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英雄還是魔王

一個農民出身的壯漢,一手推翻大明王朝的領袖,一個信誓旦旦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皇帝,一個殺人如麻的魔王。這就是李自成,一個矛盾的集合體。他到底是一代草莽英雄,還是一個視人命如草芥的魔王?後世又當如何評論這位在中國歷史上寫下波瀾壯闊一頁的大順皇帝?

李自成發跡史

李自成是陝北米脂人,自小就喜歡打拳踢腳,舞刀弄槍。年輕的時候在驛站管理馬匹。不過他運氣挺差的,這份差事幹了不久,就因為丟失公文,連同飯碗一塊丟了。沒有工作,李自成只能閒坐家中,借債度日。債主三天兩頭上門討債,妻子有不安於室,在外拈花惹草。李自成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索性一到宰了債主和妻子。為了避免吃官司,李自成逃到了甘肅投軍,不久便因作戰勇猛,被提拔為把總,可很快他又因為欠餉和參將吵了起來,這時候李自成的暴脾氣又發作了,手起刀落,參將和當地縣令雙雙斃命,李自成也扯起了反旗。

帶著一支小隊伍的李自成四處投靠農民義軍,但很快這些義軍都先後被朝廷招安。李自成不得已,東渡黃河來到山西,投被了自己舅舅,號稱“闖王”的高迎祥,受到其舅舅重用,被封為“闖將”。

朝廷對於高迎祥等人頗為忌憚,屢次派重兵前往圍剿,但李自成一則打仗強悍不畏死,二則足智多謀,因此很難對付。中原五省總督陳奇瑜曾將李自成軍包圍在興安車廂峽中,眼看就要全殲義軍,但李自成買通陳奇瑜的幕僚,偽裝投降,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待一出峽,立刻復叛。後來洪承疇接任五省總督,義軍損失慘重,不得不採取李自成“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作戰策略,揮軍南下,襲取安徽鳳陽。鳳陽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龍興之地”,淪陷於義軍之手,對明王朝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沒過多久,高迎祥兵敗被殺,李自成接任“闖王”。

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擒殺福王朱常洵。朱常洵是萬曆皇帝的兒子,由於深得萬曆寵愛,一再受封獲賞,富可敵國。李自成繳獲了福王的財產,軍勢大振,遂興起了攻滅明王朝取而代之的想法。

在紅衣大炮震耳欲聾的開炮聲中,農民義軍吶喊著向北京城發起了衝擊。城內守軍毫無還手之力,紛紛四散逃竄。諷刺的是崇禎的寵臣,收成總管、宦官曹化淳率先打開廣寧門投降。第二天宦官王相堯、兵部尚書張縉彥、朱純臣等人也紛紛打開自己把手的城門。大順軍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就順利佔領了北京城。真正成為孤家寡人的崇禎帝只得吊死在煤山上。

《明史》對李自成的評價

在官方史書《明史》裡,李自成被列入《流賊傳》中,在對李自成的評價中,作者寫道:“盜賊之禍,歷代恆有,至明末李自成、張獻忠極矣。史冊所載,未有若斯之酷者也......自成為人高顴深頤,鴟目曷鼻,聲如豺。性猜忍,日殺人斫足剖心為戲。”對李自成的評價可謂是到了極端地汙衊地步。

《明史》是清朝人寫的,作為一個勝利者,對敗軍之將自然不會有什麼好話。不過從中能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李自成為人比較殘暴。

野史之中對李自成的認識

在民間,對李自成的認識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吳偉業在《圓圓曲》中所說的:“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這裡的逆賊,自然指的就是李自成。吳偉業站在明的立場上,將李自成稱為逆賊,算不得客觀,但也反映了當時明朝遺民的主流心態隨之而來的後世始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並且在清朝前期都能起到一呼百應的效果恐怕也是與這種心態分不開的。

當代對李自成的評價

當代人對李自成的評價,最具有價值意義的當屬郭沫若所著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文中第一次清晰地分析了李自成的成敗之因。在對李自成的評價上,帶有一種主觀的同情色彩。文中認為李自成算得上是一位優秀的農民起義領袖,是他推翻了內朽外破的大明王朝,帶給中國百姓以新的希望。正如郭沫若在此文中所說的另一句話那樣:“在一般史家的習慣上是把甲申年認為是明亡之年的,因為要限於明室來說吧,事實上它久已失掉民心,不等到甲申年,早就是僅存形式的了。”明朝之亡早已是定局,即使沒有李自成來推翻它,也會有王自成、張自成等來完成這個任務。

近年來,又出了不少對李自成評價的新觀點,但大體上逃不出以上幾種情況。看來,關於對李自成是英雄還是魔王的爭論,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