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对宋朝的统治是利是弊?

Wiil_wei


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也不是所有乘胜签订的条约都对自己有利。



对于《澶渊之盟》是利是弊的问题,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曾有大量分析,静夜史认为:

《澶渊之盟》对于北宋的弊要远远大于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如下:

1、边界底定,北宋再无可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夺回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北宋历代君主的梦想。

这个梦想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经过宋太宗赵匡胤,一直到宋徽宗时代,都没有彻底消弭。

之所以这么痴迷,不是北宋皇帝有多么热衷于向外开拓,况且这片区域面积也不大。实在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太过重要,不仅仅是中原王朝的屏障,更是重要的养马基地。


一般而言,宋辽两国的实力会随着时间的发展此消彼长。换句话说,两国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只要不确定,就一切皆有可能!

但是,一旦条约签订,双方约定以白沟河为界,就彻底宣告了燕云十六州的永久丢失,此后北宋永远失去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正当理由!

对于北宋而言,失去燕云十六州绝对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北宋绝对没有自我感觉可以高枕无忧。其后北宋在河北大造柳树林和河网防线就是最好的证明。

真正能和平发展的,是辽国,因为他们军力强大,且占据主动。《澶渊之盟》让辽国没有了后顾之忧,而北宋仍然是心惊胆战!


2、承认辽国正统地位,北宋形势更加被动

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王开始,中原正统成了后继王朝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这个正统问题在大一统王朝还好一些,而一旦中原突变,南北分裂,那就很麻烦了,就不仅仅是抢夺个传国玉玺这么简单了。

西晋灭亡后,伴随着五胡乱华,中原进入南北朝时期。一般认为,南朝被认为是中原正统。而隋朝要成为中原正统,就必须要彻底消灭南朝,统一天下。

所以,中原正统只能有一个,为了争夺这个正统,并存的两个或者多个政权必须要进行殊死的争夺,比如北朝的前秦皇帝苻坚南征东晋,南朝的陈庆之北伐等。


而北宋建立后,南北朝局面再次出现。对于北宋而言,局面更加被动。首先辽国造成了封建化改革,已经具备了争夺正统的资格,其次辽国建国比北宋更早,比北宋更加有合法性!

所以,北宋面临的形势比南朝更加被动,北宋如果想要争夺正统,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争议状态,也就是不确定状态。

而《澶渊之盟》后,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就等于北宋默认将正统拱手让人。因为辽国占据的空间更大,包括西域、高丽等都以辽国为正统,至今俄语中还以契丹作为我国的代称!

条约的签订不仅让当时的百姓和藩属国比较蒙逼,让后代修史的官员也很为难。元朝史官脱脱权衡之后,将宋辽、宋金两国作为并立的王朝,即都是中原正统。


3、岁币加重北宋负担,经济战徒有虚名

《澶渊之盟》被传颂得最厉害的,就是它的经济价值。

在这个经济价值中,流传着两种观点:

一是“省钱理论”。即北宋和辽国战争每年花费数以亿万计,而条约一签订,北宋每年只需要付出岁银10万,绢20万,实在是非常划算的买卖!

二是“经济战”理论。即北宋利用这30万岁币和边境的榷场对辽国进行经济战。虽然赔了30万,但榷场一会儿的功夫就赚回来了,而且还可以让辽国对北宋产生经济依赖,北宋用经济手段足以拖垮辽国!

说省钱的,大概不知道仁宗时期的“庆历增币”,看到北宋和西夏屡战屡败,辽国就趁机来讹诈北宋!而且虽然宋辽停战,但辽国从来没有化身和平使者,他们开始退居二线,转而扶持西夏和北宋开战,北宋之前在辽国战争中花费的钱,现在花到了西夏的身上!


就好像你虽然不抽烟20年,但是也不一定就可以攒下一辆宝马的钱。钱不花在烟上,也可能花在其他方面!

请问钱省到了哪里?

说经济战的,需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从来没有一个弱国可以成功对强国发动经济战的!

因为经济战发动的前提,是强大的国力!在经济战玩不转的时候,强国可以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比如美国这样的。

而当辽国感觉吃亏的时候,可以毫不犹豫地打击北宋,而北宋如何能保证经济战的成功实施?

所以,《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绝对是吃亏的。因为随着北宋“三冗”问题的加重,后期岁币也成了北宋的巨大负担!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的春天,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自率领大军深入宋朝国境,辽国大将萧挞凛率军一路攻城而下,终于在攻克了德清后(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围了宋军集中的澶州。

澶渊之盟示意图

宋真宗赵恒害怕辽军进攻首都汴京,想要迁都到南方地区以躲避战祸,被宰相寇准劝住后才罢休。在寇准的劝说下,赵恒来到黄河边上的澶州,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鼓舞了士气,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军民多达几十万人。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率领数十名轻骑在城下巡视,被宋朝将领用伏弩射中,头部中箭坠马而死,辽军闻之士气大挫,萧太后等人听说了萧挞凛的死讯也痛哭不已。在这种情况下,辽国希望同宋朝和谈,于是听从了降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赴澶州转达了自己罢兵息战的愿望。赵恒立即回信表示宋朝也不喜欢穷兵黩武,愿与辽国达成和解。

宋真宗派曹利用与辽议和,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的春天,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自率领大军深入宋朝国境,辽国大将萧挞凛率军一路攻城而下,终于在攻克了德清后(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围了宋军集中的澶州。

宋真宗赵恒害怕辽军进攻首都汴京,想要迁都到南方地区以躲避战祸,被宰相寇准劝住后才罢休。在寇准的劝说下,赵恒来到黄河边上的澶州,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鼓舞了士气,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军民多达几十万人。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率领数十名轻骑在城下巡视,被宋朝将领用伏弩射中,头部中箭坠马而死,辽军闻之士气大挫,萧太后等人听说了萧挞凛的死讯也痛哭不已。在这种情况下,辽国希望同宋朝和谈,于是听从了降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赴澶州转达了自己罢兵息战的愿望。赵恒立即回信表示宋朝也不喜欢穷兵黩武,愿与辽国达成和解。

宋真宗怕割地又怕对方反悔,很快派曹利用去何谈,嘱咐他赔偿的岁币“如事不得已,百万亦可。”宰相寇准却让曹利用和谈结果不准超过三十万。

1005年1月,双方最后达成协议,约定宋朝每年给契丹三十万银绢“岁币”,约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等约定。曹利用回来交旨的时候,宋真宗正在吃饭,侍者就问曹利用许给契丹多少银两。曹利用没说话,伸出了三根手指放在额头上,侍者误以为是三百万两,宋真宗大吃一惊觉得太多了,亲自一问才知道是三十万两,宋真宗觉得三十万两很少,觉得曹利用很会办事,重赏了他。

1005年达成协议

由战争结果来看,“三十万”的岁币确实不多。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为争夺燕云十六州而造成的长期对峙状态,北宋不再言收复燕云十六州, 辽朝也不再提收回关南地, 双方和平共处。仁宗朝名臣富弼说:“真宗皇帝嗣位之始,专用仁徳,于时旧兵宿将,往往沦没,敌骑深入直抵澶渊,河朔大骚,乗舆北幸,于是讲金啖之之术以结欢好,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扰,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失策。”北宋虽蒙受了“岁币”损失,但“岁币”的开支相对于每年庞大的军费开支还不到百分之一,又满足了百姓渴望和平安定的愿望,国内商业繁荣,在随后设立的榷场互市贸易中, 宋朝凭仗其经济优势得到的税收远超“岁币”金额,辽朝国内公私交易使用的铜钱也大都来自宋朝。

富弼像

《羊城晚报》上发过一篇文章把“岁币+自由贸易“的政策看作一千多年前的货币战争。因为大辽除了羊和马基本上没有什么商品可以输出给宋,但是宋朝的每一种商品几乎都是大辽需要的,辽开始还卖马,后来发现大宋的骑兵越来越多也不敢卖了,萧太后下令严禁卖马,于是边境贸易变成一边倒的对宋贸易巨额逆差,宋朝赚的钱是给辽的”岁币“的好几倍。   后来辽干脆不发行货币了,反正老百姓只认宋朝的货币,甚至皇帝也认为宋朝的钱才是真正的钱。宋朝通过铸币,实际上掌握了北方的财政权,北方的商品通过自由贸易和使用南方铸币源源不断地输入南方,换回了南方的商品。


杨早讲史


表面上看,以当时北宋的局势说,这确实是一桩有利于国计民生发展,堪称宋辽双赢的和约。

而要了解它对于宋朝当时的意义,就得瞧瞧北宋此时的国情。虽说后世一直管宋朝叫“富宋”,但彼时的北宋,先前被第二代皇帝宋太宗多年折腾,军队被瞎指挥赔惨不说,治国还治出了西南大动乱。

待到宋真宗接班后,正接盘个内忧外患的烂摊。《澶渊之盟》签约前的七年,宋真宗玩命励精图治,也不过是艰难稳定了朝局。

比起从白登山撤下来后,咬牙与匈奴和亲的汉高祖刘邦,甚至渭水边上忍辱送钱,换得突厥洋洋得意的唐太宗李世民。澶州城里宋真宗的处境,虽说没那么糟,情况却也类似——大宋此时最急需的,同样是可以休养生息的和平。

而《澶渊之盟》的签订,不止来自这个处境,更来自当时宋辽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历经二十五年血战的宋辽战争,此时已经打到精疲力尽的地步。宋朝北伐无力,辽国南侵也常头破血流,这次更是陷入进退不得的窘境。

两家已经势均力敌到“谁进攻谁找死”的地步,那么和平,就成了最理智的抉择。《澶渊之盟》里的每一个条款,都是这二十五年里,无数宋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打回来的。

而以条款的内容说,此时的北宋更是长出一口气,特别是被后世诟病的三十万岁币,在好些史书里,更被描绘成“沉重的负担”。但以北宋宰相王旦的话说:“虽每岁遗赐(送岁币),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比起花费巨大的战争来,这钱对当时宋朝,确实只是“小钱”。

而且就是这点“小钱”,也未必是宋朝买单。《澶渊之盟》里的附加条款,就是宋辽双方在边境开设“榷场”,所谓的岁币,更是“取之于虏,而复用之于虏”。也就是说,宋朝通过每年从辽国身上赚到的钱向辽国支付岁币,换得辽国乖乖信守和平。算盘打的非常精。

但对于当时北宋来说,真正的意义,更不在这点小算盘:宋辽边境和平后,不单贸易做的红红火火。原先尸横遍野的战场,更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农田,经济民生从此直线恢复,北宋耕地暴增到五亿亩,人均财富增加三倍多。这换来百年和平的条约,启动了宋朝经济民生高速发展的时代。

就连杀得满身战伤的北宋军队,也在《澶渊之盟》后腾出手来,教训勾结辽国的西北党项等势力。特别是宋真宗晚年时的三都谷之战,数千宋军更是一战击溃数万党项吐蕃联军,杀得西北“十万胡尘一战空”。北线和平的宋王朝,从此开始步步为营,对西北地区进行经略。倘若北宋的军政武备,一直能保持这样的积极劲头,那么条件好得多的北宋,复制汉唐时代的热血崛起战史,同样指日可待。

但是,这却也恰是《澶渊之盟》,在给北宋带来繁荣的同时,留下的恶劣后果:自宋太祖时代,宋朝的强大武备体系,却随着《澶渊之盟》后的和平景象,以及宋真宗的去世,越发的荒废衰败。

宋真宗去世后,边境压力越发松弛的北宋王朝,脑筋里竟越发没有了“武备”的这根弦。军队的战斗力每况愈下,即使是北宋投钱最多,装备最好的禁军,竟连基本训练也荒废。

宋仁宗时代的枢密使田况,就痛骂过宋军训练的怪现状:每教射,皆望空发箭,即使能中,亦不能入——射箭放空箭,打得中也射不死。这样的废品军队,如何保家卫国?

为什么会如此废?因为就连北宋的军政决策者们,那些号称“名相荟萃”的精英们,都对武备发展极不感冒,满以为有一张《澶渊之盟》约束,辽国人做不了妖,那大宋还练兵干什么?培养武将和我争权?典型北宋名臣司马光,一说到军备,就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诸如“宋朝人怎么练也打不过西夏人”“割让西夏土地换和平”的怪论,都是来自于他。

甚至最起码的武器制造,《澶渊之盟》以后,北宋也是各种废,号称有全世界最大军工生产体系的宋朝,到了宋仁宗年间时,兵器生产竟到了“精好堪用之器,十无一二”的地步,这还是北宋装备最好的禁军。也就是说,宋金莫说战斗力如何,就连兵器装备,都是百分之八十不合格,这样的军队上了战场,如何不弱?

也就是说,自从《澶渊之盟》后,面临大好自强机会的北宋,却用了几十年时间,在经济繁荣的表象下,把军备折腾到废柴的程度。

靖康之耻的灾难,这一条才是病根!

可这能怪《澶渊之盟》?就连签订《澶渊之盟》的宋真宗,当时都有过“数十年后,自有御虏之人”的自信,坚信大宋会利用这个大好机会富国强兵,却哪知不肖子孙如此糊涂?忘战必危,就是北宋君臣,以一场靖康之耻,留给后世的血的教训!


历史风云录


赵匡胤这名杰出将才建立了宋朝之后,除了个狄青,就没几个能叫得上名的将士,这是为啥?因为北宋的建立之后就大兴文艺,赵匡胤当初来了个杯酒释兵权,一方面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也使得宋朝安稳的走了很久。但是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一个泱泱大国的国防不是很到位,朝廷中将才说不上话。这个澶渊之盟差不多也是这个原因,当时的皇帝赵恒,就是真宗,是一个很不愿意打仗的人,巴不得讲和罢兵。所以当时契丹的萧太后提出了以退为进的战略--讲和,真宗立马就答应了。最后达成的一致意见:宋朝每年给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来仔细的看看当时的局势,当时的相国寇准可是个硬汉,坚持主站,到达澶州之后,宋军群情振奋。这是萧太后又以退为进的提出:如果不想让两国将士血流成河,可以讲和,之后就讲出了一个澶渊之盟。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十分屈辱的城下之盟,明明是自己打了胜仗,却要配给人家契丹银绢。一开始由于真宗急着要退兵,受辱了的感觉还不是很明显,后来越想越不对经,越发觉得自己窝囊,终日闷闷不乐。自己的主子不开心,这时候一些奸臣一般会第一个站出来讨好。这不,大奸臣王钦若站了出来,后来就又来了个更加离谱的祭天活动--封禅。这个封禅,其实就是通知上天自己打理的这个国家很昌盛,其实就是要掩盖自己的错误,让百姓觉得当初真宗做下的澶渊之盟是正确的,这个澶渊之盟使得天下更加昌盛了。但是,事实肯定不是这样子的啊,本来这边每年都要赔钱,之后有来了个封禅,搞了三年的祭天,都是在烧钱啊,本来是富得流油的国库被折腾空了,以致于到了仁宗的时候,号召全民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如果从一些直接后果来分析澶渊之盟,显然这个决定是不利于统治的。但是呢,这世上还真有像宋朝这样的,破财消灾,反正自己不差钱,用一些银两来换百姓的安居乐业,何尝不可呢?


60秒观世界


北宋时期的亚欧大陆

早在中原地区四分五裂、战乱不断之时,耶律阿保机便统一了契丹八部,建国契丹(即后来的辽国),迅速走上强盛之路。契丹自立国之始便长期与中原地区或明或暗地保持敌对状态。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以及宋太宗赵光义都曾经御驾亲征,企图收回燕云十六州,这种战争状态持续了数十年。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辽两国再次爆发了一场数十万人参战的大仗,最终以两国签订《澶渊之盟》结束。今天国史君(国史通论)就与大家讨论一些,澶渊之战中到底谁打赢了,《澶渊之盟》到底对谁有利。

御驾亲征

宋真宗赵恒

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曾经急于统一全国,两次亲征契丹,但都以惨败告终,尤其是在“雍熙北伐”之后,宋朝的士气被严重打击,从此“谈辽色变”。但战争一旦挑起来了,就很难结束。在公元1004年,辽国终于发动了酝酿已久的一场大战。这一次,辽国承天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一齐出动,发兵二十万南下,一路达到了黄河边。宋朝方面接连收到紧急战报,朝廷内部一片哗然,宋真宗赵恒不知所措,最终在铁血宰相寇准的软硬皆施之下,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

我方必败

北宋地图

辽国南下初期,一路顺风顺水,但是后来宋军的抵抗意志逐渐加强,尤其是终宋一朝都善于步兵防守,所以辽国在攻打城池之时受到严重的阻碍。于是,辽国军队转变策略——他们决定绕道河北大名府,直奔开封!宋真宗听说之后,再次被吓瘫,哭着喊着要回家,但是他再次被寇准拦了下来。正在宋军一筹莫展之时,辽国主帅萧挞凛却死于宋朝守军的八牛弩之下,辽国部队群龙无首,而正在此时,辽国才发现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他们一路孤军深入,所绕过的城池都成了给自己埋下的雷,因为他们背后有十几万作壁上观的宋朝军队!然而,宋真宗并不知道可能会有人在背后顶他,而辽国也不知道宋朝主力军的意志有多么薄弱。于是,双方都觉得自己要输了。

澶渊之盟

燕云十六州

在这种情况下,萧太后觉得议和势在必行,但是首先应该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于是便派人去谈条件——我契丹凯旋在即,你弱宋现在如果能把当年柴荣侵占的关南十县奉还,我们就撤兵。宋朝一看,议和有望啊,但是翻旧账就是你们的不对了,于是宋朝也开始翻旧账——给你们关南十县可以,但是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你们也得给我还回来!宋辽的架势都比划完了,气势上谁都没输,于是开始谈正经的了,于是《澶渊之盟》诞生了——宋辽两国互称兄弟,因为大宋皇帝虚长几岁,所以宋是哥哥,辽是弟弟;明确两国边境线,以后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开放榷场,平定互利;宋哥每年给辽弟银绢三十万两匹。

《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国商人

综上,宋辽两国在澶渊之战中,谁都没赢,谁都没输,而且这一战之后,宋辽两国维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但是宋朝每年给辽大量的岁币,看起来是辽赢了,其实未必——宋朝通过榷场贸易赚取巨额贸易顺差,并且当时的交易普遍以宋朝货币作为通用货币,甚至连辽国都普遍认为只有宋朝货币才是最稳定的。宋朝尽管每年需要给辽国岁币,但是在这场完胜的货币战争中,那些都不值一提。


国史通论


北宋在统一中原结束五代以来的乱局后,按照其一开始定下的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在扫平了南方诸国后,开始实施对辽朝的战争以图夺回燕云十六州。但在之后对燕云十六州的主动进攻中北宋均以惨败告终,其中雍熙北伐更是丧师数万以至国力穷困。以至于在此后只能转入被动防守。



在宋真宗即位后,辽军多次南下掳掠,并在之后达到顶峰,于1004年辽朝萧太后与圣宗大举攻宋,在无法攻克坚城要寨的情况下,绕道而行,一路南下,威逼澶州。将宋真宗吓得差点仓皇出逃。可以说此时辽军虽然攻城略地的成果不加但形势仍对辽军有利。 关键时刻在寇准的劝阻下,宋真宗离京师赴澶州督战,前线军心渐稳,同时辽军在一系列的战争中伤亡惨重,对越聚越多的宋军不在存在优势反而处在了宋军大范围的包围中,辽军随即向宋表达议和的倾向,此后经过一系列的交涉达成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达成了:一、双方为兄弟之国,以皇帝的年龄来论长幼,这一点以政府之间明文规定改变了石敬瑭之时自称儿皇帝带来的耻辱,二、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三、宋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这四条条约中除了每年要给三十万岁币有些耻辱但相对于宋朝的财政收入而言实在微不足道,

可以说澶渊之盟的签订对宋朝内部的统治是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的。澶渊之盟的签订给宋朝北方带来了长期的安定,使得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减少了难民的产生。同时长期的安定使得军费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减少了百姓的负担,使得朝廷有足够的钱财对受到灾害的民众进行赈济,减少了民变的发生,使得宋朝的统治能够深入人心,进一步稳固了宋朝的统治。但澶渊之盟也带来了及不好的影响,那就是在失去辽国这个强劲的对手后,宋朝过的太安逸了,其他诸如西夏吐蕃之类的敌人无法对北宋形成一种压迫感,仅需要一部分的力量就能应付,由此造成北宋武备的急剧松弛,君臣彻底丧失了对战争的警觉,以至于在日后对金的抵抗中一败涂地。


天空之下一扁舟


澶渊之盟对宋是有百利而唯存一害,而对辽则是几乎没有什么好处,除了一点面子,但是考虑到辽的力量限制,它也很难再有什么进展了!

对宋的作用是减低了军费支出,朝廷的财政负担立即就下来了,老百姓的军事和经济负担减轻了,大辽可以说是一言九鼎,之后的百年双方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争!通过之后的互市贸易,宋还赚取了大量的收益,可以说百倍于它支出的岁币!

对宋的危害则是造成士大夫的心里扭曲,他们一直不服这个,最后导致了宋金海上之盟,最后是靖康之耻!

对辽则是没什么好处,首先,宋的岁币腐蚀了辽的贵族,造成辽的很多贵族开始骄奢淫逸,同时跟宋的贸易也造成辽的经济被掏空,导致辽国部落军事传统的退化,以至于最后被金所灭!


帝国历史观察者


任何一种盟约的达成,必是双方争取与妥协的结果。对双方,当时,绝对是最有利的。具体到对后来政治,经济,民生各方面的影响,都是我们拿结果反推原因。所订之初,是无法预判的。历史的走向,有很多偶然性,不是一个人或一帮群体能确定的。更不是一纸合约能框定。没有澶渊之盟,或许五年平辽,或许三夏灭宋。皮之不存,也不好言利弊了。

没有复制百度,也没人云我跟。山野农夫,盼君莫喷。


落花微雨6


檀渊之盟对宋朝还是利大于弊的,它

消弭了百余年的大规模战争。

宋辽之间还有贸易来往的。尽管是不平等条约,但是换来的是长久的和平安定。

须知,当年的宋朝太祖太宗两朝都想收复燕云十六州,要能收复还等真宗么?

实力有限,这样的结果尽管有屈辱,但是利大于弊,百年间无战事,足够了。


明白历史


冥冥中,我什么都知道,告诉你燕赵龙脉,告诉你真正的汉室后代所在地,迁安,滦州,助你成大业,一切都是天意!萧太后有恩于汉室,这一千年之约,我已报答,我帮你,有感于你的重情重义!宋与西辽的君王,互称兄弟,因为宋真宗的叔父与萧燕燕有一段夫妻情分,故称萧太后为叔母,你是燕燕的儿子,所以我帮你,千年修来的福分!今生我们是兄弟,你比我大,所以叫你干爹!我走了,当一名山野村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把我们这一段合作,叫滦州之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