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 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辽朝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赵恒亲征,双方会战距都城东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永定陵。后累加谥至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恒好文学,善书法。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宋朝皇帝赵恒

赵恒

  • 本名
  • 赵恒
  • 字号
  • 宋真宗
  • 所处时代
  • 宋代
  • 出生日期
  • 968年12月23日
  • 逝世日期
  • 1022年3月23日
  • 主要作品
  • 《励学篇》
  • 主要成就
  • 咸平之治、澶渊之盟

赵恒于出生于公元968年腊月初一(12月29日),北宋第三代皇帝,史称宋真宗,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997年以太子继位。最初并非皇位继承人 。宋太宗最初立长子赵元佐为太子,但因赵元佐后来患有精神病,而且因病伤人及在宫内纵火,最后被废。太宗再立次子赵元僖为太子,但赵元僖又早逝。赵元僖死后,太宗才立三子赵德昌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因之前受到的剑伤再次复发而驾崩,赵德昌继位为帝,改名为赵恒,是为宋真宗。宗室谱名赵德昌,太宗继位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

继位前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曾用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在咸平年间,治理有方,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的辽国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于距首都汴[biàn]京(今河南开封)三百里外的澶渊(今河南濮阳县西),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不顾寇准的反对,以每年向辽进贡白银三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岁币”,来换取与辽之间的和平,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chán]渊之盟”。此后,宋辽均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休养民生,北宋也逐渐进入经济繁荣期。后期以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禅之事,朝政因而不举。公元1021年,宋真宗病。戊午日,命太子赵祯继位,乾兴元年(1022)二月二十日驾崩于汴京宫中的延庆殿,享年55岁,在位25年,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巩义市东南蔡家庄)。赵恒死后谥号章圣元孝帝,庙号真宗。

宋真宗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

政治

历任宰相

①左宰相

王钦若吕端(公元935---1000),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入宋后,曾任太常丞相、 浚仪知县、定州同判、成都知府、开封府判官、蔡州知州、开封知县、 户部郎中、大理少卿、右谏议大夫等职。淳化四年(993年),拜为参知政事。是年底,左谏议大夫寇准也被拜为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夏,吕端身体有病,请求辞去官职,宋真宗不允,却免去了他进殿朝见的礼节。真宗亲自到家中探望。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病卒,年66岁,赠司空、谥正惠。

张齐贤(公元943~1014),字师亮,曹州句容人,徙居洛阳。

李沆(公元947~1004),字太初,洺州肥乡人。

吕蒙正(公元944或946--1011),字圣功,河南洛阳人。988年,拜吕蒙正为宰相。

向敏中(公元948~1019),字常之,开封人。

②右宰相

毕士安(938~1005),一名士元(《嘉定赤城志》卷九),字仁叟,一字舜举(《武夷新集》卷一一《毕公墓志铭》、《隆平集》卷四本传),代州云中人。景德初,参知政事。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人。天禧元年,再起为相。 赵恒

王旦(957—1017),北宋大臣。景德三年拜丞相。

王钦若(962-1025年),是中国北宋初期的政治家。

丁谓(966~1037),北宋大臣。字谓之,苏州长洲人。

李迪,河北赞皇人,后迁濮州,字复古。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冯拯(958~1023),字道济,孟州河阳人。

吏治改革

首先,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

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

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

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

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

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

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百姓们的热切期望。在宋真宗看来,“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头,就能够实现“德治”。

官员制度

宋真宗时,定“州县三课”法,“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身者为次,畏懦贪猥为下。”宋初,内外官任满一年,为一考,三考为一任。特别对法司之官,既有明确的转官年限,也有严格的考课与回避制度。

宋代严明赏罚,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又规定,只要是重要职务和接触钱财的职务,一律不允许曾犯贪污罪者担任。

宋朝官员通常定期升级,但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一个官员若犯贪污罪,其上司、曾荐举过他的官员都要受到处罚。这使得上司很注意防范下属犯贪污罪,荐举者很关心被荐举者的德行。这样、只有才德兼备者才能被选拔进入官员队伍,官员的贪污行为也就相应减少许多。

官员档案

宋代吏部建立了官员档案,凡犯贪污罪者都记录在案。宋代还规定,这些犯罪者,每次晋级或调动职务时,都要向吏部主动申报自己曾犯过贪污罪,并规定,此类官员不得随意更改姓名。这样的规定,动员了上上下下各方面的监督力量,杜绝了贪污腐败者上升的空间,将他们置于严密的监管体系中,避免其再次腐败。

岁末年节时,皇帝赐臣僚宴饮,既是增进君臣关系的需要,又是播撒皇恩的大好时机。历朝皇帝都有此举措,宋真宗也不例外。他即位不久,就“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另外,有资格参加节序赐宴官员的范围较前期大为扩大,如1009年二月,“旧制,节序赐宴,惟皇族、近列、诸帅、内职。三月甲子,始诏自今上巳、重阳,三司副使、判官及馆职事官并别置会。其后,知杂御史、三院御史、法官、开封府判官亦预焉。”即从原来的内朝高官扩大到外朝一般官员。与此同时,节日时还馈送朝臣节物,并客省赍签赐羊、酒、米、面;立春赐春盘。寒食神(食炎)、饧粥。端午粽子,伏日蜜沙冰,重阳糕,并有酒。三伏日,又五日一赐冰。享受馈送节物的官职之广,几乎包括文武百官;节日之多,几乎全部囊括。

伏日休务

宋真宗“诏自今伏日并休务”,增加了官员伏日的休务假,对官员节日之外的事假也较以前灵活,将祭奠亡亲的私忌假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官员,私忌日给假一天,并新创了饯行假。一些节假,不仅只施行于官员,那些为官府服役的工匠也可享受,比如给在福建险恶山路上运送官物的军士以旬假和节假。 从现有史料记载来看,宋真宗时期官员约一万余人。此外,还有数十万在各级官署中服役的胥吏,以及各级武职人员及其家属。其中,文武官员每年可休传统节假,还有新设假日。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人民生活水准最高、官吏的俸禄最高的朝代,是市民阶层最强大、最富裕的时期。

反腐举措

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 赵恒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将北宋王朝推向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第一,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

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

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

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

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这《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的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老百姓们的热切期望。

第二,宋朝有一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宋代严明赏罚,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转正。自然而然,官员的贪污行为也就相应减少了。

第三,建立了一整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遭受处罚。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对于失察德监察官,宋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

首先要“鲠亮感言”,廉洁无私,纠缠不避权贵;其次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从政的实践经验。

军事经济

宋朝的国家财政收入,和约之后急速增加,在宋真宗病逝前一年,即公元1021年,其总额已达15085万。 宋真宗画像可以说,如果没有1004年的和约,就没有公元1009年的繁华似锦。在宋朝,经济发达,尤善商贾,尽管赵宋的面积、初期时的人口、资源都比前朝李唐差得多,但是,宋朝的经济,在像1009年这般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时,岁入是唐朝的七倍;即便灾害仍频,岁入也是大唐的三倍左右。

经济繁荣,边贸红火,贡赋通达,税收富足,官员接触钱财的机会也由此多了起来。然而北宋时期官员赃罪(贪污)的现象却减少了,尤其与相距较近的唐朝、明朝相比,更是稀少。

财政增收

人口与税收从996年北宋户口451万户,财政2224万,1021年北宋户口867多万户。人口是见证国家繁荣的高效统计工具,每一个朝代都务必面临这一问题,以清朝乾隆年间为例,人口已经达到3亿。那么1021年北宋人口是将近900万户,每户有多少人呢?假如答案是5人,整个国家人口也达到了4500万,还没有浙江省人口多,可见历史上的北宋人口发展在没有计划生育的限制下,已经达到了极限。这是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不敢想象的数字。更令人称奇的是北宋初年仅有户650万左右,1102年全国有户2,000万财政15085万,北宋大观三年户数达2,088万,人口约11,275万。人口终于突破一个亿。可见,也是按照我推算的每户5人多点算出的。财政增加12861万,人均财富增加3倍多。 农业真宗时,铁制工具制作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又引入暹罗良种水稻,景德年间,专门制作瓷器的地方(原名白崖场)的昌南镇遂改名为景德镇,贸易盛况空前,史称咸平之治。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9月,宋真宗外出“观稼”。沿途百姓看到他的仪仗后,竟自发地欢呼“万岁”。宋真宗在统治前期就这样树立了自己的“仁义天子”形象。总而言之,宋真宗在即位之初,广开言路,勤政治国,政治清明,经济日趋繁荣。

宋真宗在位25年,且统治时期治理有方,户口增加416万户,财政增加12861万。人均财富增加3倍多。他以拉动内需反腐倡廉促经济发展,使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公元1004年,辽宋双方在澶渊交战,宋朝获胜。

岁币

宋真宗决定就此罢兵,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这虽然给人民加大了负担,不过为民族关系作出了贡献,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宋真宗也是诗人,他比较著名的诗有《励学篇》《劝学诗》等,宋真宗死后葬于永定陵。

宋真宗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注意节俭,政治较为安定。因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拥护。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机制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力比较强盛,继位后开创“咸平之治”。宋真宗在北宋经济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的局面。

文化民族外交

背景

大宋国的北边有一个比大宋建国还早的辽国。在宋真宗上任前,两国之间已有多次较量,双方大体旗鼓相当,互有胜负。不过,从总体看来,大宋有由主动进攻转向被动防御的趋势。不同于历史上其他那些大一统的王朝,北宋的北边没有那道万里长城可以依赖,而且由于幽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北部一带)没能收复,战略要地尽失。中原北部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辽国骑兵随时可以南下饮马黄河。

​措施

为了抵御辽国骑兵,宋真宗采用了宋太宗时的办法:多开沟渠、多种水田。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还在今徐水周边,引鲍河水以“隔限敌骑”。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又以定州为中心,开挖连接唐河、沙河、界河的运河,有效地限制了敌方骑兵。除了开河渠外,还大力推广一种“方田”,就是在田地内开挖方格式的水渠网。有的水渠达五尺宽,七尺深。宋真宗在开挖河渠的同时,还大搞屯田,积粮备战,并启用老将曹彬威慑武将。他还亲自选拔精兵强将,对火兵器也给予了重视。宋军人数从太祖末期的66万人(作战部队35万人),增加到真宗末年的91万人(作战部队43万人),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增加的。

平定叛乱

公元968年正月,后梦以裾承日,有娠。十二月二日生于开封府第,赤光照室,左足指有文成“天”字。幼英睿,姿表特异,与诸王嬉戏,好作战阵之状,自称“元帅”。曾任开封府尹。真宗因为是太宗第三子,虽与长兄楚王赵元佐同为元德皇后所生,同为嫡子,但是轮不到继承皇位。当时因真宗的长兄赵元佐发疯、次兄赵元僖暴死,这才轮到他继承皇位。淳化五年(997)被立为太子。太宗于公元997年3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平”。

宋真宗既不是太宗的长子,也非皇后所生,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当大哥赵元佐因赵廷美之死发疯、二哥赵元僖暴死之后,他有幸成为太子。太宗驾崩后,他又遭遇了一场由太监王继恩和太后共同谋划的宫廷政变,好在有左丞相吕端及时相救,他才得以登基。

与久经沙场的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不同,从小生活在深宫中的赵恒性格较为懦弱,缺乏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在他看来,坚持太宗晚年推崇的黄老无为思想,继续守成的局面是最好的选择。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政治上趋于保守。

咸平之治

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勤于政事,分全国为十五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也能注意节俭,社会较为安定,给国家创造了一个相对长期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其时,铁制工具制作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又引入暹罗良种水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使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澶渊之盟

宋朝皇帝赵恒

宋真宗赵恒

建于真宗时期的定州敌塔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 澶渊之盟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自咸平二年(999)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真宗朝名相寇准,对宋辽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寇准是华州下邽人,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常被戏称为“寇老西儿”。寇准19岁就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顺利,其人生性豪爽,不拘小节,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太宗时,有一次在大殿奏事,寇准的话很不合乎太宗的心意,太宗愤而离去,寇准居然不顾君臣之礼,扯着太宗的衣服不让他离开,太宗被他搞得极为尴尬。或许正是因为寇准的直率,使太宗比较信任他。

公元1004年春,辽国承天太后萧绰、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 宋真宗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下,威胁宋的都城汴梁(东京)。警报一夜五次传到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主张逃跑,任职才一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敌兵。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到了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严肃地说:“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我军正日夜盼望陛下驾到,进军将使我河北诸军的士气壮大百倍。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趁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 赵恒才勉强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在今河南濮阳),远近各路宋军见到皇上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真宗在寇准的要求下上城墙鼓舞士气,使得宋军士气大振。寇准指挥宋军出击,个个奋勇冲杀,消灭了辽军数千,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兰。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要求议和。经过寇准和辽使者曹利用的一再讨价还价,两国制定了如下条约:

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

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今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隍城。

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在互市贸易中,北宋所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且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在经济上拖垮了辽国,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未能发兵北宋。)

宋真宗赵恒像盟约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四十多年来的敌对状态,同时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同时,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发生,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历史评价

纵观中国历史,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好与坏。真宗在的位25年,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但对外政策上却有软弱之心,辽国入侵,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虽然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但真宗畏于辽军气势而就此罢兵,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良、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使宋朝向番方纳贡换取和平的恶例开始,导致此后的宋朝君主都一贯如此。

宋真宗统治后期善用人才,以王钦若和丁谓为宰相。同时又信奉道教和佛教,称受天书,封泰山、祀汾阳,修建了许多寺庙。真宗这样说来还是一位明君。

宋真宗时,冶铁工艺进步,铁制农具日益普及,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又引进暹罗良种水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景德年间,专门制作瓷器(原名白崖场)的昌南镇遂改名为景德镇,贸易盛况空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