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需岩香台山的传说故事

于都需岩香台山的传说故事

需岩(香台山)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城南20公里的小溪乡桃枝村。在起伏连绵的矮山中,有一座山显得特别突出,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此山一山多形,从西面看山,形似香台,当地人称其香台山,王鸿(据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记载:王鸿系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第二十四代孙,“工隶篆,善八分书,文章古崛峭劲。嘉祐五年(1060年)以乡举游太学,再荐省试第一。因作《众贤和则万物和赋》云:‘九官相逊,凤仪虞舜之韶;多士以宁,鱼跃文王之沚。‘沚’误作‘沼’失韵,被黜。”王鸿因一字之误而被黜,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想来年再试,决定退出官场,隐居群山深处)就隐居在此山中。

香台山的半山腰有一天然大岩洞,岩洞石壁上有王鸿手书石刻“木樨岩”三个大字淸晰可见,木樨又称桂花。走过“木樨岩”,沿着密林翠竹掩蔽的小路上行,踏着石阶而上,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庙映入眼帘,寺庙墙上“天下名贤,夏龄椿萱”八个大字醒目夺眼,主殿大门上方书着

“香台寺”三个大字,门边一楹联:“古刹重光洞隐山腰衔日月,需岩览胜壁悬翠竹牧春云”,把此寺庙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表达得入木三分。王鸿称此为“需岩”,并以需岩自号,当地百姓称王鸿“王需公”,所以,也有人称此为 “王需岩” “香台寺”,又称“需岩寺”。这里流传着许多灵验的传说故事。

一、福祸聚宝盆

清朝道光年间,需岩寺庙住持是位姓钟的居士,本县洛村人。这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捡到一个宝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高兴极了。正在此时,一位白须飘飘的老人走近他身边,说:“善哉、善哉,祸福天外来,先生有了宝,宜建百座石拱桥、五个茶亭,方能万事大吉,富贵永远,切记,切记!”说完,一拂佛扫,翩然离去。钟居士心中疑疑惑惑的。人们不是常说,世上的事情与梦境的情形正相反么?于是,他没把此梦当一回事,渐渐地淡忘了。

不久的一天,他在需岩菜园内挖土,“当”的一声,挖出个盆子。仔细一看,还好, 盆未打破,但打缺了一角, 带回家去,正好可给鸡鸭当喂食盆。那天晚上, 钟居士老婆郭氏,抓了几把稻谷放进盆内,但见十几只鸭子和鸡“梭梭梭、啄啄啄”地,一会儿便把稻谷吃光了,然后, 鸡、鸭们一个个摇摇摆摆地进窝睡觉去了。

第二天, 钟居士一早起来,见盆内堆满了稻谷,觉得很恼怒,训斥郭氏道:“哼,讨坏老婆一世穷!有谁在鸡鸭盆内装满稻谷来过夜?不怕老鼠吃掉呀!”郭氏觉得很委屈,辨解道:“没有呀,我昨天放进盆内的稻谷,都被鸡鸭吃光了,怎么还有这么多稻谷呢?” 钟居士不信,便自己动手在盆内放了稻谷喂鸡鸭,并亲眼见稻谷被鸡鸭吃完了,没剩下几粒在盆内。没想到,第二天早上, 盆内仍是满满的稻谷!真奇怪呀,钟居士左想右想,想不明白。突然间,他想起曾经做过的那个捡宝梦,莫不是捡来的盆子是个宝?也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聚宝盆?于是, 他悄悄地放了些碎银在盆内。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果真满满的一盆银子,白花花的十分耀眼。于是,他每夜如法炮制,很快富甲一方。渐渐地他也不去需岩当那清苦的住持了,经常与人吆三喝四打牌赌博,浑浑噩噩度日。

开始,他记着梦中白须老人的话,在附近捐助建了几座石拱桥,又在逢墟进城路上做了两座茶亭。一时间,十乡八里钟居士名声大震,人人都知洛村出了个钟奇人。就在此时,村里族中兴建祠堂,向各家各户摊派鸿丁款。 钟居士向族中长辈说:“不要向各家各户摊派鸿丁款了,建祠堂的款项由我钟某人包了!”长辈说:“这样不行吧?” 钟居士拍着胸脯嚷道:“没问题!” 长辈只好说:“那就难为你了。”

一晃三年过去了,祠堂停停建建、建建停停,还未建成。眼看快过年了,施工的师傅们向钟居士要工钱,哪知此时的钟居士却穷得身无分文!

原来,钟居士早在一年前便将那聚宝盆缺了的一角用泥巴糊了起来,心想,这样便可装得下更多的银子了。没想到,自从糊了那盆以后,再也没出银子了,钟居士是哑巴吃黄连,苦在心里,说不出嘴啊。加上他日夜挥霍,家里所存银两早已用空了。思前想后,他觉得没脸皮见人,对不起族中父老乡亲,更对不起建祠堂的师傅们。于是,在一天早上,趁天蒙蒙光,他爬上洛山马鞍岽,往悬岩下一跳,真是上天有造化,被半山腰一棵古松拦腰挡住,捡回一条命!这真是:祸福聚宝盆,枉自来人间,若要好造化,必善待人生,阿弥陀佛!

二、需岩石壁出黄金

在小溪乡桃枝村需岩附近的乡村,流传着一句话:“钓鱼台,钓鱼台,金银三棺材,谁人想要得财宝,石壁经文里头找。”还有一种说法,在需岩左边有个叫铵鼎锅的地方,又名畚箕坳,此处便是涵虚洞所在地。当地民谣曰:“铵鼎锅,铵鼎锅,金子银子来垫座。”总而言之,近千年来,“需岩石壁有金银”在民间世代相传。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不少来自湖南、广东、福建等地的“探宝专家”,像工兵探雷式地手持探测仪在需岩上下左探右探,总想探出个金银财宝来。更有甚者,化装成收破铜烂铁之人,戴着草帽,挑着烂铁锅,在需岩各山头转悠,时而这里凿凿,时而那里挖挖,恨不得挖地三尺,挖出个金疙瘩!也有的白天怕人看见,专拣晚上行事,头顶探照灯,手持探测仪,忙了好几个通宵,连宝贝的一点影子也没找到。

那么,在需岩附近,究竟有没有金银财宝?相传八十年代后期,有当地一老表,在木樨岩附近修祖坟,点香烧纸祭拜了山神,一镢头挖下去,挖出了一对金鸭子,主人忙用衣服将鸭子包了,点了挂爆竹,送回家里。传说,此人在村里第一个做起了钢筋水泥小洋楼,让全村人刮目相看。在新修需岩香台寺三殿堂的捐款中,他不但是捐款第一人,而且捐的数额也最大。

如此看来, “需岩石壁有金银”是确凿无疑的了?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可以肯定地说:需岩石壁上留下的千年王鸿篆字石刻,是难得的稀世珍宝,是价值连城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遗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需岩石壁出黄金”实有其事,当之无愧!人们啊,该好好保护珍惜!

三、于都俩老俵开基

明朝成化年间,于都洛村钟姓钟确轩从万安漂神迁至于都利村河坝落脚,随同逃难一起来的老俵郭西江,落居在离利村墟不远的洛村郭坪。

这河坝虽在利村墟边上,但离河较近,地势低洼,每年春夏洪水泛滥令人叫苦不迭。而洛村郭坪,四处崇山荒岭草木茂盛,时有虎狼出没,叫人防不胜防伤透脑筋。

这一天,恰逢利村墟日,郭西江来到利村河坝钟确轩家,两老俵相见,分外亲切。原来钟确轩之母乃郭屋人氏,照辈份来讲钟确轩与郭西江为嫡亲老俵,比兄弟还亲。钟确轩想起他俩随父或母从万安漂神逃难来的途中,俩老俵相依为命,一根红薯分着吃,一床棉被共歇息,便感叹不已。当下,两老俵分别叙述分手后各自生活的情形。

当钟确轩说自己家在利村墟边河坝,虽离河较近,但地势低洼,春夏洪水泛滥令人叫苦不迭。想不到已在洛村郭坪驻足的郭西江说:“老俵耶,我正愁着住在郭坪时有虎狼出没,令人防不胜防伤透脑筋呢!要不,我俩换换?”钟确轩问:“怎么个换法?”郭西江说:“我不怕涨水,搬到河坝来住,你去郭坪住,不知你怕虎狼么?”钟确轩说:“这有什么怕的!我就搬进洛村去住,看那老虎会将我吃了不成?”郭西江说:“此话当真?”“哪还有什么假?” 钟确轩边说边捋袖子,“怎么样?说换就换,决不许反悔!”郭西江也斩钉截铁地说:“换就换!”就这样, 钟确轩搬进了洛村郭坪,而郭西江也搬到利村河坝。后来,两人都成了各姓氏在当地的开山祖。

(作者:刘光沛 摘自《需岩》一书)

(供稿:于都县志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