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上生命的礼物,让生命延续

  谢二先生拉呱,今天拉啥呱?聊聊器官捐献吧!

献上生命的礼物,让生命延续

  8月2日《科技日报》报道,我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6万例左右。尽管我国每百万人口年捐献率已从2010年的0.03%上升至2017年的3.72%,但在现阶段我国依然是世界上器官捐献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捐献人体器官,被誉为“献上生命的礼物”。如此“贵重礼物”,可以带给他人光明,可以让他人获得重生。如果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患者就必须依靠药物和机器维持生命,最后怀着对生活的无比眷恋离开这个世界。

  获得器官捐赠的患者是幸运的,然而仍有很多患者在苦苦等待中去世。2017年我国公民去世后自愿捐献达到5146例,捐献例数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但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器官衰竭患者,其中有30万适合并急需器官移植方式治疗,却仅有1万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救治。现实生活中,每年都有很多患者因为等不到合适的器官而离世。

  我国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率较低,成为器官移植的瓶颈。现实是,尽管不少受访者表示愿登记为捐献器官志愿者,但登记之后会进行严格筛选,最后约90%的志愿者都未必有机会捐献器官。至于那些不愿意登记为捐献器官志愿者的受访者各有各的考虑,很多人是由于不信任目前的捐献体系而拒绝登记。由于志愿捐献器官的人数较少,导致器官成为一种稀缺的医疗资源。要提高器官捐献率,必须确保人体器官分配和共享系统在公平、公正、透明、可溯源的情况下运营。说易行难,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各个方面努力。

献上生命的礼物,让生命延续

  首先,需要改变一些传统伦理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民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但“入土为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保守观念仍有很大市场。尤其在老年人心里,对“死无全尸”等是相当忌讳的。老年人的器官一般不适合移植给患者,因此器官捐献主要来自意外去世的中青年。不过,即便子女生前签署了器官捐献同意书,也可能因老年人的阻挠无法实现捐赠。提高器官捐献率,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公众心中疑虑,逐渐改变不适宜的传统观念,让公众思想和观念能够与时俱进。

  其次,需要让公民认识到器官捐献的伟大之处。器官捐献者捐出的不仅是单纯的器官,还有一种美好的希望以及一个生命的新生。一只眼角膜,可以让失明者看到光明;一个肾脏,可以让肾功能重患得以延续生命……获得器官移植机会的患者,都将重新开始一段新生的旅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器官捐献者也获得了新生,这正是器官捐献的伟大之处。相关部门应把器官捐献义举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与思想融入公民教育中,让公众能够了解、接受器官捐献所带来的正面意义与贡献。

  第三,需要有人起到先锋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党员、干部等在公众眼里是行家、领导者,若是他们能够带好头、做表率捐献器官,公众捐献器官的意愿就会大大提升。

  第四,制度设计需要充满人情味。器官捐献,不仅涉及道德层面,而且事关利益层面,应适当给予器官捐献者道义资金补助。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捐赠者去世前在医院花费了巨额医疗费,有的甚至债台高筑,令家属不堪重负。当前的现实是,器官捐献者难以获得免除医疗费等相关“优待”,其家属所获得的经济补偿也是微乎其微的。器官捐献者家庭也享受不到什么政策保障,比如家庭成员的医疗保险、困难救助、学费优惠、减少纳税、捐赠者殓葬费用等,都没有什么优惠政策。器官捐献固然建立在志愿之上,但志愿和获益并不天然对立,器官捐献制度饱含脉脉温情,找到道德和利益平衡点,器官捐献率必将大大提高。

  总之,提高器官捐献率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在确保器官分配公平、公正、透明的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器官捐献机制,吸引公众广泛参与。

  风里雨里,谢二先生与你,一起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