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正月十四有哪些习俗吗?

你知道正月十四有哪些习俗吗?

正月十四,

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

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

在这一天,各地有什么习俗呢?

拜临水娘娘

你知道正月十四有哪些习俗吗?

中国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中国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你知道正月十四有哪些习俗吗?

伏羲诞辰日

甘肃天水一带,称伏羲为人宗爷,以正月十四日为人宗爷诞辰日,这天要举行祭祀活动。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祭品,祭品有宰杀好的整猪、整羊以及水果和其他食品。院内古柏树上,贴满了小小的红纸人。子时一到,开始读祭文,回顾祖宗的功德,述说现今的美好生活。之后进行朝拜,给人宗爷唱戏,耍社火,祈愿保佑岁岁平安,人寿年丰。

祭祀后,供品要分给朝拜者,意为祖先赐给了食物。

你知道正月十四有哪些习俗吗?

试花灯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中国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台州的元宵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就是元宵节一般要放在正月十四过,这里也有一个典故,相传临海历史上有位知县,他的母亲是信佛的,正月十五要吃斋,但年羹本身是带荤的,于是这位知县就把元宵节的时间改到了正月十四,以避开斋戒日,因为元宵节提前了一天,相反的,中秋节就推后了一天,所以

台州地区最传统的方式就是正月十四过元宵,八月十六过中秋。这与浙江其他地区都很不一样。

你知道正月十四有哪些习俗吗?

食糟羹

如今,台州留传着“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的谚语。每到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吃糟羹。所谓“糟羹”,是先在锅里炒好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蛏、油泡、菠菜之类,再用米粉调水,烧开,调成糊状,味道鲜美。吃过糟羹,大家碰见时就说发财羹吃了没有,还相互到各家去吃发财羹。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台州地区认为正月十四是元宵呢?

其中流传最广的不外乎“孝子说”、“战事说”、“筑城说”。

孝子说

元至正十四年(1354),方国珍率浙东农民军攻入台州府,建国称王,在北固山建天坛,以今台州城隍庙为金殿,并下诏普“天”同庆,包括传统节日。方国珍的母亲信佛,每月朔、望两天(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吃素斋,每年的元宵节与中秋节刚好是方母吃斋之日。方国珍是个孝子,为了使母亲能与“天下百姓”同乐,他便下诏提前一天过元宵。此后,在台州,正月十四闹元宵便成了风俗。

战事说

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有一年正月十四,戚家军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倭寇。倭寇逃往内地。时天色已晚,戚家军赶到,百姓纷纷点灯帮助戚家军搜索残敌。一时间,城里城外,每间房屋,到处灯火通明。倭寇无处藏身,全部被消灭。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节改到正月十四夜。

筑城说

据《民国临海县志》记载,台州正月十四元宵节与糟羹的来历有密切的关系:“唐筑城时,天寒以是犒军,遂成故事。”民间传说则较为详细。当年大将军尉迟恭(一说台州刺史尉迟缭)奉命修筑江南长城,筑好长城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十四,台州百姓为了庆祝这一“节日”,纷纷拿来家中的米饭、芋艿、粉丝、芥菜等食物前往军营犒劳将士,可由于天气冷,刚到军中时便已凉了,大家过意不去,为了能让每个士兵都能吃上一口自家的菜,便把所有东西倒在了一起,烧成了“大锅羹”,后来演变成糟羹。这一夜,百姓们通宵点灯庆贺,从此台州形成每年正月十四亮长夜灯的习俗。

你知道正月十四有哪些习俗吗?
你知道正月十四有哪些习俗吗?你知道正月十四有哪些习俗吗?

关于“稻草人童书馆”

稻草人童书馆是专业的童书内容提供商,已出版《奥兹国仙境奇遇记》修订版(东方出版社)、《世界名著好享读》第一辑和第二辑(东方出版社)、《西风妈妈和她的动物朋友们》(南京大学出版社)、《伯吉斯获奖动物冒险故事》(南京大学出版社)、《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美绘馆》(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等数百种童书(均可在亚马逊中国、当当网等网店购买)。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稻草人童书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