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老子》的这个成语到底应该是“大器免成”还是“大器晚成”

出自《老子》的这个成语到底应该是“大器免成”还是“大器晚成”

关于《道德经》的二十个争议之十三:是“大器免成”还是“大器晚成”

出处:第四十章。

歧义:帛书乙本作“大器免成”,通行本和现在还在使用的成语作“大器晚成”。

辨析:

第四十章,帛书甲本甲本大段经文残缺,乙本基本完好,作“大器免成”。古语“免”和“晚”可通用。但是这里用“免”好,楼宇烈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的话非常中肯:愚谓经文“大器晚成”疑已误。本章言“大方無隅”、“大音希声”、“大象無形”,二十八章言“大制無割”等。一加“大”字则其义相反,“方”为有隅,“大方”则“无隅”;“音”为有声,“大音”则“希声”;“象”为有形,“大象”则“無形”;“制”为有割,“大制”则“無割”。唯此“大器”则言“晚成”,非“器”之反义。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经文此句甲本残缺,乙本作“大器免成”。“免”或为“晚”之借字,然据以上之分析,似非“晚”之借字,而当以“免”字解为是。二十九章经文:“天下神器”,王弼注:“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器”既为“合成”者,则“大器”则当为“免成”者,亦即所谓“無形以合”而使之成者。如此,则与“大方無隅”、“大音希声”、“大象無形”等文义一致。

楼宇烈先生说得已经非常到位了,这里再简单说一点对“器”的理解。老子说“朴散则为器”、“物形之而器成之”,《易经》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论语》说“君子不器”,把这三者综合起来分析会得出什么?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象、用。“器”,指具有某种功能的事物,器成则有形,有形则有度。所谓“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不会拘泥于形的东西,永远不会满盈,永远在求道修道的路上。君子的这种理想,其实就是“大器”,“大器”不是“晚成”,不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是永远不会“成”,永远都在路上。

结论:还是“大器免成”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