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紅色旅遊指南之中線篇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史是最好的營養劑。”當前,發展紅色旅遊被認為是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也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抓手。

我市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現代以來,我市亦在抵禦外侮,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幸福的歷史進程中,特別是在黨的領導下為奪取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革命遺蹟遍佈、紅色資源富集,這些都成為今天我們弘揚紅色傳統、發展紅色旅遊、傳承紅色基因的有效載體。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本文以中線、東線、西線為基本脈絡,對我市紅色旅遊景點進行系統梳理,以期重溫紅色記憶,傳承革命精神,助力全省旅發大會在我市召開,為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營造團結奮進的濃厚輿論氛圍。

——編 者

 ★堯都區

堯都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一片神奇而英雄的土地,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早在1926年便成立了臨汾市第一個地級組織——中共臨汾市地方執行委員會。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山西省委、八路軍駐京辦事處遷駐臨汾,周恩來在堯都區發表重要演講,抗戰名曲《游擊隊歌》在這裡誕生,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在劉村組建。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臨浮戰役在這裡打響,全殲國民黨“天下第一旅”。悲壯激烈的臨汾戰役在徐向前英明指揮下,經72個晝夜的激戰,攻克臨汾城,取得了在解放戰爭中城市攻堅戰的偉大勝利,並誕生了我軍唯一一支以城市命名的師(旅)級單位——臨汾旅。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晉綏分局移駐堯都,西北軍政大學、西北人民藝術學校二部、中共晉綏分局臨汾黨校等10餘所學校先後在此成立或開班辦學,成為進軍大西北、支援全國解放的堅強後方基地。

紅色景點鏈接 》》》》》

◆臨汾戰役紀念館 又名臨汾烈士陵園,位於臨汾市區城南堯廟北面,始建於1958年,是為紀念臨汾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們而建造的。紀念館坐北向南,門前有徐向前元帥的全身站像,革命烈士紀念碑居園內中心。紀念碑正面是朱德元帥的親筆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園內還有圓頂公墓群等多處建築。經過多年的修葺補建,臨汾戰役紀念館已成為一座亭臺廳堂錯落有致、松柏花卉隨風飄香的園林式紀念館。臨汾烈士陵園於1995年3月被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11月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被山西省委命名為全省首批黨史教育基地。

◆中共中央北方局駐地舊址 位於堯都區劉村鎮劉北村五同豐大院。1937年10月下旬,太原淪陷前,中共北方局由太原遷往臨汾,駐劉村五同豐大院。中共中央北方局對外稱為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二科。11月初,劉少奇、楊尚昆等首長來劉村後,在總結了北方局前一時期的工作後,制定了“華北今後對日寇的主要鬥爭形勢,應由七七事變前的非武裝鬥爭,迅速轉變為大規模的人民武裝鬥爭”的基本方針。北方局駐劉村期間,為山西省委舉辦了3期黨員幹部培訓班,培訓了60多名黨員幹部,加強了各地、縣的抗日領導力量。1938年1月,楊尚昆同志主持,在五同豐大院召開了“臨汾會議”。會上,劉少奇同志傳達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精神,做了《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發展與新任務》的報告。會議還就擴大八路軍、儘快發展和壯大人民武裝力量問題作出決定。1938年2月底臨汾淪陷前夕,中共中央北方局撤離劉村,轉戰晉西南。

◆周恩來演講地舊址 位於臨汾博物館(鐵佛寺,原臨汾女子師範學校)。臨汾女子師範學校是中共早期在臨汾活動的主要陣地之一。

1937年11月5日晚,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隨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剩餘人員最後撤離太原,於11日到達臨汾。11月16日,臨汾黨、政、軍3000餘人,在女子師範操場上舉行聯歡大會。周恩來在聯歡會上發表了題為《目前抗戰危機與堅持華北抗戰的任務》的重要演講。周恩來指出:只有全體群眾起來抗戰,抗戰才能持久,只有堅持持久抗戰,才能最後戰勝敵人,著重講了三個方面問題:一、目前抗戰形勢極其危急;二、堅持華北抗戰的可能及其前途;三、堅持華北抗戰中我們的任務。

◆臨浮戰役官雀紀念館 位於堯都區官雀村東南部。建有官雀戰役遺址紀念亭、官雀戰役紀念館,紀念館展覽分戰前形勢、戰役經過、支前參戰、輝煌戰果、戰役功臣五部分,比較詳細地展現了臨浮戰役波瀾壯闊的戰鬥場景。

◆枕頭抗戰紀念館 以枕頭為中心的革命老區,是我黨領導下的山西第六專署和原臨汾縣抗日民主政府駐紮和活動過的地方。展廳以大量史實、照片、文物等形式,集中展現了堯都人民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歷史,生動展示了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

★侯馬市

侯馬市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真同志的故里。

1937年8月至10月,八路軍一一五、一二O、一二九師三大主力及八路軍總部,由陝西東渡黃河,在侯馬作短暫停留後,乘火車北上,開赴抗日前線,這是我軍第一次大規模鐵路大輸送,影響巨大。1937年10月至12月,中共同蒲鐵路工委、同蒲鐵路總工會、同蒲鐵路工人自衛隊先後在侯馬成立,積極組織和團結鐵路工人,壯大了抗日群眾組織。1946年1月和1947年4月,陳賡所部晉冀魯豫部隊四縱隊十一旅兩次解放了侯馬。

紅色景點鏈接 》》》》》

臨汾紅色旅遊指南之中線篇

彭真故居紀念館 坐落在侯馬市垤上村,是彭真同志出生和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成長的地方。

彭真(1902.10.12—1997.4.26),原名傅懋恭,侯馬垤上村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國務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主要奠基人,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等職,是新中國黨和國家第一代、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之一。

紀念館總佔地面積63.8畝,總建築面積9986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5675平方米。共設有4個展廳,分別為一、二、三展廳和故居保護廳。一、二展廳以彭真同志生平業績為主線,充分展示了彭真同志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以及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建立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展出彭真同志生平業績,陳列實物220餘件、文獻手稿130餘份,彭真同志在各個歷史時期珍貴照片480餘幅,配有30000餘字文字介紹,場景復原10處,國畫、油畫8幅,銅像1尊,並輔以聲光電及影視資料等多種展示手段;三展廳為彭真及家庭廉潔自律事蹟介紹,展廳內設有多媒體學術報告廳、接待廳;故居保護廳用現代材料和技術手段對彭真同志出生和生活過20年的窯洞及小院進行了全封閉保護,並對1986年5月31日彭真同志第三次回故鄉時的場景用雕塑形式進行了藝術再現,陳列著彭真同志三次回鄉時的照片和青少年時期的一些書籍和物品。

彭真故居紀念館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晉南地區重要的大型紅色旅遊景點。

◆馬小寶烈士陵園 位於侯馬市張村辦事處大李村口。馬小寶,1928年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45年10月被選舉為剛剛成立的紅色政權——大李村農會第一任主席。1946年初,馬小寶在地下黨的領導下,依靠廣大群眾,帶領民兵與“復仇團”展開殊死的鬥爭。6月18日深夜,“復仇團”八百餘人趁我解放軍主力出擊之際,對大李村進行了瘋狂反撲,馬小寶不幸被捕,於7月2日英勇就義,年僅18歲。

 ★霍州市

霍州市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19年霍州進步師生積極聲援北京愛國運動,之後創辦了《一高旬刊》等進步刊物,把馬克思主義引入霍州,部分考入省城中學的學生成長為山西早期的團員和黨員。1926年成立的中共霍縣支部,是全省最早的縣級黨組織之一。1928年初中共臨時省委連續在霍州召開會議,開啟了山西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艱苦歷程。霍州一度成為山西黨組織活動的重點區域和省委指導全省革命的中心。抗日戰爭開始之後到新中國建立,作為太嶽革命根據地的屏障和先期解放的地區,霍州黨組織和霍州人民為堅持抗戰、建設新解放區和支援全國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紅色景點鏈接 》》》》》

臨汾紅色旅遊指南之中線篇

中共山西臨時省委擴大會議舊址 位於霍州市北環路街道辦事處邢家泉村北的北頂廟內。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閻錫山當局與國民黨右派大肆“清黨”,公開通緝共產黨人,大肆破壞中共組織,鎮壓工農群眾。在這種情況下,省委領導人被迫分散轉移離開太原,有的還被迫轉赴他省,山西省委改組為臨時省委。

霍縣(1989年撤縣設霍州市)是山西開展革命活動最早的地區之一。1927年2月,中共霍縣支部黨員人數達到27名,在全省30箇中共組織中居第四位,同年8月經中共山西臨時省委批准,中共霍縣支部轉為中共霍縣縣委;10月,中共山西臨時省委代書記王鴻鈞到霍州,改組霍縣縣委,加強了霍縣黨的地下工作,組織建設得到加強,黨員發展到40多人;1929年7月,霍縣縣委在農村建立了7個支部,黨員發展到50多人,黨員人數佔全省黨員人數的四分之一,成為土地革命初期山西革命力量受損失較少的地區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臨時省委一面向中央請示,一面籌備在霍縣召開一次省委擴大會議。

1928年1月29日至31日,中共山西臨時省委在霍縣北頂廟秘密召開擴大會議(史稱“霍州會議”)。2017年北頂廟被省委黨史辦公室定為“黨史教育基地”。

◆三眼窯十三烈士墓 位於霍州市李曹鎮七里峪村七里峪風景區內三眼窯西約500米處。1943年12月5日,為緬懷在三眼窯遇難的烈士,太嶽軍區為13名抗日烈士修墓,並立碑永久紀念。建有墓冢一座、碑亭一座、塑像一組。2011年霍州市委、市政府將十三烈士墓列為七里峪景區開發重點工程。七里峪紅色教育基地,主要建築包括書頁主體背景牆、雕塑景觀、水系金瓜、停車場、遊步道等。2013年,被列為臨汾市黨史教育基地。

◆南塔烈士陵園 位於霍州市南環路街道辦事處南壇村東南約50米高臺地上。1946年8月,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太嶽軍區司令員王新亭、副司令員孫定國等率部進駐霍縣杜蘇溝村,隨後迅速解放了霍縣城。1962年,為紀念在此次戰鬥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霍縣人民政府在南塔垣修建了南塔烈士陵園。2006年,為隆重紀念霍州解放60週年,由霍州市民政局籌集資金重修了烈士陵園。陵園內新建霍州解放紀念館兩座、涼亭兩座、紀念碑一座、解放雕塑兩座、墓冢一座。

★洪洞縣

洪洞縣素有燕趙俠義之風和優良的革命傳統,是臨汾市建立地方黨組織較早的地區之一。紅軍東征轉戰洪洞期間,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主持、組建了中共山西河東工委以及在工委領導下成立了中共趙城臨時縣委、中共洪洞臨時縣委和河東抗日遊擊隊。抗日戰爭時期,洪洞是八路軍總部、一一五師、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駐紮地,是八路軍總部特務團改編地,是一一五師補充團、野戰醫院成立地,是聞名中外的韓略伏擊戰的發生地。

紅色景點鏈接 》》》》》

◆馬牧八路軍總部舊址 位於洪洞縣辛村鄉。平型關大捷後八路軍總部南撤,於1937年12月底駐紮到馬牧村,在此駐紮52天。

1938年1月,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率領的八路軍總部駐紮於馬牧村風馳樓北側許家書院。期間時逢農曆春節,抗日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將軍、第十四軍軍長李默庵、第九軍軍長郭寄峪等抗日將領前來慰問,八路軍總部在馬牧村東娘娘廟召開了盛大的歡迎會,衛立煌等抗日將領與八路軍眾官兵一同觀看了八路軍戰士參加演出的抗戰節目。美國女記者與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親赴馬牧八路軍總部採訪,受到朱德等八路軍高級將領的會見。1938年2月20日,八路軍總部離開駐紮50余天的馬牧村奔赴太行山區抗日前線領導八路軍全面抗戰。

臨汾紅色旅遊指南之中線篇

◆紅八路軍紀念館(白石溫家大院) 坐落於洪洞縣辛村鄉白石村,是山西辛亥革命元勳、山西省副都督、軍政部長溫壽泉故居。1936年春,紅軍東征,紅一軍團總部駐紮於此。1937年冬至1938年春,朱德、彭德懷、鄧小平、左權、羅榮桓、聶榮臻、林彪、楊得志、韋國清等八路軍高級將領在此留下了歷史足跡。這裡也是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校部所在地,八路軍總部在白石為115師平型關大捷慶功,賀綠汀在此創作《游擊隊之歌》,並唱響全國。著名作家魏巍從這裡走上革命道路。這裡是中國革命老區唯一一處同時見證辛亥革命、紅軍東征、八路軍抗日三大史實的革命展館。

◆洪洞縣革命烈士紀念亭 位於洪洞縣城北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內東北角,整體佈局由革命烈士碑亭和骨灰存放堂兩大部分構成。烈士亭分洪洞烈士亭和趙城烈士亭,兩亭東西並列對稱。洪洞烈士亭建於1952年12月,趙城烈士亭補建於1984年5月。

◆韓略烈士陵園 位於洪洞縣曲亭鎮西韓略村東、國道309線北側,是為紀念1943年10月24日八路軍386旅16團及當地民兵在韓略村伏擊侵華日軍“軍官觀戰團”時犧牲的20餘名烈士而建的。韓略伏擊戰是粉碎日軍對我太嶽根據地“鐵滾掃蕩”的一次決定性戰鬥。

◆沙窯烈士陵園 位於洪洞縣明姜鎮沙窯村東,是為紀念奪取1946年“沙窯戰鬥”的勝利及在戰鬥中犧牲的117名烈士而建。沙窯圍殲戰是我太嶽根據地軍民對國民黨軍隊向我解放區全面發動內戰的一次有力反擊。

◆石橋烈士陵園 位於洪洞縣廣勝寺鎮石橋村西南,是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我黨領導的抗日決死一縱隊,在同蒲鐵路沿線洪洞段內歷次襲擊日軍的戰鬥中犧牲的烈士和抗戰時期參加李堡店戰鬥、韓略伏擊戰中部分為國捐軀的70餘名烈士而修建的。

★襄汾縣

襄汾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帝堯之都、中國之源,同時也是革命老區,是臨汾市建立地方黨組織較早的縣之一。襄汾縣是紅軍東征攻克的第一座縣城、建立的第一個蘇維埃臨時政府的地方,是中共鄉吉特委成立、駐紮地,是山西新軍政衛二支隊成立地,是“雷鋒團”前身——襄陵獨立團成立地、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八縱隊(人民解放軍第60軍前身)成立地。

紅色景點鏈接 》》》》》

◆任建新故居 位於襄汾縣新城鎮城西村南莊。該院原由一座主院、四個跨院組成。西北角的跨院有窯洞,人稱窯院,任建新就出生於此。任建新在此度過了幼年、童年時代。抗日戰爭爆發後,14歲左右的他,隨經商的父親在襄汾縣西賈鄉東毛村進行了短暫居住,後舉家遷往運城市新絳縣城。

任建新,1925年8月生,194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工作,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肄業,律師。曾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張再烈士陵園 位於襄汾縣陶寺鄉張再村北。1946年4月5日清明節建成,碑文一為安葬於陵園的烈士姓名與安葬位置,計有犧牲於臨汾戰役和橋兒上戰鬥的烈士152人;一為本縣安葬於原籍的164位烈士姓名和住址。2009年以來,樹立了“雷鋒團”“小梁河戰鬥”“南梁斜裡伏擊戰”“橋兒上突圍”等碑,重刻了烈士名碑,修建了陳列室。

臨汾紅色旅遊指南之中線篇

◆中汾城縣委誕生地遺址 位於汾城鎮城內村鼓樓東南鄭懷禮院。1938年2月份,鄉吉特委書記武光主持,在汾城南門內鄭家大院內宣佈中共汾城縣委成立。會上提出了繼續發展黨的組織、擴大革命武裝、準備對日作戰的任務。汾城縣委的成立,標誌著汾城黨組織的壯大與成熟,標誌著汾城人民的革命鬥爭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山西政治保衛第二支隊成立地遺址 位於襄汾縣汾城鎮西中黃村關帝大廟。1938年5月,政衛二支隊正式成立。支隊成立後,隨即對所屬7個縣(汾城、襄陵、鄉寧、吉縣、河津、稷山、新絳)的抗日自衛隊進行了改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