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朋友最多的民国文人:我的朋友胡适之

1948年离开北平时,胡适留在东厂胡同寓所的物品中共有500多封信件。往来的对象,几乎涵盖了国共两党的主要领袖、军政要人,从蒋介石、汪精卫、李宗仁、张群到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张闻天等,民主人士包括宋庆龄、黄炎培等等。学界、教育界、文化艺术界的信件更是名流荟萃,灿若星辰,无从举要。无论政治立场还是学术派别有怎样的差异,至少他们都曾有一个“我的朋友胡适之”。

生活中朋友最多的民国文人:我的朋友胡适之

至于国外,仅在大使任内,往来冠盖,有美国总统罗斯福、美国国务卿及其司长、各国驻美使节、美国名流与富豪显贵、访美的王公将相,也不胜枚举;学术上,往来唱和的是杜威、罗素、王国维和梁启超。

生活中朋友最多的民国文人:我的朋友胡适之

据说任何人只要跟胡适做几分钟的交谈,就会心服口服。人与人的交往,短短的几分钟并不能让人信服,有管中窥豹之嫌,但胡适的厚道和带给人温暖的事例,被人津津乐道的不胜枚举,胡适先生的人格魅力肯定是无比迷人的。

胡适即使任驻美大使搞外交,也全无政客的“深沉”和“韬晦”,书生气十足,以“诚实与公开”的态度,赢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当时在美国,胡适有很多下层朋友,诸如司厨、车夫、打工仔……

生活中朋友最多的民国文人:我的朋友胡适之

著名学者张中行谈到当时的北京大学,交游之广,朋友之多,胡适是第一位,大家都觉得,他最和易近人,使是学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过时不走,他也绝不会下逐客令。

而梁实秋先生也不吝誉词:胡先生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温而厉"是最好的形容。我从未见过他大发雷霆或盛气凌人,他对待年轻、属下、仆人,永远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就是在遭到挫折侮辱的时候,他也不失其常,"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

生活中朋友最多的民国文人:我的朋友胡适之

唐德刚先生形容胡适之有一种西方人所说的‘磁性人格’,这种性格实非我国文字里什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等形容词所能概括得了的……能使社会上普遍的‘敬’而‘爱’之者,那就是胡适之这种具备有磁性人格,而在社会上又无拳无勇,既不招忌,又不惹恨的传统社会里所产生的所谓‘清流’了。

受胡适提携和帮助的人很多,独具慧眼,提拔、任命、帮助梁实秋完成了日后号称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季羡林虽不是胡适的学生但他在归国初期受到胡适提拔。

生活中朋友最多的民国文人:我的朋友胡适之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借钱是非常敏感的事。胡适为人慷慨大方,急人所难,经常“接济文化界的同仁”。当然,缺点是胡适大手大脚,也没多少钱,但他经常想方设法帮助别人,对同仁和后辈出钱出力、有求必应。”

林语堂留学欧洲两次向胡适借钱共2000美元,胡适是以北大名义借给他的,林语堂后来致谢北大时,才知道这笔巨款,是胡适自己节衣缩食、东挪西借才搞到的。

胡适曾借钱帮助台大毕业陈之藩赴美留学,陈还款后胡适回信:“其实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四百元。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的。”

陈之蕃接到此信后大为感动,说:“在这样一位圣者的面前,我自然而然的感到自己的污浊……我每读此信时,并不落泪,而是自己想洗个澡。我感觉自己污浊,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澄明的见解与这样广阔的心胸。”

生活中朋友最多的民国文人:我的朋友胡适之

当年的李敖还只是一个读书的青年学子,从没有见过胡适先生的面,但因为手头紧张便写信给胡先生请求接济,当时胡适二话没说就寄了一千元台币给他,而那时胡适的薪水是一个月两千元。另外有一个年轻人,胡适帮其四处申请救助不得,便对他说“有一位匿名的人答应帮助你了”其实那全部是胡适自己出资……以至于去世时已经没有积蓄。

胡适对人的坦诚还表现在“政敌”鲁迅先生的描述: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也许别人和他有种种分歧,但到日常生活中,他又成为一个笑呵呵的好人——“我的朋友胡适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