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利用价值

由于受到主流红学的误导,人们往往习惯于沿袭主流红学的错误说法,把1791年开始刊刻发行的120回《红楼梦》中的后四十回的作者说成高鹗。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具有权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率先纠正了这个错误,把后四十回作者问题署以“无名氏 续”。不管怎样,程伟元与高鹗主持对《红楼梦》的出版,对小说的广泛传播具有深远影响。关于后四十回,我们依然可以称为“程高本后四十回”(也可以简称“后四十回”)。

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利用价值


越来越多的读者,在确信后四十回是续书以后,读完前八十回的“原著”后再没有耐心看下去,甚至在我的友人中一些对《红楼梦》有着深度研究者也表示,《红楼梦》后四十回自己根本就没有读完过。那么,除了勉强看看《红楼梦》或许存在的结局可能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研究价值呢?

从常规或者大众的思维与认知角度,程高本的后四十回对作品成书的时代和人物生活的背景研究,还是有很大意义的。比如续书的第25回(即全书第105回),回目为“锦衣军查抄宁国府 骢马使弹劾平安州”,“锦衣军”显然与清朝的辫子兵很难扯到一起,“续书”的作者对官兵的印象或概念,显然有着明遗民的特征。进一步推断,续书作者之前,也就是《石头记》原著作者,当然也不会迟于续书遗民文人的时代。再如1909年11月《民吁日报》连载的“另本”第117回中,流畅的文本中出现了“庄田”背景的情节。在康熙中期就已经废除的“庄田制”,直接就否定了《红楼梦》作品成书于乾隆时期的邪说。

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利用价值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已经确定“后四十回”是续书的情况下,仍然努力从后四十回中寻找蛛丝马迹去论证作者是谁,这是原则性的错误。论证作品时代与论证作者谁人虽然关系密切,但原作者与续书作者不同,有时候就不能放在一起说。目前,根据后文的情节或者后文元素论证作者的大有人在,这其中也不乏知名学者或者新人,比如张志坚老师。她在论证和发掘“棠村”方面的贡献,得到各个学派的尊重和运用,但如果依然用“贾雨村归结红楼梦”来论证作者,就变得苍白起来。

在像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的众多作者论中,江苏如皋的“如皋红学”可谓是实力不俗,强势出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国内外产生影响。我看到如皋的红楼研究的骨干团队,用后文内容证明冒辟疆是作者的不在少数。如果能论证出后文的作者真就是冒辟疆,那也算对红学做出很大贡献了。

有些学者,在作者谁人的认知与判断上,有着卓越的眼界。比如台湾杜世杰前辈,在介绍《石头记》的思想内涵、隐写的历史事件,甚至在搜集有关作品的历史资料方面都给后人带来很大的启示;在作者是谁的问题上,他锁定吴伟业,但他的大量材料来自后四十回本身的“内证”,这方面的考据就不再有说服意义和力度。同样,在新兴一代的研究者中,也有走同样路线的朋友,在方向正确,目标准确的体系里,如果对后四十回的价值利用发生偏差,恰恰成为软肋,被其他帮派抓住短板穷追猛打。

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利用价值​​

关于后四十回是续书还是原著,主流和非主流基本一致,但也分成两个阵营:第一阵营“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作品;另外略小的一个阵营是全璧论,认为后文是前文不可分割的部分。之前的文章本人就指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吴氏红学”这一派不一样,他们认为后文是创作集团的个别人,根据原著的伏线,再依据当时政治形势的转变,重新构架结局,以便这篇宏文巨著得以流传。而这样理解,各种谜团就会迎刃而解,错误也就犯得更少。即便不认同“吴氏红学”,但对作品成书过程有着精准判断,在此基础上的深入研究也一样能感受“后四十回”带来的意义。比如平湖红学会的王正康先生,坚持认为作品存在“集团创作”,而后四十回出自其中之人。这样的认知和观点,就能让人理解,为何后四十回既不是前文的真正后文,又是确实可能存在的线索与情节被带入后文的独特现象。

关于后四十回续书的问题,还可参阅本人博文《肯定和否定后四十回都是错误》。

至于创作集团有哪些人,是谁执笔和润色,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红学研究者需要抱着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找出历史的真相,不让错误的说法欺骗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使更多红迷从《红楼梦》获益。

————————————————————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