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出口疲軟?萬興科技的「路子」或許值得借鑑

根據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最新的行業運行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出口收入538億美元,同比增長3.4%,增速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其中,外包服務出口增長5.1%,比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嵌入式系統軟件出口增長2.3%。

軟件出口疲軟?萬興科技的“路子”或許值得借鑑

(數據源自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

這一數據看似“穩健”,實則是差強人意。如果我們把它放在軟件業整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觀察,軟件出口已經成為我國軟件業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拖了大局的“後腿”。

數據顯示,2017年同期,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完成軟件業務收入5.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3.9%;這一增速雖然比巔峰時期有所下滑,但仍然“跑”在GDP增速的前面,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一環。前後一對比,軟件出口的“疲軟”已經顯而易見了。

軟件出口疲軟?萬興科技的“路子”或許值得借鑑

(數據源自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

這種“內熱外冷”並不是近年來獨有的現象,而是與我國軟件業長期以來“重外包、輕品牌”的發展模式密不可分。我們有一流的軟件人才,一流的軟件技術,卻只能“為別人做嫁衣”,很難有產品在世界範圍內嶄露頭角,大部分軟件出口收入來自信息技術外包,說白了,就是替別人“打工”換取的勞動報酬。哪怕強如騰訊這樣的巨頭,在微信出口這件事情上,也不得不面對“折戟沉沙”的失落。

雖然這些出海企業中誕生了文思海輝、東軟、中軟國際、軟通動力等百億級的大公司,甚至是上市企業,但仍然沒能改變我們在軟件出口領域的“弱勢”地位,甚至加深了這種“打工者”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國軟件業的整體價值,喪失了定價、議價的主動權。很多軟件出口企業的生存之道,僅僅是作為國外大公司的“附庸”,利用國內較低的人力成本來賺取技術差價。

這種外包模式的盛行與我國軟件業起步晚、底子薄不無關係,但更與我們在國際化征程中的策略緊密相關,許多企業僅僅把海外市場作為一個“配角”,害怕與大公司正面競爭,而僅僅通過技術服務來獲取利潤。他們所面臨的客戶往往不是個人,而是企業,特別是那些主營業務清晰、市場優勢明顯的大型跨國企業。

早在2004年,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劉積仁就曾經這樣描述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必要性,“全球有6000多億美元的軟件與服務市場,中國只佔1%~2%,其餘將近98%的份額在海外。中國的軟件企業要去爭奪全球98%的市場,只要拿到國際市場的1%~2%,就是中國市場的100%。”

龐大的市場讓人豔羨,也往往會讓人手足無措,更多人只顧低頭賺錢,從不抬頭看路。在軟件出口的路上,只有為數不多的企業,通過更直接、更具魄力的方式參與國際競爭,用自主品牌打入歐美市場。

萬興科技(300624.SZ)主營的是消費類軟件,為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個人、家庭用戶提供多媒體、跨端數據管理和數字文檔三大類應用軟件,主要產品包括Filmora(視頻剪輯軟件)、PDFelement(數字文檔管理軟件)、Dr.Fone(跨端數據管理軟件)等等。

軟件出口疲軟?萬興科技的“路子”或許值得借鑑

(萬興科技中文官網)

2017年,萬興科技主要電子商務網站的年度累計訪問量達到36,934萬人次,產品年度累計下載量達到8,516.69萬次,較2016年分別增長39.83%、35.79%;萬興的主要電子商務網站wondershare.com的訪問量在 Alexa全球網站中排名1,141位,超過了暴風影音(排名12827)、攜程(排名3866)、優酷(排名1428)等知名站點。

這些數據表明,萬興科技依託著自建渠道和自主品牌,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其精品化、本地化運營策略正在幫它成為一家全球知名的軟件企業;再加上其不斷豐富和成熟的數字化網絡營銷方法,一條自主化、品牌化的軟件發展之路已經清晰可見。

放在更為宏觀的背景下看,萬興科技“闖”出的這條道路顯得尤為珍貴。

“十三五”期間,國際、國內都面臨著新一輪科技變革,圍繞著價值鏈主導權、技術分工、產業生態的競爭日趨激烈,而我國要想在移動通訊、數字製造、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行業產生引領全球的價值效應,就必須在軟件業有所作為,軟件出口就是重中之重。

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互聯網+”行動計劃、軍民融合發展等國家戰略的穩定實施,依然離不開軟件業的幫助,無論是國家網絡安全,還是數字化工業發展,都要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向高附加值的生產和服務模式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