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和平縣彭寨鎮是商貿物流大鎮,彭鎮村毗鄰街鎮,這裡地勢得天獨厚,坐鎮扼守古驛通途,獨享一鎮之粹,故被稱之為彭鎮,因村民基本是為曾姓,清末民初時建制為曾侶。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彭鎮村轄墩頭、竹林、永康、楓樹、大葉塘、葉下、紅旗等7個自然村,人口5000多人,是目前和平縣內人口排名第二的村落。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東江上游四大書院之梅園書屋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在黨的“十八”精神鼓舞下,多年前彭鎮村民就躍躍欲動想利用老祖宗留下的瑰寶打造鄉村旅遊景區。2009年,我在林寨古村認識華師大韓益民教授時,同時認識墩厚圍村賢曾春雷先生,與之交談,相見恨晚,結為知已,他邀我力助墩厚圍,我欣然應約。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首先,我以“梅園書屋”是東江上游古時四大書院之一撰文推介,並邀省、市、縣媒體採訪宣傳。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墩厚圍以曾克常先生(號梅園),從教50餘年,桃李成行而聞名,時任廣東學政萬承風題贈“第一儒林”牌匾給梅園老師,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加上這裡滿室“清末書畫家曾鏡如”的極品傑作和村落中傳承的“墩頭藍”染織工藝,風靡東江流域。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村落保留明清傳統的村莊建築格局與民俗風情,旁側的“崇德第”和“孟榮公祠”,是這裡崇文厚德的精華所在、2017年墩厚圍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第五批),也是和平縣新八景之一,擁有一項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墩頭藍紡織技藝。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村中的炮樓式建築,方形,高四層半,土木磚瓦構築,一二層用石灰夯築,三四層用泥磚砌築,四周設有長方形槍炮眼。在和平地區實屬少有,是攝友長槍短炮聚焦的好去處。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墩厚圍文化歷史厚重,文人輩岀,“90後”的曾桂芬是2014年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總冠軍,村落中至今己連續18年,自發組織辦“春晚”,村上的老人常常傳唱墩頭山歌調。並會使出織染絕技,在織布機上演示傳統織布技藝,使遊人如痴如醉。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近年來,墩厚圍的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受到了各級政府和縣旅遊局、文化局等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平縣將墩厚圍列入《和平縣2009—2020年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中,提出將墩厚圍作為構建“大和平旅遊圈”中的重要一環。墩厚圍的旅遊品牌獨具規模,在曾春雷竭盡全力鼓吹下,短短的時間內,創成“全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和“彭寨墩頭儒林民俗村”稱號。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隨著我與曾春雷十年來的文化交流,我也常常遊走於墩厚圍及周邊的歷史文化,互相磨礪,互相探討,我驚喜地發現,彭鎮村除擁有墩厚圍這塊瑰寶外,還有竹林村、華表塔、永康圍、大丘面南朝古墓群和牧湖崗等名勝。其實,彭鎮村只要稍加整合,這裡就是鑲嵌在彭寨中心鎮屋簷下,一個很有磁吸的旅遊景區。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文風鼎盛竹林村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竹林村,位於華表塔對面,與敦厚圍相鄰,元末明初,曾氏54世孫廣新公第八子賢甫公從興寧移居竹林下。賢甫公逝世後墓葬公白鎮西潭角,立有先皇誥封碑,是和平縣赫赫有名的“佈政墓”。他們在竹林村衍居,秉承“克勤克儉、耕讀為本、世業維新、蓄勢待發”之信條,安居樂業,鑄成望族。清乾隆年間,曾氏69世孫曾徽堂為族係爭光,使竹林村名聲鵲起。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曾徽堂,又名文裕,國學生,他德行高尚,平生待人謙和、崇文重教,曾獨資重建文廟,在家設立私塾,後在周邊擴建多所塾館,廣授門徒,使之當地文風鼎盛,他待學生溫和善良,言行一致,隨時注意儀表,雖然平日裡生活非常節儉,但對公益事業卻揮金不辭,淦於他對地方作岀貢獻,皇帝頒詔書封賜敇封曾徽堂為儒林郎。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曾徽堂生五子,皆為棟樑之材,嘉慶年間,皇帝銘感曾徽堂家族為朝野作岀的建樹,在地方官員舉薦下,頒旨晉封為奉政大夫。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曾徽堂的長子曾傳盛,例授巡政廳;二子曾傳謙,敇封儒林郎,直隸州分州州長;三子曾傳良,國學生,晉封都騎尉,官居正四品:四子曾傳應,貢生,授修職郎,後赴任高州訓導,數年後榮升吳川教諭;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曾徽堂第五子曾傑良,字輩名曾傳傑,號偉士,國學生,是鄉中首富,他奉公守紀,深明大義、仗義疏財,厲行善事,在鄉中辦義學,專為窮家子弟敞開塾門,對孤寡老人生活困難者廣施救濟。咸豐九年十二月,朝庭感於曾傑良和曾錫光父子為社會作岀貢獻,下旨誥封曾傑良為奉政大夫,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其原配黃太君誥封為宜人。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徽堂公五子十七孫,世守祖訓、精誠團結,同鑄輝煌,先後築有“奉政第”、“善公祠”、“大夫第”、“儒林第”、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養正家塾”、“炮臺”等,竹林村“一門五大夫,祖孫三儒林”書香猶存,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竹林村曾凡坦先生等,至今珍藏有“絹紙聖旨”、“木刻聖旨”、“壽幛”、“儒林郎木匾”、“五重風水門”等珍稀文物,如果在奉政第大廳設館,用玻璃框罩影“聖旨”,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兼之近期修復“儒林第”等官宦宅院,精品文化旅遊景點當可閃亮登場。正如竹園村老人說:“一籮泥蛇,不如一條草花蛇,這聖旨,可是稀世之寶啊”!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附咸豐帝聖旨:

咸豐帝誥封曾傑良聖旨曰:

天承運皇帝制曰求治在親民之吏端重循良效忠勵資馱之忱聿隆襄獎爾曾傑良迺捐職同知曾錫光之父禔躬滈厚垂訓端嚴業可開先式谷乃宣猷之本澤堪飲後貽謀裕作牧之方茲以爾子克襄王事封爾為奉政大夫錫之誥命於哉承清白之風嘉於報政用意顯揚之誌異以殊榮

敕命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彭寨“第二圍”~永康圍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永康圍,是彭鎮村曾姓華甫公孫裔群居之地,始建於明代,圍屋呈橢圓形,四周用大青磚與三合土夯築圍牆,設南、北門,南門上題有“永康圍”,北門題有“秀聚江山”匾額,門前用河卵石鋪就的橢圓形街道,中間以曾氏宗祠為中心,分為橫直各四條巷道,如棋盤式,圍內居民分居巷道兩旁,多為五間兩進佈局,土木磚瓦結構,磚石牆腳,泥磚牆,灰瓦面,圍內規模宏大,巷道縱橫交錯。外可御賊匪,內可保平安。在彭寨擁有的十八圍中,可享譽軍屯圍其後,稱之為彭寨第二圍。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仰望著藍天,眼前是雄偉壯觀的城樓,寬大的城門,足有三丈高;高大結實的城門,給人一種磅礴的氣勢;圍內的民宅青磚黑瓦,在襯托著藍色的天空,更顯現出永康圍的雄偉氣勢。漫步走在圍子大街小巷,用手觸摸古牆,放眼覽古蹟,睹物思先賢,不僅感慨;如此龐大工程,在當時沒有先進工具情況下,是一代曾氏先賢,耗盡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我想:永康圍,就是古代曾姓居民的勞動結晶。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目前村容村貌整治,永康圍大門前有一片空地,便於遊客泊車,遊客遊走永康圍,看歲月之滄桑,發思古之悠情,登上城樓,這裡是箭樓格式,當年永康護城河環繞,木橋是吊橋,城高臺寬,南北相通,形成一字長蛇之勢,充分展現了永康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偉氣勢。遊人佇古圍城門留照,絕不亞於“山海關”之氣派。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永康圍無須貼金,自有她雄威剛陽之姿,成為村遊好去處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與梁山伯祝英臺同時期的大丘面古墓群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傳說梁山伯是明代人,祝英臺是南北朝人,兩人相差800年,祝英臺是俠女,劫富濟貧,死後百姓將其厚葬;梁山伯為寧波縣官,死後入葬挖墓時,恰巧刨出祝英臺的墳墓,當時大家覺得擇地墓葬不妥,故將祝英臺、梁山伯合葬,成為一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千古佳話。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大丘面南朝古墓群,位於墩頭新村公路邊,墩頭新村坐落在東坡下,面向寬闊的河谷盆地,墓葬主要分佈在東坡和山頂。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早年村民墾山建房時,曾不經意這些墓葬,破壞了不少的墓陵,現在如細心地在山邊舊屋察看,還能看見有些墓葬的殘壁,被疊壓在房基下面,在廁所的牛欄的牆上還能見到些許飾有花紋的墓磚。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村民建房時,又在山腳挖出了4座磚室墓,1985年後因修建公路,又陸續發現了一批墓葬,這些墓葬幸被縣博物館及時搶救清理,其中南朝墓9座。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古墓呈長方形,分前、後室、棺室,曾出土隨葬品有:青瓷杯、雞首壺、青瓷盤、鐵劍、鐵刀、銀釵、銀戒指、銀手鐲等,墓中出土器物有“建元四年”(公元482年)的紀年文字,為墓葬提供屬於南朝中期墓葬。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和平地區南朝時期墓葬只在彭鎮才有發現,可推算南朝時期這裡是頗為繁盛的地方。所以確定這裡是中原人南遷的聚散地之一。

如將大丘面南朝古墓群稍加修整,必將是懷古探幽的佳景,更有人抱著碰運氣的心態,期盼成為滿載之旅。村主任曾維樂打算建一座“大丘面南朝古墓藏品博覽館”,定會將彭寨的歷史與陽明博物館文化相姱美。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彭寨標誌華表塔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華表塔原名黃猄社塔,坐落在和平彭寨鎮華表村,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重修,民國六年續修。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傳說從前,這裡連年遭狂風暴雨襲擊,好端端的村鎮變成了一片廢墟。村民們在廢墟上嘆息著,苦不堪言,人們準備去別的地方尋求生路。這時,一位法號“華表”的老和尚路過此地,他看了看彭寨的地形後就對鄉親們說道:“鄉親們甭怕,彭寨是船形,如果在這裡豎根‘桅’,船是可以穩住的。”說完,他就飄然而去。鄉親們撐起腰桿,勒緊褲頭,用了兩個多月時間,按老和尚指定的位置建起了一座塔,緊接著開溝挖渠,興修水利,重建家園。此後,這根“桅”鎮住了洪水,也穩住了這艘“巨輪”。為了紀念那位老和尚,後來人們給這座塔取名為“華表塔”。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華表塔塔坐東南向西北,高17米,葫蘆塔頂,塔身六面五層,底層周長21米;塔內空心,內徑5米,塔的各層正面均有橫額和對聯。第一層稱祖師殿,對聯曰:聖德風行,道脈源流歸一貫;神恩露渥,威靈顯赫著千秋。第二層文武帝閣:步月梯雲,俯仰水天一色;呼風喚雨,縱橫山嶽齊飛。第三層奎星閣:文峰特地靈霄漢,筆氣沖天射鬥牛。第四層仰之彌高:惟效古時三座塔,培成今日五層樓。第五層參天:紫門高登觀月窗,雲梯捷步到蟾宮。塔身外面各層以青磚密疊而起,加以淡黑色的油灰抹平。塔牆用黃泥與沙石夯築,厚度近一米。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早前塔內築有木樓梯,亦可通頂層。登上頂層,舉目遠眺,彭寨鎮全景盡收眼底,令人頓覺心曠神怡,產生無限遐想。

解放戰爭時期,華表塔曾是游擊隊活動的據點,游擊隊經常住在塔上的閣樓中瞭望敵人的動向。1958年大躍進時期,一些狂熱的人竟然將華表塔當作高爐鍊鐵,使古塔嚴重受損,險遭坍塌。改革開放以來,彭鎮村有識之士多次向有關單位提請修復。1983年8月,和平縣人民政府將華表塔列為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華表塔所在的地方是民國時期的華表街,曾經是重要的水運航道,這裡溪水清澈,竹影婆娑,小橋流水,碼頭歡歌,不論站在村口任何一個位置攝影,總有風物長宜的美景攝入鏡端,難怪乎攝影協會把這裡定點為“攝影採風基地”,也許正是華表塔的可人之處。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彭鎮千秋秀,三省世澤長,彭鎮村還有大葉、葉下、紅旗等曾氏宗人的輝煌業績和不老的傳奇,紅旗村梁姓屋旁的古道,當年震撼朝野的“梁天來七屍八命奇案”,曾在紅旗梁屋演繹過親情讚歌,如訴如泣,講述梁天來“打死打死該打死,不願含冤屈死”的大仇必報的故事。

  華表塔後面的楓樹下村,是聞名遐爾的革命老區,早前叫鳳獅村,是為雌雄聯輝之地,後岀的讀書人頗多,更名豐書村,後來因村前有大楓樹,崇為一景,故起了一個文縐縐的美名“楓樹下”。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和東遊擊隊“曾作霖中隊長”曾輝同志、老革命曾慶杞同志、老革命曾觀欣同志,解放軍大校練服章、清遠宣傳部長梁鏡清、曾憲才教授、曾月才教授、曾慶影教授、戲劇家曾慶瑞等,正是楓樹驕子。用“紅色文化”添彩彭鎮,將是一大亮點。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近期,彭寨鎮委書記徐智登、鎮長羅好天等領導,對彭鎮村高度重視,精準扶貧駐村工作組長葉明偉與曾維樂主帶領村委,力求任期內為村民辦實事,利用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一次投入,萬世受益,打造墩厚圍“大和平旅遊圈”,這是功蓋千秋的大好事,唯願彭鎮人民同心同德,眾手合力,打造岀一個近在彭寨中心鎮屋簷下的,五點一線串珠式的“彭鎮民俗村”,我會一樣為彭鎮鼓勁!為彭鎮吶喊!為彭鎮加油!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彭鎮是個好地方,近年聲名播遠揚;振興鄉村抒重彩,敢教人間變天堂。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與村委參觀楓樹下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不忘初心、牢記誓言、志在業成!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打造彭鎮“儒林民俗村”之我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