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2017年12月7日,唐山博物馆 “唐山陶瓷世家秦家红色文物捐献仪式”,勾起人们对唐山陶瓷史上赫赫有名的秦氏家族的回忆。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唐山博物馆向秦家后人颁发捐赠证书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本次捐赠的秦健生女士遗物

红色文物的主人,是东缸窑“陶成局”后人秦健生

她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党的新闻工作者。和那个时代热血青年一样,秦健生没有走父辈实业救国的道路,而是变卖家产投身革命,以笔做刀枪,战斗在国统区。

秦健生女士投身革命荣誉证书

唐山陶瓷史专家葛士林写的文章《唐山陶瓷世家女,投身革命铸传奇》,说的就是她。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秦健生

2011年12月5日,92岁高龄的秦健生与世长辞。此番子女回唐山捐赠文物,既有母亲的故乡情结在里面,也藉此传递秦氏后人对北方瓷都的眷恋和敬意。

时光荏苒,回望六百年唐山陶瓷史,怎能少得了老秦家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永乐二年,也就是1404年,随着乌泱泱的山东移民,老秦家的祖上秦保、秦强两弟兄踏上唐山这片陌生土地,在滦河边垦荒种田,建设家园。

当时,来自山西介休的田氏和范氏两个家族,看好豌豆山(即弯道山)的陶土资源,挖土开窑,开始烧制粗缸大盆。

到了嘉靖年间,秦家后人秦宽、秦鸿才两兄弟,发现制陶业蕴含的商机,成立了唐山第一家陶瓷作坊——陶成局。

陶成局的出现,开启了唐山陶瓷业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期。自此,弯道山下烧制粗瓷大缸的人家日益增多,缸窑村划分为东缸窑、西缸窑,一时间,缸窑一带“乡集繁茂,窑业兴隆”。

东、西缸窑各有特色。通俗讲,东缸窑大缸有山东风格,西缸窑大缸有山西风格,日后两下里融合,才形成唐山风格。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唐山博物馆收藏的大缸

遍地堆放的大缸,成为孩子们藏猫猫的好去处。香火鼎盛的窑神庙,寄托着唐山陶瓷人的梦想和追求。

收藏于唐山博物馆的刘汉宗《陶瓷史画》长卷,完整再现了唐山制瓷工艺流程。这幅接近两米的恢弘巨制,惟妙惟肖地还原了缸窑一带的情景和生趣,记录了劳作的艰辛和开窑的喜悦。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刘汉宗《陶瓷史话》长卷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刘汉宗《陶瓷史话》长卷局部

清末民初,陶成局演变成老陶成、东陶成、德盛三个厂子。唐山陶瓷史上的重要人物秦履安、秦幼泉、秦幼林、秦宏绪,都出自老秦家。

1878年,李鸿章、唐廷枢创办开平矿务局,唐山陶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时,矿井需要高强度的缸砖,秦履安凭借多年烧缸经验拿出了过硬产品。后来,又为北洋机器局大沽造船厂提供缸管、耐火砖,得到了李鸿章的褒奖。

就这样,秦家一再扩大生产规模,企业实现华丽转型,由家庭作坊变身为现代陶瓷企业。

生产出来,还要卖得出去,秦履安在天津开设德盛缸店,既销售自家产品,又代销水泥、煤炭等。

随着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铁路唐胥铁路的开通,老秦家产品通过“坐客”“水客”等商贩,销往全国各地。

这期间,合资企业启新瓷厂的横空出世,带动了唐山陶瓷实现工业化生产,其他瓷厂纷纷仿效。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启新瓷厂日用瓷车间

老陶成人自然不甘落后。秦履安的晚辈秦幼泉脑筋活络,接掌企业后,多次去山东博山、江西景德镇、河南彰德、河北磁县等陶瓷产区考察学习,聘请技师,添置设备,改良工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1920年老陶成更名为新明瓷厂,秦幼泉研制成功蓝花氧化钴瓷器色料,创用釉上五彩,推广“洋彩”细瓷。新明瓷厂产品一再获奖,先后扩建了五个分厂。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唐山博物馆收藏的民国瓷

1932年,新明瓷厂注册了“明星”商标,产品涵盖日用瓷、缸砖、缸管、耐火砖等,行销华北和东北。

秦幼泉著书立说,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唐山制瓷工艺流程,并被收录进1936年的《滦县志》。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滦县志》唐山陶瓷工艺记载

就在同期,老秦家另一个分支——秦幼林的德盛窑业,经营有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一跃成为唐山陶瓷业首户。

那时节的唐山,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缸窑一带陶瓷工厂集聚,不亚于现在的红火的工业区:烟囱林立,车来人往,人声鼎沸。夜幕降临,“俯看全境如焚火, 三千炉灶一齐熏”,好一派兴旺景象。

唐山,俨然成了北方景德镇,甚至比景德镇还牛——成为中国近代陶瓷工业的摇篮!这点,在1931年官方出版的《工商半月刊》中,就有了定论。

民国时期,除启新、德盛、新明三大厂之外,唐山还有三合义、德顺隆、庆和成、天兴成、永立等数十家瓷厂,它们在继承中创新,造就了唐山陶瓷的黄金时代。

“缸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90%的唐山人都不知道

唐山博物馆收藏的民国唐山瓷

而老秦家的份额,占到了唐山陶瓷业七成以上。秦氏家族在唐山陶瓷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无人撼动。

论生产规模,东陶成比德盛、新明两厂要小一些。它的掌门人、秦氏后人秦宏绪,与秦健生一样参加了革命。但他始终没有放弃陶瓷老本行,抗战时一面经营企业,一面支持和掩护地下党活动。

后来,秦宏绪成为唐山知名的爱国工商业者。

与秦氏家族不少成员客居京津甚至去了海外不同,建国前后,秦宏绪始终未离唐山半步。唐山解放后,东陶成首先复产。在后来的公私合营中,秦宏绪和另一位秦氏后人秦嘉福,率先响应国家号召。

可以说,唐山赢得“北方瓷都”之美誉,老秦家功莫大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