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赵县农民秋末高搭戏台唱“禁花戏”野台子戏实为当地乡村特色

河北赵县过去有种植棉花的习惯,有些村庄为防止群众过早检抬残棉,常在秋末演唱“禁花”戏。演戏多由村中富户倡导,花销主要由全村村民集资负担,实际上是村里的集体娛乐活动。演戏时,在村郊高搭临时戏台,台前用苇席搭起罩棚,高五六米,长达数十米。集中全村人家的大车细车排列在戏棚两侧,供妇女幼童在车上观看,男子则站在罩棚下翘首观看。情景很像鲁迅先生描写的村戏,这种演野台子戏的做法实为当地乡村特色。1950年后,由于一些村如诰家庄、范庄、沙河店、各子村等盖起礼堂,“春分戏”“禁花戏”都商业化了。

河北赵县农民秋末高搭戏台唱“禁花戏”野台子戏实为当地乡村特色

赵县种棉花历史悠久。旧志载:“光绪十七年,大旱,种棉者获厚利”。民国时期,棉花是赵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俗称笨花。铁凝写过的“笨花、洋花都是花,笨花产自本土,洋花由域外传来。”写作背景即为赵县。

河北赵县农民秋末高搭戏台唱“禁花戏”野台子戏实为当地乡村特色

1936年,赵县棉花播种面积达37万余亩,占耕地面积的五成左右。亩产籽棉100公斤以上,皮棉除满足纺织外,完全外销出口,称“西河棉”。当时县城经销皮棉的商号多达数十家。山西人将崭新的“洋钱”从外地整箱整箱地运来,经营“吉逢厚、“晋通”等花店。可见当时赵县棉花市场的繁荣。

河北赵县农民秋末高搭戏台唱“禁花戏”野台子戏实为当地乡村特色

赵县人爱热闹,为祝贺农业丰收,一年里至少唱两出大戏,一是在春分前后唱“春分戏”。再就是“禁花”(棉花)戏。而且赵县也有唱戏的条件,全县成立了许许多多的戏班子,都是十分有名的。像秧歌戏,名演员有梨村的“活要命”;大琉璃的“小麻糖”;马庄的“蹶尾巴虎”。此外还有韩村的东路哈哈腔,涌现出“大蜜桃”周老蜜、“小旋风刀马”周腊月等名角。北王村的“翠华班”乱弹以及泥沟丝弦等也颇具影响力。

河北赵县农民秋末高搭戏台唱“禁花戏”野台子戏实为当地乡村特色

“泥沟丝弦剧团”不用请外援,就是一台戏。当地好多剧团演员都是东村一个西村俩凑的班子,独独泥沟村是个例外。泥沟丝弦以高亢嘹亮、粗狂苍劲、韵味细腻委婉、真假声结合巧妙著称,故有“三里地外听丝弦”的说法。丝弦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火的时候,村里能登台的演员就有七、八十人之多,20多个戏箱,光箱官儿就有四五人。

每次演出,接戏的村子都要派20多辆胶皮大车来接箱接演员。凤冠、官帽装在帽笼里靠人挑肩担。拉箱的马车载着演员们和行李卷,浩浩荡荡就出了村,场面十分壮观。泥沟丝弦能演像《煤山》、《金铃记》、《调寇》、《纪阳关》等20余出传统大戏。赵州乡间就有“纺花织布唱秧歌,耪地扶犁哼丝弦”的俚语。

河北赵县农民秋末高搭戏台唱“禁花戏”野台子戏实为当地乡村特色

再说北王村的乱弹。它始于清光绪十九年。本村吴老舍组建的乱弹“翠华班”,在当时赵州辖区(辖高邑、柏乡、临城、隆尧、宁晋五县)红极一时。演出的传统剧目主要有《煤山》《西岐州》《粉妆楼》《盘肠战》《黄飞虎反五关》、《朱洪武吊孝》《杨金花夺印》《李翠莲大上吊》等,戏班子早中晚一天三开厢,连唱七天不犯重。

河北赵县农民秋末高搭戏台唱“禁花戏”野台子戏实为当地乡村特色

北王村戏班子中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齐全,龙袍风冠、官服髯口、长靠短刀应有尽有,那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老人们说,过去村里玩意少,主要靠唱戏取乐。舞台上演的是戏,可戏本讲得是千古的道理,有教化功能,唱戏不光是图热闹,更重要的是以戏教人明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