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了《道德经》,但是你会用吗?

读过了《道德经》,但是你会用吗?

读过了《道德经》,但是你会用吗?

读过那么多书,懂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可是是因为,你只是读了,只是懂了,并没有对你的生活产生任何的影响,自然是没什么大变化的。

读过了《道德经》,但是你会用吗?

1、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

其中,动善时,便是要懂得等待,有耐心,善于把握时机。

战国时期,楚宣王的宠臣安陵君门下有客江乙,因为当时安陵君还只是一介宠臣,无所依凭,江乙谏言安陵君要在楚王面前表示忠心,甘愿随楚王而死。安陵君同意了他的谏言,但三年不见行动,江乙见安陵君毫无作为,便想离开,不料安陵君却说:"因为没有好的时机,怎么能去做呢?"几个月后,楚王打猎,突生感慨,百年之后无人可与乐耶?此时,安陵君上前说道:愿从君死!既表示了忠心,又赢得了楚王的信任,被封为安陵君。

现在很多人抱负不小,壮志勃勃,但是奈何无性,莽莽撞撞,总要坏事。且不说能力是否足够,条件是否允许,就急急忙忙将自己推了出去,终落得一个不好的下场。多少急功近利的人没有大格局,大视野,专注于眼前的蝇头小利,终日无所得!

读过了《道德经》,但是你会用吗?

2、大忠大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

没有了才会懂得珍惜,才会不断提倡。没有大道,才会有人提倡仁义,虚伪的、作假的,才会需要智慧去分辨;六亲不和,家庭矛盾不断,才会显出孝慈的重要,才会被不断倡导。国家若是一味强调忠臣,那便说明国已不国,内已昏乱。

天地之道,各行其是,若是一面缺了,必然会出问题。一个不断倡导仁义良善的社会,也必是仁义良善缺乏的社会,若是人人皆具良善,也就不会再有人觉得仁义良善是一件亟待的事情。其实,我们都像个孩子,没有什么,才愈发叫喊什么;孩子没奶吃了,就会哭;长大了觉得不公平,会抱怨;成人了觉得世道不好,会感慨,会呼吁善良,那是因为我们的希冀和现实不符,缺少才会产生需求,凡事不可只看一面。

读过了《道德经》,但是你会用吗?

3、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道德经》

邹忌比美的故事尽人皆知,自视甚高,没有能力立足,不会长远。邹忌不比徐公美,妻爱之,妾惧之,客求之,尽说邹忌美于徐公。邹忌讽谏齐王,齐王纳谏,国之上下皆谏言不殆。齐国日盛,他国前来朝拜。

从中可以读出,若是自我欺骗,认不清自己,便行不长远,现在有多少捧杀的例子,没有足够的基础和能力,有成就也会早早失去。去年和Gai周延同获冠军的选手,其下场便是例子。

你若芬芳,蝴蝶自来。如果自己强大了,有智慧、有能力、居于道,才能得到想要的成就,才会受到尊敬,才能实现梦想;而不是活在幻想和虚荣之中。

读过了《道德经》,但是你会用吗?

读过了《道德经》,但是你会用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