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想加工资拿结果来换!最富激励性的薪酬—让员工主动拼命干

  • 文/王刚

关注【王刚谈绩效】头条号,长期分享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利润的专业知识!

导读:

时间到了八月,已有不少企业管理者把年度调薪放上了工作议程。

每一年的调薪工作,都是在年底阶段老板们和高管们最关注的几件事之一,毕竟要从老板们自己的腰包里兜里掏钱给别人,并希望来年他们能够继续再接再厉的。

马云:想加工资拿结果来换!最富激励性的薪酬—让员工主动拼命干

调薪离不开节奏感与分寸感

任何一次成功的调薪都离不开节奏感与分寸感的出色把握。

企业的调薪人数和调薪金额总是呈反比例关系的,这中间该如何平衡和找准节奏,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企业调薪的节奏如下:

1、员工一年最多2次调薪,除有特殊贡献才有超过两次机会;

2、调薪的比例在月薪10-20%比较适宜;

3、调薪不一定晋升,晋升一定调薪;

4、调薪后,福利与奖金需要另行约定;

马云:想加工资拿结果来换!最富激励性的薪酬—让员工主动拼命干

与绩效相结合的调薪最普遍

刚才说到开源节流,事实上开源目标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是很难达成,所以企业往往都重视节流。

人才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亦为重要之投资成本,该如何节流就成为了每位管理者都会头疼的问题。

目前企业最普遍的调薪方式与绩效连结,绩效优良的员工,可以让企业人力成本效益最大化,这群人也理应成为调薪的主力军。

还有很多企业依然采取根据职位分类进行调薪,例如:研发部门、产品部门调薪,人力资源部门采购部门不调薪。这种保守和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影响到员工士气。

欢迎关注王老师:135-3955-7608共同探讨企业员工激励、薪酬设计、绩效考核

老板:不加工资,我也是有苦衷的!

1、不敢开先例,怕老员工们跟风

老板不怕给你一个人加薪,但害怕给一群人加薪,如果大家都跑来加薪,自己又要多掏一笔钱,心里也不舍得。

2、职业疲劳

有些老板觉得,公司老员工太多,大家都没了干劲,所以需要新员工的加入,激发老员工的创造力和拼搏力。

3、物价涨了,高工资才能招到新人

新人高工资,也是无奈,因为现在物价不比几年前了,要高工资才能招到新人,所以才会比老员工的工资高。

马云:想加工资拿结果来换!最富激励性的薪酬—让员工主动拼命干

马云在薪酬方面的做法:

1、给结果付钱(奖),给努力鼓掌(励)

2、欣赏有价值的失败,奖励坚持拿到结果的努力

3、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工资

4、加工资是公司对你的岗位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5、那些没有调薪的岗位,要先提升它的作用和价值

马云:想加工资拿结果来换!最富激励性的薪酬—让员工主动拼命干

调薪应注意的关键点

有部分企业调薪的时候很简单,只要老板定谁可以调薪,调多少。最后去执行就行。

但问题来了,钱是花下去了,激励效果却不明显,甚至还会引来更多员工的不满。

为什么?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老板认可的人并不是大家所认可的,那么从哪些角度考虑,可以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呢?

马云:想加工资拿结果来换!最富激励性的薪酬—让员工主动拼命干

结构:调薪该提高固定薪比例,还是变动薪比例?

前者有助稳定民心,但是否让企业营运成本更形沉重?后者为绩效导向,让人资成本效益最大化,但会否因景气低迷而让变动薪看得到却吃不到,造成人心浮动?这些问题是否考虑清楚,在调薪过程中至关重要。

对象:有限资源该投注于谁?

关键职位之技术或管理人才? 还是高绩效人才? 该如何取得平衡点?若关键职位之技术管理人才是重点,那又如何评断那些职位是关键职位呢?

职位的需求度、专业能力可替代性、管理责任大小、沟通协调需求度,综合考量之。

时间:若以调薪的时间点来看,多久调一次是比较合适的。

前面投小后面押大,把重点放在年终?还是前面押大后面投小,把重点放在每月薪资上?把这点考虑清楚也很很重要。

马云:想加工资拿结果来换!最富激励性的薪酬—让员工主动拼命干

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乎钱

90后的员工经常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总是说走就走了,老板们哭着喊着给他们加薪升职,却也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和扬起的尘土。要留下90后的优秀员工,老板们还是得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报酬待遇、上司的监督、人际关系、工作环境,这些在90后员工眼中同等重要,如果工作中任意一个条件没有被满足,就很容易产生不满。

特别是在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经常会出现:"钱给够了,但是心还是委屈了"的离职。

马云:想加工资拿结果来换!最富激励性的薪酬—让员工主动拼命干

总结

1、调薪过程把握好节奏感与分寸感,调薪就成功了一半;

2、并不是所有员工都在乎钱,调薪只是留下核心员工的一种手段,而并不是唯一手段;

3、不要忽略一些小福利的力量,一次出色的调薪,也包含了福利的调整,要让员工感受到:关心员工,企业是认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