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鹿邑”的过年打开方式

最“鹿邑”的过年打开方式

春节乃一岁之首,是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鹿邑民间常以“年下”、“过年”、“年关”、“阴历年”相称。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至今相传。

鹿邑的春节,一般是指从进入腊月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月二十后称“乱市”,城乡大小集市,货积人潮,家家户户购买年货,打扫庭院,拆洗被褥,洗刷器皿,理发洗澡,喜迎春节。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俗称“小年下”,是祭祀迎春之日。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神像。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功过是非。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面糖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将面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孬话别说”。然后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揭去旧灶君画),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同时燃放鞭炮并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面糖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过了祭灶节,民间认为“神煞上天,百无禁忌”,婚娶也不用选日子,二十三日后至三十日前均可。因此,春节前后举行婚娶大礼者颇多。

扫尘:二十四日为“扫尘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民间儿童唱的“迎年曲”称:“二十三祭灶倌,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去买花,二十九去沽酒,年三十儿都捏扁食儿(包饺子)”或“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剃精细儿(理发),二十八剃傻瓜(理发晚了),二十九装香炉(准备祭祖),年三十儿贴门对(贴对联,挂年画),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作揖儿(拜年)”。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种类有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是除夕的重要活动之一,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春联多用红纸书写。用蓝、绿、黄纸者,俗为新丧未满三周年之家,以示尚在哀期。

除夕:因农历月有大小,故遇二十九日月尽者为“小除”,三十日月尽者为“大除”,民间均直称“年三十儿”。除夕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迎灶君:除夕夜为“迎灶君”,把灶君画贴于墙上,配以对联。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侍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

请神:除夕下午,要行请祖安神礼,具体时间,各家有早有晚。届时,主持请祖安神礼(多为家长),手捧祖宗牌位到坟地烧纸,“请先人回家过年”。也有不到坟地即在家中堂屋挂上先祖神轴或贴上“供奉三代祖宗之神位”的纸牌位,将香表、供品摆于供桌前,并焚香于炉中。所用供品要有整猪,一般多以猪头、蹄尾相代。请祖时还要在天爷、土地、财神、马王、灶爷等神位前上香,并率全家依次叩头祭拜,并燃放鞭炮,便为“安神”。从此,每天三炉香,三献供食,礼仪无缺,直至“破五”。

年夜饭:除夕夜饭形式很多,且颇多讲究,有称“辞岁酒”,有称“团圆饭”。“鱼”是团圆饭上必不可少的一盘菜,因为“鱼”与“余”谐音,人们认为其有“年年有余”和“富裕”之意,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鹿邑,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在吃年饭的时候还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当然,现在的年夜饭品种就更加丰富了,什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应有尽有。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俗话有“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

发压岁钱:团圆饭过后就是小孩子们最为开心的时刻。这时,长辈都会分发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要使人人在初一五更腰包不空,以图“财旺”。儿孙也要向尊长叩头揖拜,称“辞岁”。

守岁:除夕夜,家家围坐一起,一边包铰子一边谈家常,说吉利,俗称“守岁”、“熬年”。也有一夜不睡,直守到天明者。守岁者要在庭院中撒芝麻秸。撒芝麻秸时,口中要念产“东一撒、西一撒,又有骡子又有马”,“东撒岁,西撒岁,儿女长大有作为”。整夜还不断燃放鞭炮,以迎新。到了凌晨时刻,每家每户都会用烟花、爆竹来迎接新的一年,同时会用打电话,发短信的方式给自己的亲朋好友送去祝福。

放炮: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民间有“开门爆竹”吉利平安之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先是三个开门炮后,吃五更饺子时,再燃放鞭炮。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驱旧迎新。如今,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早餐测福:初一五更,以扁食(素饺子)为食,称“更岁饺”。更岁饺已在除夕包好,这时要由男子掌灶煮饺。煮饺时,炉火内要填以芝麻杆、棉花杆助燃,以应“节节高”、“摇钱树”之吉。饺子煮好后,首先要祭祀祖先和天地诸神,然后全家食用。吃更岁饺时,要配用红萝卜、菠菜、芫荽调蒜泥制成的“算菜”。据说,吃饺子配“算菜”,预兆会算帐过日子,大人有福小孩聪明。吃饺子时,许多人家“测福”逗乐,猜测谁能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吃到者为“有福气”。聪明的媳妇故意将包有硬币的饺子盛给老人或小儿,以求其欢乐、愉快,体现全家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

拜年:早餐后,开始“拜年”贺岁,亦称“见节”,谚有“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儿”。首先全家人一齐拜祖宗,接着幼辈依次向长辈行礼,长辈要给年幼之子孙和新娶媳妇发“压岁钱”。自家拜贺后,能行动之人便出门挨家挨户到近族长者或街坊邻居家拜贺,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略坐一会儿,无甚过多礼节。

走亲访友:一般初一拜干爹干娘。有新婚者,初二走“新亲”;无新亲者,初二走舅家,初三、初四回娘家为一般之常礼,称为“送大馍”。谚有“初二外甥初四客”。接待走年亲的客人,均以过年所备食品相待,对于“新亲”,还要请“陪客”。走亲拜年的外孙要在姥姥家“搬枣山”,以寓“万事如意”。

破五: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即打破五天之禁,此日有吃饺子的风俗。

从初一到初五,禁忌颇多:不许动针剪,不许以生米为炊、不许信口胡言、吵闹、打架、骂人,不许倒垃圾、污水、炉灰;各行各业也要封起自己的生产工具,如厨师“封刀”、裁缝“封剪”、粮行“封斗”等。迷信认为过年动刀剪会遭凶报,扫地则缺钱花,洗脸水泼掉会“泼去财气”,五更做饭拉风箱会使家庭不和睦,家长“两头受气”,小孩随地大小便会沾污神灵,妇女纺线会招来“长虫(蛇)”或被人认讥为“穷命”、“扒饥命”等等。到了正月初五,这些禁忌便可统统破除。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是日前不慎打破了的锅碗盘碟,可在此日用红线相系投入井中或放置吉利之处。过了“破五”,初六各行各业便可开始营业,各家各户也恢复日常生活。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