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飼養管理誤區談(張大利)

中蜂飼養管理誤區談(張大利)

摘 要:

中蜂在我國飼養歷史悠久, 深受養蜂者喜愛, 特別是近年來, 隨著國家對中蜂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 飼養量不斷增加, 中蜂產品也以其天然特性倍受人們的青睞。千百年來, 我國勞動人民都是採用傳統的土法飼養, 隨著西方蜜蜂的引入, 中蜂的飼養方式也隨之改變, 活框飼養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應用。但在飼養管理過程中, 卻有許多飼養者由於缺少對中蜂生活習性和飼養管理知識的瞭解, 走入了誤區而最終導致失敗。筆者就多年從事中蜂飼養技術推廣過程發現的問題加以歸納總結, 以供中蜂飼養者借鑑和參考。

一 中蜂飼養管理誤區

1.過度檢查

中蜂號稱“懶漢蜂”, 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反應比較敏感, 而有的養蜂者喜愛中蜂, 飼養熱情很高, 因為是花“重金” (遼寧地區一群中蜂價格1~2千元) 買回的, 所以在管理上特別精心, 生怕蜜蜂出現什麼問題, 三天兩頭查看。而每一次檢查對中蜂的正常生活都是一次干擾。在氣溫較高, 外界蜜粉充足時影響較小。如果是在早春或晚秋, 氣溫較低時, 則對蜂群的危害較大。每一次打開蜂箱, 冷空氣便進入蜂群, 使蜜蜂保持的正常巢溫迅速降低, 使蜂子產生較大的應激反應。檢查完畢後, 蜜蜂還要重新積聚熱量, 以保持正常的育蟲溫度。如此反覆, 影響了蜂巢內蜂子的發育, 也會消耗蜜蜂大量的體能, 促使蜂群老化。

2.春季不注意保溫

蜂群育子需34~35℃的巢溫, 而早春外界氣溫在夜間常降到0℃以下, 如果保溫不良, 蜜蜂便無法維持正常的巢溫, 就會導致幼蟲發育遲緩或死亡。

3.夏季忽視通風遮蔭

野生中蜂多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 巢穴也比較隱蔽, 有樹木遮擋陽光, 可見中蜂對光照和溫度比較敏感。而有的初學養蜂者卻沒有重視蜂場的通風和遮蔭, 將蜂群置於陽光下, 而當夏季高溫到來時, 常出現中蜂斷子或飛逃的現象。

4.貪脾

合理的蜂脾關係是養蜂的基礎, 許多中蜂飼養者掌握不好蜂脾關係, 盲目追求蜂數, 一年四季普遍存在脾多蜂少的現象。

5.不飼餵

有的養蜂者為了追求所產蜂蜜的純度, 也效仿傳統養法, 對蜂群全年不進行飼餵, 這種情形在外界蜜源條件較好的情況下尚可, 一旦外界蜜粉源欠缺, 就會導致蜜蜂因飢餓而飛逃, 即使不逃亡, 也會出現幼蜂發育不良, 群勢下降等現象。而且還有的不給蜂群喂水, 認為不喂水也沒有見到蜜蜂飢渴。水是生命之源, 沒有水任何生物都無法生存, 在附近沒有水源的情況下, 蜜蜂就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採水, 這樣無形中增加了蜂群的負擔, 如果周邊的水被汙染, 還會引發各種疾病。

6.極端取蜜

(1) 取光:有的養蜂者認為外面蜜源好, 取蜜時不知道給蜜蜂留存一些貯蜜, 而是一次性搖淨。中蜂具有怕捱餓的特性, 如果蜂群內的貯蜜被一掃而光, 就會引起群內秩序的混亂, 蜂王產卵下降, 工蜂採集哺育的積極性降低。如果群內封蓋子脾較少, 則有可能引起蜂群的飛逃。

(2) 不取蜂蜜:有的養蜂者為保證蜂蜜的天然性, 在外界蜜源較好群內有較多貯蜜時也不取蜜, 像傳統養法一樣一年取一次, 這樣失去了活框飼養的意義, 白白浪費了蜜源。在蜜源較好和蜂箱空間有限的情況下, 不取蜜限制了蜂群的發展, 不利於蜜蜂採集積極性的發揮, 對蜂群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3) 取蜜過晚:還有的養蜂者, 特別是傳統養法的飼養者, 依然按照老的傳統, 只有到天氣較冷的時候才取蜜, 認為這時取的蜜才好。而取蜜之後, 蜜蜂需要對受損的蜂巢進行清理和修復, 需要蜜蜂投入大量的勞動, 促進了蜜蜂老化。同時, 由於受天氣影響, 有時沒有修復完成, 蜜蜂就要結團越冬, 這樣的蜂群, 因為蜂巢原有的結構被破壞, 不利於蜂群保溫, 蜜蜂越冬的效果自然不會很好。

7.濫用蜂箱

由於中蜂在我國飼養歷史悠久, 所用的蜂箱也是五花八門, 許多初養者在沒有認真學習和研究的情況下, 就異想天開的製作蜂箱,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 還有自己用水泥製作蜂箱的, 因水泥的導熱性能強, 保溫隔熱性差, 不利於蜜蜂保溫, 結果一個冬季, 所飼養的十餘群蜜蜂全部被凍死。

8.濫用藥

由於中蜂疾病發生較少, 同時, 中蜂養殖者對蜜蜂疾病了解不多, 所以, 在蜂病的預防和治療上處於一種盲目狀態, 一旦發現有蜜蜂往外“叼幼蟲”的現象就認為是囊狀幼蟲病, 盲目用藥, 卻不知運輸、搖蜜等機械操作, 以及歐洲幼蟲腐臭病、凍傷、熱傷害都會引發幼蟲病。盲目的濫用藥不但造成了人力、資金的浪費, 還會導致產品的汙染。

9.越冬飼餵過晚

許多中蜂飼養者受多年傳統取蜜的影響, 往往取蜜較晚, 導致飼餵也比較晚, 特別是飼餵白糖時, 蜜蜂需要經過充分的釀造成熟後才能貯存起來, 而飼餵過晚, 還沒等蜜蜂釀造成熟, 天氣就已經降到了零下, 蜜蜂只能放棄釀蜜而結團越冬, 隨著溫度的降低, 結果造成糖結晶, 蜜蜂無法取食, 最後因飢餓而死。

10.不防疫消毒

隨著養蜂數量的不斷增加和氣候環境的不斷變化, 蜂病的發生機率也越來越高, 而且越來越難以治癒。原來那種分散養殖, 不消毒不防疫的做法已經不適應現代養蜂生產的要求。而中蜂養殖者大多從原始的桶養轉變過來, 防疫意識差, 平時不注重消毒, 只有等蜜蜂患病之後才開始著急治療, 而此時, 即使能夠治癒, 蜜蜂的損失也很大。

二、中蜂飼養管理要點

1.掌握中蜂的生活習性

在飼養中蜂前一定要對中蜂的生活習性進行認真的學習和了解, 也不可因養過西蜂而全盤照搬, 因中蜂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性, 要根據中蜂的生活習性進行管理, 這樣才會避免出現頻繁檢查、飢餓而不飼餵, 以及因取蜜影響蜂群發展的現象發生。

2.為蜂群創造良好的環境

良好的放蜂場地是養好中蜂的前提和基礎。由於大部分中蜂以定地飼養為主, 所以, 在放蜂之前一定要選好場地。蜂場最好建在地勢高燥的樹蔭下。如果沒有樹蔭則要人為的為蜂群設置遮蔭物遮陽。

3.保證飼料和水的供應

除在場地選擇上要有足夠的蜜粉源外, 如果蜜粉供應不上就要及時的補喂蜜糖和花粉, 使群內始終保持充足的蜜粉飼料。同時還要保證附近有充足清潔飲水, 最好使用巢門飼餵器或在蜂場內設置飲水槽, 給蜂群喂水, 讓蜜蜂就近飲水。

4.掌握好蜂脾關係

調整和運用好蜂脾關係, 是蜂群管理中的一項重要技術, 一年中不同的季節應保持不同的蜂脾關係。一般來說, 早春繁殖時應保持蜂多於脾, 隨著群勢的增長和外界氣溫的升高, 逐漸轉為蜂脾相稱;在大流蜜期一般要多加用於貯蜜的空脾, 保持蜂少於脾;當外界蜜源結束, 盜蜂增多時再撤出多餘的空脾保持蜂脾相稱, 以增強蜜蜂的護脾能力;當晚秋繁殖越冬蜂時, 則又要適當保持蜂多於脾。

5.加強防疫消毒

蜂病的防治原則是“防重於治”。消毒的目的就是消滅外界環境、蜂體表面、蜂巢內及生產用具等上面的病原體。結合飼養管理, 對蜂場、用具、水源等進行定期的預防性消毒, 可有效防止蜂病的發生;在傳染病發生期間為切斷傳染源, 對病蜂所在的蜂場、隔離場、汙染的物品等要按消毒程序多次消毒;在全部病蜂痊癒或死亡後, 對蜂場及其周圍可能殘留的病原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終末消毒, 可有效地切斷傳染源, 保證蜂群的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