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和1146.25億元,2017年,小米總營收為1,146.25億元,較2016年的684億元同比增長67.5%,年度經營利潤錄得122.15億元,同比增長222.7%,毛利潤為151億元,毛利潤率為13.2%。

終於要上市了,小米的招股書都說了什麼?

小米的營收分別為4個業務板塊: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及其他。智能手機業務是其主要收入來源,2017年來自智能手機行業的收入為805.64億元,佔總收入的比例為70.3%;來自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營收為234.48億元,佔比為20.5%;來自互聯網服務的營收為98.96億元,佔比為8.6%。

但是小米在營收不斷上漲的同時,淨利潤方面波動卻很大。2015年小虧76億,2016年賺4.9億,2017年虧438億,其中2017年淨利潤和營收的比例為-40%。這個鉅虧是由“發優先股”造成的,與小米的實際業務關係不大。

一些公司在上市前發行可轉化優先股進行境外融資,這些可轉換優先股可以在公司上市完成後按照約定的比例轉換為普通股,其約定價格往往大幅低於上市後的每股發行價。在會計計量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要求將普通股價值與轉換價之間的差額計為虧損,這也是很多公司賬面出現由可轉換優先股造成鉅額虧損的原因。

招股書顯示,小米共獲得過9輪融資,A輪融資於2010年9月簽署,融資額為1025萬美元,最後一輪融資於2014年12月簽署,累計融資額逾15億美元。

終於要上市了,小米的招股書都說了什麼?

招股書顯示,小米董事會共有7名董事,包括兩名執行董事、兩名非執行董事及三名獨立非執行董事。小米的四位自然人股東分別是小米公司CEO雷軍、總裁林斌、品牌戰略官黎萬強、生態鏈負責人劉德和MIUI 負責人洪峰,董事會主要成員為雷軍、林斌、黎萬強、許達來、劉芹。其中,雷軍持有31.4124%的股份、林斌持有13.3286%、黎萬強持3.2375%、黃江吉持3.2375%、洪鋒持3.2207%、許達來持2.9312%、劉德持1.5494%、周光平持1.4317%、王川持1.1149%、晨興集團持股17.1931%,其他投資者持有21.3430%。

終於要上市了,小米的招股書都說了什麼?

招股書同時指出,依照同股不同權架構,小米集團股票分為A類股份及B類股份。對於提呈本公司股東大會的任何議案,A類股份持有人每股可投10票,而B類股份持有人則每股可投1票。雷軍作為公司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其持股比例為31.4%,如計入總股本ESOP員工持股計劃的期權池,則他的持股比例為28%。通過雙重股權架構,雷軍的表決權比例超過50%,為小米集團控股股東。

“同股不同權”也叫做AB股結構,公司管理層持A股,擁有高投票權;一般股東持B股,擁有低投票權(一股一票或無投票權)。作為補償,高投票權的股票一般流通性較差,一旦流通出售,即從A類股轉為B類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