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爲什麼會有漢字?

高臺百事通


在歷史上,漢字一直是日本的正式書寫文字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許多後起民族語言和文字的出現是不同步的。也就是說很多民族在興起之初是隻有語言,沒有文字的。而日本民族在形成之初便沒有自己的文字,這對其文明的進步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日本是個島國,其地理環境是非常閉塞的,而與日本距離最近的大型文明就是中國的漢文明。於是從東漢末年起,漢人的服飾、文字、建築、書籍、文化就開始源源不斷地傳入日本。

(不光是漢字,日本的服飾也是承襲漢服。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一直管“和服”叫“吳服”,因為漢服是從中國的江浙一代傳入日本的,而這些地區是古代的吳國,所以日本人稱“吳服”)

今天對於漢字是何時傳入傳入日本的,並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大體推算是在公元3世紀時進入日本的。

至此,漢字作為日本的正式文字使用了近2000年的時間,為日本的文明進步起到了巨大地推動作用。

不過日本人使用漢字也存在著諸多的不便。

漢字是漢族人根據漢語而發明的,通常是一音對一字。而日語和漢語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語種,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日語則是孤立語種,只與韓語有一定的血緣關係。所以漢字跟日語在發音和語法上根本對不起來,日本人必須經過長期的學習才能熟練掌握漢字,這對日本的文字普及和日常使用帶來了許多不便,於是日本人發明了“假名”作為漢字的輔助文字。

假名,日語的表音文字。“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漢字為“真名”。

假名主要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兩種。平假名源於漢字草書,正式使用約從公元九世紀起,片假名源於漢字楷書,正式使用約從公元十世紀起。

假名的使用與漢字一道組成了日本今天的文字體系。

(日本平假名)

到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隨著“西風東漸”,日本國內掀起了一股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的風潮。但由於漢字在日本使用時間太長了,失去了漢字將會徹底斷絕日本文化的根基,所以廢除漢字的想法沒有被付諸實施。

到了二戰之後,日本對常用漢字進行了許多小幅度的簡化,形成了現在日本所使用的“當用漢字”。但之前的“舊體字”,也就是中國大陸所說的“繁體字”依舊被允許使用。

今天日文中大多數漢字與中國的含義基本相同,只是某些個別詞語意思不同,比如說“手紙”在日文中就是“信件”的意思。

但如果你前往日本,用繁體漢字與日本人交流還是不成問題的。

(2017年日本年度漢字——“北”)


千佛山車神


在很久很久以前。

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發音系統。

然後它發現了中國(或者他被中國發現了)。

中國的強大使它羨慕,它要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字。但是自己憑空捏造出文字來太累了。

所以他們沒有打招呼就借用了中國的漢字。

對的,因為日文借用了中國的文字系統,所以日語中會有中國文字。

但是那並不意味著你看到的就是你聽到的。

因為之前說了嘛,那時候日本已經有了自己的發音系統了。

他們只是單純的借用了我們的文字系統。

所以很多文字的讀法跟我們是完全不同的。是日本原有的讀法。

即使有一些他們沒有的東西他們連著讀音和文字一起“借”走了。

經過千年的演變,我們自己的官話都在歷朝歷代的變化。

我們自己對於千年前的讀音也不清楚了,自然也是聽不懂了。

但是呢,很多文字你看到的就是你知道的。

因為很多東西他們是借用到他們的文字系統裡面,意思還是不變的。

之前有人說,你去日本不用太擔心,因為所有的產品重要的信息裡面都有“漢字”。

你連猜帶蒙的也就知道是什麼了。


悠然歲月


因為日文就是從漢字演變而來的。

胡哥從小就很喜歡日本動漫,在看動漫的時候經常會發現裡面一些字我居然能看懂!

其實日文就是從漢字演變過來的。

想當年,在東亞,中國都是三國時代了,日本還是原始奴隸社會。

那個時候的日本要啥啥沒有,衣服都是套頭衫,就是一塊布中間剪個洞把頭套進去就完事,更別說什麼文字了。

而作為當時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中國文化開始輻射四方。比如在魏文帝曹丕時期就有日本使者難升米和都市牛利來進貢,在見識到中國的文化之後,開啟了日本學習中國文化的高潮。

就在這個時候漢字傳入了日本,日本的佛經、官方文件、貢書都是用漢字寫的。但他們還是保留了自己的語言,只是用漢字來作為書寫工具而已。

後來到了唐朝的時候,日本開始全面學習中國文化。利用漢字楷書的形式,稍作變形之後創造片假名。

“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義的漢字叫真名。

後來為了書寫方便,又用漢字草書的寫法創造了平假名。

其實從“假名”這個稱呼可以看出,當年的日本人還是很謙遜的。

回到問題,為什麼日語裡會有這麼多漢字。

胡哥覺得有兩大原因:

其一,當年中國是最發達的國家,不學中國學誰?就像現在大家都學英語一樣。

其二,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漢字已經和日本文化切割不開了,要徹底廢除,難度太大,還不如就此保留。

其實今年五一胡哥去日本旅遊的時候就發現,在日本街頭基本不會迷路,因為滿大街都是“眼熟”的漢字,一不小心我還覺得沒出國呢……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長得好看的都點讚了,你還在等什麼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國的逗比生活,歡迎關注嘿老外頭條號!】


嘿老外


日語中有漢字充分說明日語是藉助漢語才完善了其體系的,也就是日語的發音系統是獨立的,而文字系統是以漢字為藍本改造而成的。


一、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


相對於漢字而言,日本文字的歷史要短很多。據日本考古界在九州福岡縣發掘到的“漢委奴國王印”來看,漢字最初對日語產生影響在公元一世紀左右。


漢字大規模進入日本是在公元四、五世紀隨著一些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


這個時期傳入日本的漢文,不僅構築起了日本文字的骨架,也豐富了日語的語音系統,因為那些漢字在日本的讀音是當時的日本人模仿僧侶的發聲而來的。當然漢字最初對日語的影響只有日本國內的文化人。



而這種影響直接催生了唐代那麼多批的遣唐使,也開啟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時代——唐宋時期。到現在日語的發音仍保留有唐音、宋音。


儘管隨著中國的衰落和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發展,漢字對日語的影響逐漸減弱,甚至有一段時間日語也想像朝韓一樣,放棄漢字,純粹使用假名和羅馬音,但後來為了保持文化和歷史的傳承,日本決定日語中的名詞、動詞、形容詞還是保留漢字。


二、日語中有多少漢字


根據1981年10月1日日本內閣頒佈的文件,日語中的常用漢字為1945個,其中1006個為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教育漢字”。據說,要讀懂日本的歷史著作和一般性讀物,應該掌握2500個漢字。


難怪我們聽不懂日語,可看日本的影視劇和漫畫書時,只要有字幕就基本能理解其意思。


我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1988年1月26日頒佈《現代漢語常用字表》,表中列出現代漢語常用字2500,次常用字1000,共3500。而日語中竟然也保留有漢字2500以上。

可見中華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有多麼的巨大和深遠。



三、日語對漢語有什麼影響


當然,文化的影響是交互的。近代以來,日本先期學習了歐美的先進思想,吸納了西方的優秀文化,又走在了中國的前面,我們的現代漢語中也吸收了日語中的許多詞彙,比如“幹部”“電信”“鐵道”“政黨”“主義”“哲學”等等,這些我們根本沒有感覺到它們是舶來品。


至於進入網絡時代,文化更難劃清國界,“萌”“宅男”“蘿莉”等日語詞彙,更為古老的漢語塗上了一抹時代的亮色。



研究中日文化相互影響的軌跡不難發現,國家的發展需要依託優秀的民族文化;反過來,國家的強盛也能提振民族文化的發展,提高其在國際文化中的地位。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眾所周知,古代的日本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根據日本的史料記載,漢字是在隋唐時期傳入日本的,也就是日本大量的派遣遣唐使來到唐朝的時候,模仿唐朝的律令制度學習唐朝的文化,同時也將漢語和漢字帶到了日本,日本才正式開始了使用文字記載自己歷史的時期,這個時候漢字在日本的貴族文人,商人中頻繁的使用。日本一度將漢字作為官方文字,公文書信均以文漢字書寫。



而且一開始日語漢字漢字也是使用繁體的,但是日語雖然是用漢字書寫,但是他的發音卻不是漢語。只是借用了漢字的音和形。逐步對中文進行改造,形成日文。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文中保留了大量的漢字。



現在的日語中的漢字,有些我們稍加推測,可以很快明白明白他的意思,有些可能跟我們熟悉的漢字的意義已經完全是天壤之別了。比如,“賞味期限”就是“保質期限”的意思,兩者相差不大。再比如“泡湯”的意思是“澡堂”,和我們漢語的理解就大不相同。





其實現在日語中的漢字很多都與我們漢語所理解的意思不同。娘是女兒,映畫是電影,主人是丈夫,胡瓜是黃瓜,手紙是信,等等意思大相徑庭的漢字。只能說日文中的漢字可以反映出中國文化對日本歷史的巨大影響。

你們對日文中出現漢字的歷史由來,還有哪些更好的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討論呢。


眾意私人秘書


1丶日本(古代稱倭國)沒有文字。中國漢代以後,兩國有了交流。中國漢字傳到日本,日本人開始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日本最早的文獻都是漢字文獻。只是發音不同,用本國語言發音誦讀。

2丶日本如今的文字稱假名(包括平假名與片假名),原是漢字筆劃和漢字偏旁的變體,在古代日本最初用作拼音。平假名作為拼音文字形成於9世紀,在女人中使用,後來發展成日本文字。

3丶日文有一個不可克服的缺欠。就是相同假名的發音,可能產生歧義,必須有漢字在假名文字中才能準確表達句子的含義。所以,日文文獻(文章)離不開中國漢字。



趙凡丁201



早期的日文全部是漢字,而且語法也是中式的,甚至讀音也全部採用當時的中式發音。所以當時的日本人讀書是很痛苦的。到了隋末,日本人開始嘗試用漢字注和音。並且寫成了一本《日本書紀》。中國人讀這本書也很痛苦,書中所有字全認識,就是不知寫的嘛。哈哈,我們小時候不是也用漢字注過英語麼?歪瑞馬吃,還記得這個單詞應怎麼讀嗎?


到了唐代,大量的遺唐使進入中原,他們在學習唐代文化的同時。也認識到只用漢字無法解決日本的語言記錄問題,於是他們把漢字中的楷書拆解,形成了現在的片假名。有專家表示楷書是日本名臣吉備真備發明的,片假名究竟是不是吉備發明的,歷史沒有明確的記錄。但可以肯定的是,片假名與日本遣唐使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到了公元十世紀左右,日本又出現了平假名,平假名是把漢字中的草書拆解後形成的新文字。早期,平假名只是作為漢字的拼音出現的,但這種文字受到了上層貴族婦女的歡迎,並把平假名引入了日本文字系統。到了十二世紀,《源氏物語》的作者已能很嫻熟的使用這一文字系統。當然,平假名也是有發明人的,他就是《妖貓傳》的主角空海大師,順便說一句,空海大和尚的草書可是一絕啊。

至此,完整的日本文字系統終於形成。但是,一直到明治維新之前,漢字在日本文字系統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開始引進西學,這時他們發現西方的很多名詞無法用漢字翻譯。於是平假與片假便派上了用場。隨著西化的深入,漢字的主導地位一步步的失去。時至今日,漢字一統日本文字江湖的地位早已一去不返了。

我是風間殘酒,喜歡我的回答,麻煩點一下贊,加個關注唄親。


用戶59157161798


早期的日本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只有語言進行交流。現在已知日本最早的文獻都是用漢字書寫的,只是在文獻的文字用法上和同時期的中國用法不同。

這就說明日本的早期就已經和中國進行交流。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彌生時代中期,日本諸國中的奴國國王曾向漢朝朝貢,並被漢光武帝賜以金印。在三國志裡面也有關於日本的人名和地名的記載。

到了隋唐時期,日本派遣了大量的留學生來到中國,不管是政治經濟文化都照搬回到了日本,而且根據中文對日語文字進行了改革,擁有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但是中國的漢字已經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很多字都是沒有辦法改良,只好保留。

日語之中的漢字大部分已經是變體漢字,比如:

中國隋唐時期的語音和秦漢時期的語音不一樣,這也導致的了日語在發音方面進行了改變,於是日本在音讀上也對日語進行了改良。

等到明治維新之後,歐洲國家的先進技術來到了亞洲,導致了漢語在日本的衰弱,曾經為史記做考證的瀧川龜太郎一度找不到工作,所以說文化還是要依託強大的國家實力。

就是在今天的日本課本里面還是有關於中國古漢語的學習,包括論語、孟子、唐詩等等。

尤其是日本的古建築,都是由漢語寫成,沒有一點日本的片假名。

日語的存在對我們現在研究隋唐中古語言也有一定的幫助。

說個笑話,中國的留學生在日本算卦,然後日本人告訴留學生,你要去到某某某地方解卦,中國留學生一拿到手中需要的解卦笑了,對於中國人來說太簡單了,你能看懂嗎?



詩書君




圖書管理高級管理員


古時候,日本人為了尋求文化,派一使者來到孔子家求給一些文字,老孔不在家,只有孔二嫂子在家門口洗豆芽,日本人在孔二嫂面前指手劃腳了半天,孔二嫂以為他要一些豆芽。就順手拿了半張報紙包了一些豆芽給他,日本人就把這半張報紙和豆芽拿回日本,當作他們的文字,所以,日本文字有漢字也有豆芽字。(本文絕對正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