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西医师如何正确“解锁”中成药处方?

中药在我国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患者普遍对其存有亲切感。加之大众媒体的宣传与广告效应,多数患者并不反对、甚至主动要求医生开具一些常用的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成药。当前,西医师开具中成药已成为普遍现象,但由于西医师对中成药的药理药性、辨证选药等理论不甚了解,以及中成药说明书相关信息不完善等问题,西医师在开具中成药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甚至可能不良事件。

本期用药安全专栏,邀请西医师、中医师、药师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梳理常见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希望不同角色、不同部门能各自发挥所长,促进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西医师如何正确“解锁”中成药处方?

■西医合理处方中成药小测验——微信调研结果发布

注:本问卷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药事部 李轶凡、袁偲偲 设计,共回收有效问卷791份。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西医师如何正确“解锁”中成药处方?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西医师如何正确“解锁”中成药处方?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西医师如何正确“解锁”中成药处方?

■西医合理处方中成药大讨论

问题1:中成药说明书中诸多信息“不详”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西医师如何正确“解锁”中成药处方?

内科使用较多的是清热解表药物,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金荞麦片、复方鲜竹沥液、柴银口服液等,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缓解症状,临床效果不错,但是目前没有高质量研究数据支持。

在以上中成药中,只有复方鲜竹沥液的说明书中写明了妊娠妇女和哺乳期妇女慎用,其他几种中成药的说明书中不良反应、禁忌证、相互作用等均显示“尚未收集到相关资料”或“尚不明确”,只是主要成分中没有孕妇禁用的药物。这种模糊概念不能完全排除安全问题。目前亟需制定合理可行的标准来指导孕妇合理使用中成药,并注意在药品说明书上标注关于孕期用药的信息。

同样,其他大多数中成药对于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孕产妇用药禁忌等信息的提示也是“不详”,使临床应用较为尴尬,医生只能根据经验用药;有些中成药不把成分标注完全,用“等”这样的字做概括。这些都存在安全隐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药事部 袁偲偲 主管药师:

中成药说明书中对于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的描述极为含糊,多为“尚不明确”。对于中成药及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安全性研究也是极少,对于合理配伍及联用均停留在通过药物作用机理推断其相互作用的阶段。

有调查显示,64%的受访医师认为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不能满足其临床工作需要。说明书中部分内容不够完善,尤其是适应证、剂量、疗程的相关信息不明确、药物联用资料缺乏,给临床用药带来困扰,导致部分临床医师仅凭药品的字面意思或媒体夸大的疗效宣传,误用或滥用中成药。

作为药师,应加强对中成药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的收集与整理,为中成药药品说明书的不断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加强中成药上市后的临床再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中成药药品说明书。

问题2:“辨病”西医不能准确“辨证”施治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西医师如何正确“解锁”中成药处方?

从药品角度来说,中成药的质量是有保障的,但中成药的一些安全性问题仍不容忽视。当务之急是在发现问题后去解决问题,要用科学研究的数据来进行验证。

西医在开中成药时,存在的主要困惑是适应证是否相符。中成药说明书多基于中医理论,使用中医语言,但是中西医对其中很多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西医在开具中成药时,更多时候是依据药品名称,但对中成药说明书、特别是适应证或禁忌证理解不到位,这从辨证施治的角度来说是很不精准的。因此,西医在开具中成药时,如何能更好地将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是一个重要问题。

西医多为临床医学背景,仅在大学本科期间短暂学习过中医学。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否认中药的有效成分能缓解疾病症状并有可能治愈疾病,但其中的无效成分也一同被人体吸收,甚至有些成分可能发挥不良作用,这不免令人担忧,故我在临床中仍是尽量少开具中成药,仅对于足量足疗程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才使用。但是如果患者要求中成药治疗,我也并不抵触,会正常开具处方。

使用中成药时,如果能够严格遵照说明书且辨证准确,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安全性问题。不良反应的出现大多是由于不能准确辨证、长期服用或多次用药所造成的。比如麒麟丸是一种补肾填精、益气养血的中成药,如果患者没有气血及肾精亏虚的症状,却仍让其服用此药,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口干、失眠多梦、便秘等不良反应。

由于中成药的有效应用要求医生能够准确进行中医辨证。目前,西医师大多认同中成药的疗效,但在证候辨识上往往存在障碍,致使应用不合理、疗效欠佳,想用但不知道如何用好,这是大多数西医师开具中成药时最大的困惑。

问题3:现代西医语言无法“读懂”中医术语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西医师如何正确“解锁”中成药处方?

作为西医,我在阅读中成药说明书时最大的困惑是语言。希望说明书中可以用西医的语言把中医的意思表述出来,以便于西医师能更加准确合理地开具中成药。

西医的理论是基于细胞和解剖,而中医更注重药物的相生相克和辨证施治,这本身与西医的知识构架存在差异,故西医更希望能通过中成药说明书了解其有效成分对目标疾病的作用,而非笼统的“活血化瘀”或者“扶正固本”之类的描述。如果中成药能明确说出其中什么成分能起到什么作用,我会更加支持。

目前中成药说明书中较多使用中医术语,非中医行业难以读懂。在不改变中成药中医功效主治的前提下,可在说明书中适当增加现代医学疾病名称,同时列出中医证型中最突出的症状,以便西医师进行辨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中西医的沟通,让更多西医师了解中医基础知识,能够辨证使用中成药,更好地服务患者。

问题4:中成药安全性问题不应由中成药本身“背锅”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西医师如何正确“解锁”中成药处方?

当前有很多根据中医经方研制的中成药效果很好,且已采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临床试验,有循证证据支持,在疾病治疗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希望有更多中成药生产企业积极开展中成药的临床试验,严格把控药品质量,特别是中药材质量。

其实西药同样存在安全性问题。而中药的安全性问题被广泛提及,恐怕与其宣传“副作用小”的自我设定逐渐被科学素养已大大提高的公众质疑有关。要想成为被公众接受并被业内人士认可的好药,就要拿出有说服力的大样本研究结果。如果结果真实有效、疗效明确,就无需纠结是西医师还是中医师开具中成药了吧。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中医药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其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专家和媒体关注,看起来好像中药安全性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但我们需要认识到,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药物质量及药物本身的毒性外,使用不当是引发不良反应的首要因素,包括患者自身误服误用、长期超量使用、医生不辨证开具中成药及西医撇开中医理论开具中成药等。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强调“中药并非绝对安全无毒”。中药“毒性”本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和独特的临床疗效,许多疑难杂病离不开它;另一方面,临床又很难驾驭、使用,稍不小心就会产生不良反应。

其次,中医药经过数千年实践已找到了有效利用“毒性”治病、同时减轻不良反应的方法,但是需要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应用。因患者个人盲目使用或者是不了解必要中医知识的医生不合理处方而造成的安全性问题,不应该归罪于中药本身。

最后,我们应在中医药安全知识宣传、中医药安全基础研究、中药标准化及规范中药临床应用方面继续努力,使中医药真正安全有效地服务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