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月100隻!「退潮」之下「裸泳者」剛剛開始

截至4月11日,年內進入清算程序及已清算的基金共計102只(不同份額分開計算),與去年同期不足10只的數量相比大幅增加,且尚有567只基金規模在5000萬元紅線之下。業內人士認為,監管趨嚴、委外撤離、發行提速等因素是基金集中清盤的原因。

4個月100只!“退潮”之下“裸泳者”剛剛開始

在作者看來,監管和委外撤離只是外因,而根本的原因,則是資金成本抬高後,迷你基金的高額維護成本已經讓基金公司選擇了放棄,在面子和金錢比較下,當然是利益第一,就算按照現在的市場資金利率4%左右計算,如果基金公司要用自有資金或者“幫忙資金”維持一隻5000萬左右的“迷你基金”,一年的資金成本就在200萬以上,而帶來的管理費收入幾乎忽略不計。如果一家基金公司有幾隻“迷你基金”。那這樣的資金成本顯然是基金公司不可承受的,這在比如2009--2011這樣資金寬鬆的年份 2%左右的市場利率,一年的資金成本可能不足100萬,因此,市場利率的變化,已經直接衝擊到了基金市場。

4個月100只!“退潮”之下“裸泳者”剛剛開始

基金的馬太效應越來越大

因而,我們看到,這兩年的基金市場,一邊是餘額寶之類的“巨無霸”已經破萬億,百億級別的基金也越來越多,因此,基金市場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在頭部明星基金佔據了大量市場份額的同時,基金市場的結構性矛盾也越來越突出:2017年末公募基金總規模11.6萬億,但是去除貨幣基金規模後,總規模只剩下4.86萬億,其中,股票型基金只剩下7263億,而我們記得2015年末股票型基金還有1.09萬億,2007年末股票型基金規模在2.4萬億。

4個月100只!“退潮”之下“裸泳者”剛剛開始

裸泳者最終會浮出水面

而從2.4萬億到7263億,股票型基金規模11年以來規模萎縮了近70%,而在這樣急速的“退潮”之下,那些“迷你基金”自然大規模面臨清盤的風險。因此,大家投資時要擦亮雙眼,基金除了收益,更重要的是規模,不論什麼定投策略也好,定投一隻快要清盤的基金,那是在“犯傻”。過去十多年時間內基金只要成功發行就可以一直持有的日子已經過去了,“退潮之下”,“裸泳者”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