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武平的“小京城”由何而来?快来看看十八将军的筑城故事吧~

你可知武平的“小京城”由何而来?快来看看十八将军的筑城故事吧~

老城故事1——武平所城

城者,围绕邑市的墙垣也。每一座城,都会有一段用历史和墙垣来讲述的精彩故事。而小小的古镇内,有三座城:老城、新城、月城。为了不混淆三座城各自叙说的故事,我决定跟着时间的脚步,迷恋完一座城之后再去踏寻另外一座城。

你可知武平的“小京城”由何而来?快来看看十八将军的筑城故事吧~

老城是古镇三城里的年纪最大的。康熙县志《城池》中记载:“武平所城,在县西南二十里武溪源(即武平场)。明洪武二十年,山寇谢仕贞倡乱。县丞蒋昭奏闻,遣汀州卫指挥黄敏提军剿捕,因设兵防守。至二十四年,始筑城(即今旧城),周围二里百八步一尺。二十八年,本卫指挥李虎关领左右等所官军,陶砖辇石,包砌坚致。”

你可知武平的“小京城”由何而来?快来看看十八将军的筑城故事吧~

在古代史官的笔下,老城就这样轻描淡写的概述了。而流传在坊间的老城故事则比县志记载的精彩许多。筑城的故事主角不是黄敏,也不是李虎,而是以贾千户(贾辅)为首的十八将军。话说朱元璋以武统天下,革旧制,自京师至郡县设卫所兵制,此时,恰逢闽粤赣边地区谢仕贞作乱,贾辅所统领的部队被调去平反,后来这支部队也以世袭军屯的方式驻扎在了武平所,即今天的中山古镇。这故事本也没什么精彩的,只不过是换了个主人公而言,可这支部队的后人为贾辅为首的将士门编织了一段亦真亦幻吃毛猪肉的传奇故事。贾辅是朱元璋的老乡,其部队人员大多是安徽、江西、江苏一带的人,原是驻扎在天子脚下南京城,日子过得十分潇洒,接到出征闽粤赣边的军令后,大伙都不愿去,甚至托情托到洪武爷那了。朱元璋为了维护军令的威严,顺便给自己的小老乡一个台阶下,脑门一转,就唤人端来一大盆带毛的生猪肉,告诉他们谁能当场吃下生毛猪肉可以免于出征。贾辅一行人想想南京的花花世界,想想武平的不毛之地,还要剿匪,就咬咬牙关,一个个茹毛饮血、勇敢的把带毛的猪肉给生吃完了。吃完就了事了吗?洪武爷是什么人呀,接着表扬信一般的圣旨来了一道“食毛肉者,真虎将也,全部加封将军,出征武平,违者斩。”于是贾辅就带着18正将、18副将很不情愿又十分勇敢的往武平出发了。这就是换了主人公之后,有了“十八将军吃毛猪肉”的故事。

你可知武平的“小京城”由何而来?快来看看十八将军的筑城故事吧~

这里要简单的恶补下明代卫所兵制和武官品级的若干知识。上文中提到了汀州卫、武平所两个有着明代烙印的词语,卫和所是明代不同等级的两个部队建制,一个卫(州府一级设立)有官兵5600人,一个千户所(县一级设立)有官兵1120人(百户所有官兵112人),卫的主官为指挥使,所的主官为千户、百户。黄敏、李虎属于汀州卫指挥使,是武平所各官兵的顶头上司;贾辅属于千户,是武平所的部队一把手。再说将军这一品级,在明代的武官军阶中,领兵的武官既有实际职务名(如卫指挥使、千户、百户等),还有相对应的品级(将、尉),跟当今的部队职务与军衔对应很相似,不同的是,明代没有校这一级,尉官过了就是将军,凡五品及以上武官者皆可称为将军,只不过根据品级的高低,所授将军的前缀不同。千户、副千户,还有些高配的百户,都属于五品武官,所以说武平所以前有18将军也就不足为奇了。

你可知武平的“小京城”由何而来?快来看看十八将军的筑城故事吧~

言归正传,贾辅为首的18将军来到武平击退贼寇这一伟大斗争后,开始了另一项伟大事业——筑城。筑怎样的一座城呢?要一个设计图纸呀。18将军不愧是从京城而来的,其中就有人拿出了一张南京城的筑城设计图纸,比例缩小,按图砌墙,几年后一座小“南京城”在武平所诞生。直至今日,古镇人还自豪的说中山古镇是“小京城”。

你可知武平的“小京城”由何而来?快来看看十八将军的筑城故事吧~

据说,筑“小京城”的收尾阶段,出了一个小插曲。古代筑城是先要朝廷审批,筑完城之后朝廷还要派人来验收,实际操作中,往往审批了就行,完工后只要向上汇报下就行,没什么验收不验收的。未曾想到,洪武爷大概对这群当初吃毛猪肉的家伙印象特别深,拿到地方呈上来的验收申请后,较真的派出了钦差前往武平所。有钦差来,第一个着急的自然是汀州卫指挥使李虎,之前申请筑城的前任黄敏已荣调,他深知,责任在己,再就是武平所的城墙经不起领导看,墙是土墙,而那城门就更不用提了,因缺城砖,成了半拉子工程。急归急,关系到脑袋的问题,办法自然比问题要多。一听到钦差要来的消息,李指挥使一声令下,汀州卫下属的全体官兵(包括上杭所等地)向武平所进发,支援贾千户。一月间,数千官兵日夜加班,要把土墙改砌成砖墙。为了赶工,加大了城墙砖的陶制尺码,原本必须辇制石条来砌的城门,也用城墙砖和石条混着用,所以今天我们在中山古镇看到的城墙砖比其他地方的城墙砖都要大、都要厚,老城门的拱是有很多城墙砖加部分石条砌成。

你可知武平的“小京城”由何而来?快来看看十八将军的筑城故事吧~

功夫不负有心人,洪武二十八年,武平所的筑城工程顺利竣工,也顺利验收。武平所城东南西北各开一个门,东门曰迎恩、西门曰永安,南门曰平定,北门曰常乐。现今只存迎恩门,迎恩这个名字恰好由洪武二十八年武平所迎来明代钦差验收筑城工程而得来。钦差名义上是来验收工程,实际上是来送皇恩的。东门外,武平所的官兵们在候着,迎接钦差送来的皇恩浩荡,事后,东门被命名为了迎恩门。

你可知武平的“小京城”由何而来?快来看看十八将军的筑城故事吧~

老城的筑城故事,是一段英雄的故事,世世代代被古镇人所传颂。而我,只不过是个聆听者而已。除了筑城的故事,我还听到了老城里一些渐渐被淡忘的故事,比如四大城门内侧曾各祭祀一位天神的故事;比如武平所衙门的故事;比如几座遗存老宅的故事……这些故事与老城的筑城故事一起,把老城描绘得更加神秘,更加风韵,更加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