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山水肥牛羊——2018年德江“一县一业”(肉牛)产业发展现场观摩侧记

阅读提示

脱贫攻坚产业是关键,“一县一业”德江敲定肉牛。自去年肉牛产业启动以来,德江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中,严格按照省委提出的“五步工作法”、产业“八要素”要求扎实苦干稳步推进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全县先后投入扶贫产业基金1.2亿元,建立肉牛养殖主体331个,带动贫困户2500多户约1万贫困人口间接或直接就业增收,有力地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决战走向最后的胜利。

在全省发出夏秋攻势的号令之际,德江县委、县政府为找准脱贫攻坚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全力打好为期半年的夏秋攻势,及时组织各乡镇和县直部门负责人进行本次以“一县一业”为主的扶贫产业观摩学习。

夏雨后的德江,天更高气更爽,青山叠翠四野葱郁。

8月3日,德江以“一县一业”(肉牛)为主的产业扶贫第二次现场观摩会如期举行,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四家班子领导分组带队到各乡镇肉牛养殖企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对发展情况进行观摩。

脱贫攻坚产业是关键,“一县一业”德江敲定肉牛产业。产业决策了、资金筹措了、组织建立了、技术培训了……由县委书记亲自抓负总责的肉牛产业发展如何?能否对全县决胜脱贫攻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观摩代表们带着问题与思考,一路看,一路听,一边思考,一边探讨,一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边点赞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德江山水肥牛羊——2018年德江“一县一业”(肉牛)产业发展现场观摩侧记

观摩代表在桶井乡政杰肉牛合作社观摩。高应清摄

一 组

一组首站来到龙泉乡岸山生猪养殖场,养殖场建于2017年11月,场区占地面积10亩,总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养殖场设计规模年出栏商品猪4000头,目前存栏能繁母猪200头,商品猪出栏4000头。

“如何与贫困户实施利益联结,如何带动贫困户共同增收?”这是观摩代表们最为关注的事,刚走进养殖场就事关脱贫攻坚问题连连发问。

刚刚走上发展正轨的养殖场,目前利益联结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26人,以务工增收为主,以土地流转模式带动增收贫困户更多。

代表们仔细参观设施建设和饲养过程后,对场区内消毒池、消毒室、兽医室、配种室、污粪处理设备齐全,圈舍很规范,发展决心很大。

“我乡推行肉牛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肉牛产业生态化、规模化、高效化,还与贫困农户建立了长效利益联结机制,也带动了一般群众的发展。”观摩组走进万坝社区秀立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石龙村黔北鸿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场,沙溪乡党委书记王雄远对全乡肉牛养殖发展情况作了全面介绍。

启动肉牛产业发展一年来,沙溪乡明确万坝、大寨、龙坝等8个村为肉牛养殖重点区域,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指导、统一销售”,采取“合作社+农户(重点是贫困户)”发展模式,真正使肉牛产业成为全乡特色富民产业。

目前,全乡已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23家,自筹资金和申请扶贫产业子基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肉牛。截至7月底,自筹资金685万元,申报扶贫产业子基金4720万元,完成圈舍等基础设施建设19家38760平方米,购买肉牛347头,存栏肉牛510头,种植饲草2600亩,惠及贫困户517户1764人,贫困人口覆盖率89%。

“养殖中一定把乡镇兽防人员利用起来,充分发展他们的作用。”“能繁母牛圈舍的修建要让母牛有活动的空间,饲草种植面积规划布局都要合理,同时要确保养殖场环保达标。”代表们一边看,一边听,一边就如何更好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桶井乡鱼塘村大石步野兔养殖专业合作社,2017年出栏肉兔1.8万只,销售收入72万元,主要销往遵义和重庆,产品供不应求。

“长堡镇贫困程度深,要实现如期脱贫,还得因地制宜发展短平快脱贫产业。”长堡镇观摩代表很有感触,他表示回去后还要组织人员前往桶井野兔养殖场进一步考察,积极动员帮助贫困户一同发展。

二 组

煎茶镇潮溪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是观摩的第一站,合作社主要饲养肉牛和能繁母牛,目前有肉牛存栏量89头,能繁母牛34头。

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每年按照注入产业扶贫资金6%的比例有9万元作为村级集体收益,其中1.5万元归村集体,7.5万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

春晖使者、公司负责人赵军介绍,公司形成“肉牛养殖+餐饮连锁经营+牛肉制品研发+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有效地保障了肉牛产业的经济效益。

代表纷纷对这一发展模式进行肯定,希望能进一步做大做强,在全县形成统一的产业链,形成更加经济高效、更加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楠杆乡沙坝村鸿燕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既养猪又养牛,实体化运行,通过改扩建,目前合作社整个场地近5000平方米(其中2000平方米储备用地),养牛蹲位100个,功能区比较合理,相关设备比较齐全,累计投入150万元。

目前存栏猪50头,待这批猪出栏后,计划发展牛100头,年均出栏牛150头以上。合作社带动3户贫困户9人。

“我们在这里做工每天80块钱,能顾上家里的孩子老人,还有长期收入。”正在工作的贫困户龙正明向观摩代表介绍。

走进平原镇坳田村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圈舍旁木栏小道弯弯曲曲地向前,看不到尽头。

合作社以园区圈舍租金和出草种以及管理费为“再收益”,鼓励有实力的大户和有经验的散养农户到园区“集中饲养”,合作社接照6:3:1比例分红。

园区建成投产以来带动至少30人就业,带动全村69户贫因户长期增收,并对全镇其他养殖村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观摩代表表示,回去组织人员前来学习,把好的经验和技术带回去,为乡镇的养牛产业服务。

复兴镇棋坝村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注入多个村产业基金与多个村的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固定分红。

目前,参与入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67人,人均年固定分红2万元,村集体经济分红4000元。还与周边农户建立饲草订单种植,形成产业链。

“感谢合作社,每年产生利益后,合作社无偿拿出5000元帮助我们脱贫。”贫困户郎显珍说。

来到合兴镇花园畜牧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金325万元,有社员7人,现养殖肉牛50头,以育肥牛、能繁母牛为主。

合作社以“合作社+集体经济+基地+贫困户”经营方式,固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40人增收致富,还与周边茶园形成互助合作关系,茶园杂草用于肉牛饲草,肉牛粪便用作茶园肥料,形成绿色生态循环发展。

三 组

荆角乡角口村马蹄河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场是第三组观摩的第一站,新建的养殖场位于荆角乡与钱家乡的交界处半山坳,占地500多亩。

很明显,通往养殖场的产业路是刚刚新修完工的,养殖区以前是全县麻风病人集中居住的地方,随着麻风病人的陆续根治回归,周边土地渐渐荒芜起来。

在今年的春风行动中,场主程小平把土地以每年两万元租金流转过来,把这片闲置多年的土地再度利用起来,还通过种草养牛给周边的群众带来一定的劳务机会。

目前存栏量只有60头,实现4人固定务工,其中解决一户贫困户就业。从场地规模可以看出,存栏量必将逐步增加。

“这个料槽不应该分隔出来,不便于饲养操作。”代表何先美走进养殖场细看设施的建设情况后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观摩现场就养殖经验交流起来,场主受益匪浅。

长丰乡长湾村瑞欣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依山而建,距352国道1公里,交通方便,具有纯天然的养殖环境优势。因有着多年的发展经验,有着固定的销售市场,基本形成了订单式生产。

德江山水肥牛羊——2018年德江“一县一业”(肉牛)产业发展现场观摩侧记

观摩代表在长丰乡长湾村瑞欣肉牛合作社观摩。冯胜彦摄

养殖场专门从事肉牛短期育肥,除了自己种植高粱草外,喂牛的酒糟从四川泸州定购,商品肉牛又定点销往泸州,有着很好的市场对接。

代表们边走边看,饲料加工房一栋近400平方米,饲料发酵池一栋约360平方米,沼气池一口近200立方米,干粪发酵房一栋200平方米,一旁的高粱饲草郁郁葱葱。负责人介绍,现有合作社成员66人,带动贫困户6户29人,长期贫困户合同工2人。

“合作社秉承‘绿色、生态、健康’发展理念,推行‘牛—沼—菜’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肉牛的粪便通过干湿分离处理后,没有留下任何污染,值得学习。”观摩代表对此尤为点赞。

高山镇万家坳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德江与沿河两县边境的山坳上,地处虽偏远,但林草资源比较丰富,由张金杰等3名雁归人员创办,存栏量已有165头,其中能繁母牛90余头。

在养殖场,观摩代表看到4个工人正向饲槽里添加饲料,来回跑动的新生的牛崽让代表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在贮料仓库,代表们详细了解饲草采购情况和喂料的细节,一边问一边探讨起来。

“能不能发展周边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种草,就地延伸产业链,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这山坳上冬季风大,你们如何做好冷冻的防御,确保牛群过冬?”通过提问探讨,大家的发展思路更加明晰了起来。

走进泉口镇先洋村,代表们为这里群众的勤劳点赞,山下小块小块的梯田全是青青的稻禾,让人感受浓浓的乡愁。

德江山水肥牛羊——2018年德江“一县一业”(肉牛)产业发展现场观摩侧记

德江县泉口镇正墙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饲草基地一角。冯胜彦摄

发建文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由贫困户利用“特惠贷”参与组建的合作社。社员们自筹资金99万元,申报肉牛产业资金130万元,建起设施完备的养殖场。

目前存栏112头,其中能繁母牛28头,流转土地种草200多亩。今年以来,周边群众在合作社以务工形式获取工资10多万元,显现脱贫带动效应。

泉口镇马喇村正墙肉牛养殖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位于马喇村后山上,代表们在现场看到完备的防冻设施,周边种植着成片墨西哥玉米而且长势喜人,已形成种草养畜的产业体系。

养殖场最大存栏量300头,目前存栏肉牛86头,而且30多头已完全可出栏了,9个工人通过务工收入8万多元。

牛场粪便通过干湿分离处理发酵后形成肥料就地施在草地上,剩余的免费提供给周边农户作庄稼肥。

“要把肉牛产业做强,必须发动群众种草,这就得建一个饲草育苗中心为群众提供草苗,因为育苗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场主与代表们探讨起新的发展模式来。

四 组

堰塘乡清水塘村云海畜牧专业合作社于去年7月成立,位于两山之间的山沟里,离村寨有2000多米远。

“这个环境选得好,很适合养殖发展,不会给群众居住环境带来任何影响。”观摩代表首先为环境选地叫好。

新建的养殖场还在进一步完善。“进养殖场来路边的土地都荒废多年,我们流转过来种草共计180亩,每亩租金150元。”合作社负责人袁海军信心十足地向大家介绍说。

“现在农村土地荒芜多,扶持肉牛产业发展,发动养殖,土地得利用群众得增收。”观摩代表们一边听一边看一边评。

该养殖基地占地4500平方米,养殖规模300余头。现存栏肉牛103头,其中能繁母牛60头,牛犊21头,计划9月底存栏肉牛300余头。合作社成员120人,“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覆盖贫困群众27户107人,还带动了当地部分非贫困户就业增收。

邓飞是共和镇姜家渡村乌江富源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多年在河北从事养殖业的他,积累了丰富的养殖发展经验。去年,在全县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政策的号召下,邓飞毅然选择返乡创业,带动家乡父老一起脱贫致富。

以种促养,以养带种。去年4月,邓飞根据在外所学经验组建乌江富源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种养结合的方式流转土地600余亩,发展肉牛养殖,种植花椒378亩、精品水果160亩、饲草300亩。

在产业种植中科学套种蔬菜、优质土豆等,既发展了肉牛养殖,又壮大了种植规模,实现种养双赢。解决当地就业人员50余人,带动贫困户27户101人共同发展。

高家村肉牛养殖基地是长堡镇推选观摩点,基地以肉牛养殖产业扶贫子基金108万元,合作社自筹50万元为支撑发展而来,通过政府提供的技术服务成功养殖肉牛100余头,带动35户贫困户增收,为长堡镇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开了个好头。在该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长堡镇肉牛存栏536头,覆盖7个村98户贫困户。

三兴庄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市级龙头企业——长金发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名下的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据该合作社负责人罗兴记介绍,该养殖基地占地5.2亩,人工养殖草场60亩。合作社严格按照“六个转变”发展肉牛养殖,严格按照短期肥育、圈养方式快速发展。

贫困户可以土地资金、基金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带动全村贫困户62户178人增收致富。

后记:土地得到利用、资金得到融合、技术得到运用、产业得到发展、群众得到增收,全县决胜脱贫攻坚的士气得到鼓舞、信心得到坚定。观摩代表们一边思考一边总结,全县肉牛产业发展有特色、有亮点、有品牌,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代表们表示,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夏秋攻势行动令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用好用活“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八要素”,以今年夏秋攻势为新起点,坚定肉牛产业发展信心,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全力打好产业扶贫硬仗。

(冯胜彦 高应清 张梁 赵桂玲)

德江山水肥牛羊——2018年德江“一县一业”(肉牛)产业发展现场观摩侧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