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滅商後分爲國人、野人、庶人,爲何沒有像印度形成種姓制度?

公元前一千多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形成印度種姓制度。同一時期,周朝滅商,周朝也有“國人”“野人”“庶人”區分。為何中國後來沒有形成像印度那樣的種姓制度呢?

周滅商後分為國人、野人、庶人,為何沒有像印度形成種姓制度?

征服印度的雅利安人將社會分為4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前3個等級是入侵者雅利安人,第4等級是原有土著,此外還有不入等級的賤民。等級制度劃分如下:

第一等級婆羅門,是僧侶貴族;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經營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是人口最多的種姓,從事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稱為“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種姓世襲,不易更改。印度的種姓制度,一直影響到現在。

周滅商後分為國人、野人、庶人,為何沒有像印度形成種姓制度?

商朝擁有廣大的地域,周滅商後,採用分封制度來控制天下疆土。為了區分征服者周人與被征服者商人,以及東夷等外部部族,周朝分為國人、野人,庶人。

周朝在中原廣大地域建立了眾多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初期的時候就是一個城池,稱為“國”。國是諸侯國政治中心和軍事據點,居住著大小貴族和為貴族服務的手工業者、商人等,住在國中的人稱:“國人”。

"野",即國以外的廣大地區,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野人主要是被征服的商人等本地人,地位比城池裡的國人低,處於被統治地位。

此外周朝實行分封制度,沒有爵位的人,稱為庶人。

周滅商後分為國人、野人、庶人,為何沒有像印度形成種姓制度?

周朝實行分封制度,劃分了等級,為何沒有形成印度那樣的種姓制度呢?原因是中國的古代社會和印度有很大不同,主要如下?

  1. 印度征服者是外來種族,是白人,原有居民是膚色黑的不同種族。中國商人和周人都是同一民族,還有著共同的祖先炎黃。
  2. 印度是一個神教國家,神權大於王權。中國自古都是王權最大,統治者就是天子。
  3. 周朝雖然實行了分封制度,有國人和野人區分,諸侯多數是姬姓周人,同時還有不少黃帝后裔,炎帝后裔,堯舜後裔,夏商後裔被封為諸侯,在這些諸侯國裡他們都是國人。

因而周朝國人和野人並非嚴格種族區分,永遠不變。國人就指城內的貴族,野人指被統治階級了。然而諸侯之間戰爭,住在城內的人也會改變,國人和野人也會發生轉換。

而庶人指的是沒有爵位的人,天子、諸侯、大夫的後代沒有繼承爵位的也逐漸成為庶人,因而庶人和統治者也是同一個民族。

周滅商後分為國人、野人、庶人,為何沒有像印度形成種姓制度?

西周時期,諸侯起先都是城邦國,到了春秋時代,形成了上百個諸侯國,這些國家不斷兼併擴張,擴張以後又不斷興建新的城池,越來越多的野人成為了國人。這些諸侯國也不斷向外擴張,把東夷等周邊民族征服,融合到華夏之中。

到戰國時期,形成統一的七個大國,國野的界限被打破,“國人”“野人”稱謂的本來含義也逐漸被捨棄。國人野人都稱為庶人,也就是老百姓,最終形成了中國統一的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