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晨跑
很多初跑者,剛剛開始跑步的時候,總會有腳踝疼痛的症狀。對於這一情況,我們大體上分析,主要由以下五個方面造成:
跑姿
跑鞋
跑步路面
下肢力量不足
體重過大
跑姿
跑姿正確性的意義
對一個高水平的跑者來說,好好跑、健康跑,具體的需求是什麼?以下四點對跑者的重要性如同車之雙輪、鳥之兩翼,是保證跑者姿勢正確、成績提升的關鍵。
✔高水平的神經肌肉協調性
✔精確的邁步時機(步幅/步頻)
✔強健的肌肉力量
✔完善的肌力平衡
縱觀跑步動作,是擺動→負重→推進→擺動的自然循環,這三個動作組成了一個閉鏈循環,缺一不可。
跑步姿勢閉鏈循環
理想的跑步姿勢,一定是看上去協調舒展的,上肢應該積極擺動,下肢應該是“車輪”或者“橢圓”型,而不應該是常見的“鐘擺”型。
什麼是適當的跑姿?
✔頭正直,目視前方,收住下巴✔手臂和肩膀放鬆,擺臂幅度緊湊連貫,屈肘90度,避免越過身體中線✔腰部挺直,身體適度前傾,保持重心適度前移,利用重力產生加速前進的動力✔腳尖朝前,膝蓋放鬆,腳底中前部先接觸地面,使足柔和地落地,著地點在身體重心下方,步伐輕盈,避免沉重的腳步聲
✔跑動過程中,腳落地時靠近質心(即重心的垂直線與地面的交點)
✔身體在正確的方向上移動:儘量避免兩腳距離過寬、過窄或來回晃動身體
✔觸地時間越短越好
跑步姿勢怎麼糾正?
▼第一大要領:高步頻(每分鐘180左右)
無論跑得快還是慢,但總體上其步頻都應該較高。當跑速提高的時候,步幅自然加大,而步頻只是略有增加。運動員應該更多地採取較短步幅來增加步頻,而不是使每個步幅都加長。
▼第二大要領:觸地時間
腳和地面接觸的時間,與腳著地所產生的力和功率直接相關。時間是功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腳和地面接觸時間越短,地面的反作用力、步長、每一步通過的距離就越大。
▼第三大要領:足中部著地
若腳跟著地會產生制動的效果,降低速度;如果採用前腳掌或足中部著地,則可以減少與地面的接觸時間,從而迅速儲備和釋放能量,因此,足中部著地可顯著增加地面反作用力、功率和步頻。
▼第四大要領:垂直彈跳
跑步的終極目標是向前移動。在跑步過程中,運動員每跑一步,身體上下起伏,就會浪費能量。因此,運動員應該平穩地向前移動重心,減少身體的上下垂直跳動,最大限度的利用跑步過程中的每一步。
▼第五大要領:小腿摺疊和勾足
在跑步週期的擺動階段,運動員應該通過骨盆方向摺疊小腿和勾足,來縮短下肢的擺動半徑。較短的擺動半徑意味著可以更快的擺動,更快的擺動則轉化為更短的接觸時間,從而減少垂直彈跳,最終獲得較高的步頻。
▼第六大要領:手臂動作
在跑動過程中,手臂對雙腿起到平衡的作用。肘部應該保持至少90°的彎曲,並應該向前或向後以人體的矢狀面擺動,避免交叉擺動。
所以有時候在跑步訓練上沒有突破,這時候就該思考是不是該糾正跑姿了。掌握讓跑姿正確的“六大要領”,不僅僅是減少膝關節額外的承受力、避免不必要的損傷,最重要的是自由自在得跑步,這才是跑步真正的樂趣!
跑鞋
一雙合適的跑鞋太重要了,讓鞋來適應我們的腳,而不是腳去適應鞋子,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
附送跑鞋選擇即懂表
如果一隻腳周正,一隻外翻,建議買抗外翻,因為中正的腳穿抗外翻鞋也不一定有危險,但是如果外翻的腳穿了中正的鞋,外翻的腳一定會加重。
路面
跑步路面對於跑者來說至關重要,一個小小的坡度都有可能導致跑者出現不適。同時,路面的坑窪,拐彎等等狀況,都會影響到跑者。更重要的是,偶爾一不留神,甚至出現崴腳的情況,那就不是腳踝的肌肉疼痛了,就要去看醫生了。所以,針對初跑者來說,選擇一個平穩緩衝的路面是最佳選擇。
力量
下肢力量不夠穩定
人人都會跑,甚至很多人認為跑步是世界上最簡單的運動......好吧,從運動學角度,BigER教練來告訴你跑步是多麼複雜的......
髖、膝、踝在跑中的運動
在足著地之前髖關節的伸展已經開始,足著地後由於衝擊力的影響,髖關節有一個很小的屈曲過程,然後,髖關節迅速重新伸展。(因此在跑步的下肢訓練中髖伸展的能力很重要,俗語就是臀部很重要)膝關節有兩個屈曲階段:一是在支撐階段;二是在擺動階段。由於擺動時膝關節的屈曲能減少小腿的轉動慣量,更容易使腿擺動,直到下次著地為止。依據跑步者特定的跑步風格,踝關節在著地時對於足後跟著地者可能出現快速的蹠屈。對於足的中部或足的前部著地來說,開始時可能是背屈。
隨著速度的增加,髖關節的最大屈、伸角度也增加。不但在擺動階段,而且在支撐階段膝關節的最大屈曲角也增加。同樣,隨著跑速的增加,在著地時股骨與垂線的夾角也增加。在蹬伸階段,踝關節角度有較小的變化。
足後跟的旋前
由於"距下關節"(距骨和跟骨之間的關節)的旋前與下肢損傷有著相關性。不同的因素將對旋前的量產生影響,這些著地時發生的因素包括:解剖結構、護足、著地時足的姿勢以及地表面的傾斜等。跑步者以較高值的旋後著地,可能帶來更多的內翻損傷的危險。通常足弓的特徵與旋前聯繫起來,平足弓與較大的旋前相聯繫,穩固的高足弓與較小的旋前相聯繫。護足影響旋前和過度旋前,還有對預防損傷有積極的影響。
上肢和軀幹
身體垂直方向上的振動將隨著跑速的增加而減小。跑步時在軀幹做扭轉動作時,軀幹、腿和臂的動作已經利用量角儀做出科學檢測。相對於垂直軸,發現上臂旋轉的角度與身體旋轉的角度幾乎抵消。結果導致在跑步的整個週期中身體總的旋轉角度值相對較低。假定上臂的往復運動對跑的能量充分發揮比腿更有作用,那麼當上臂被強迫保持在跑步者的身後,則此時最大耗氧量(VO2)增加4%,因此跑的經濟性下降。
小編我也實在需要透口氣了。讀懂這個北體大運動科學研究生寫的文章真是不容易啊!不過,至少我現在知道了,原來跑步還真的是不那麼簡單,想起上次馬拉松冠軍陳林明教練只是改善了我一個“大腳趾抓地”的動作細節,我練習了一個月,全馬成績就提高了9分鐘呢。
體重
其實很多小白用戶都是因為比較胖,想通過跑步的方式來達到減脂的作用。那麼,問題就來了,對於體重過大的人群,是否應該一上來就跑步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較為肥胖的人群,BiggER的建議開始階段以走跑為主,這樣可以減少體重對於身體,尤其是下肢的負荷作用。
華星科技110
在跑馬拉松之前腳疼,在跑完之後疼痛消失,一般這種情況有以下幾種原因。
足部的疼痛是由足底的筋膜結節所致,由於足部的筋膜在之前運動或者訓練中由於各種原因產生結節,在運動後沒有進行足夠的拉伸,結節一直存在。筋膜的結節會導致肌肉等組織也發生變化,同樣的會導致疼痛。可能在進行了長距離的馬拉松之後,通過充分的拉伸,筋膜結節消失,所以在馬拉松之後疼痛消失。
還有可能是,在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中,人的神經系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反應,同時,內分泌系統也會分泌比平時更多的激素來適應高強度的運動。其中,腎上腺素就是其中一種。腎上腺素是一種激素和神經傳送體,由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能讓人呼吸加快,進而為人體提供大量氧氣,心跳與血液流動加速,瞳孔放大,為身體活動提供更多能量,使反應更加快速。在產生腎上腺素後,人的身體整體的血液循環都會加快,同時也加速了新陳代謝的速度。足部的血液循環加快,有助於減輕腫脹,緩解疼痛。
另外中樞系統如果持續興奮的話,相對來講痛覺的傳導就會減慢甚至被抑制,在此期間,大腦分泌多巴胺等物質,這些物質會讓人感覺到興奮和快樂。在多種激素的作用下,跑完馬拉松的人可能感覺不到疼痛,並且這種情況會持續一段時間。
還有一種可能的原因就是,長時間高強度下的運動進一步加劇了足部的損傷,在跑完馬拉松後雖然由於激素作用感覺不到疼痛,但是休息一段時間後,足部的疼痛會逐漸出現,甚至有可能比之前的疼痛更劇烈,提示運動損傷加劇,需要進行專業的康復治療了。
參考文獻:
楊光復, 楊華書. 多巴胺的臨床評價[J]. 四川生理科學雜誌, 1991(z1):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