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在消化系统肿瘤精准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下)

外泌体在消化系统肿瘤精准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下)

文章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8,17(4)

【接上文】

三、外泌体临床转化的挑战

尽管各类体液中都含有外泌体,但仅有血液、唾液和胆汁被报道用于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与治疗。血液中外泌体的检测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外泌体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尚不完善,现有的多种方法包括超速离心法、连续过滤法(层析法)、沉淀法(基于聚乙二醇)、微流体技术法、免疫亲和捕捉法及一系列商业化方法。

这些方法提取外泌体的效率和纯度是否一致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这间接导致类似研究获得的结果并不一致或重复性不佳,多数研究中仅证实了所用方法的灵敏度,而较少涉及其特异度的论证。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某些方法被发明时仅用于提取细胞上清液中外泌体,现在却被应用于血清或血浆样本检测。

此外,外泌体的临床转化研究尚面临一系列挑战:

(1)基于血浆的外泌体研究中,大部分方法在提取外泌体的同时也提取出丰富的血浆游离蛋白,对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造成极大困扰。如何在提取后进一步纯化外泌体应引起研究者重视。

(2)外泌体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在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应保持该性质,或可应用于个体化免疫治疗。

(3)外泌体提取、保存、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和统一。现有的多种外泌体提取和富集方法各有优劣,但多数方法对纯度控制欠佳,很大程度上影响功能研究的可重复性和临床应用标准化。

(4)现有方法成本较高。以传统金标准提取方法——超速离心法为例,其耗时长、成本高、得率较低,从实验室研究角度尚难以接受。故大量研究转而选择了提高得率、降低纯度、减少耗时和成本的提取方法,进入临床应用阻力巨大。外泌体检测的一大优势是创伤极小,在消化系统肿瘤筛查中具有巨大优势,而检测成本可能是限制其应用的最大阻力。

综上,转化至临床应用的外泌体提取纯化技术必须在确保其稳定性的基础上,努力在纯度、生物活性保持及成本控制3者间寻求平衡,力争达到操作简便、高通量且成本合理。外泌体提取纯化技术根据临床目的不同也应各有取舍,如:用于疾病筛查时,应着眼于降低成本,在不影响诊断特异度前提下放宽对纯度的要求,不追求外泌体生物活性的保持。

四、结语

外泌体中包含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蛋白质、核酸和脂类,通过在不同细胞间传递信息发挥重要病理生理功能。循环中的肿瘤细胞源性外泌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有望作为分子标志物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

对肿瘤细胞源性外泌体的蛋白组学和遗传组学研究仍是将来重点,而以临床转化为目标的研究应在提高外泌体稳定性、纯度和生物活性保持等方面不断努力,力求通过外泌体检测这一微创手段代替有创手段进行肿瘤的精准诊断与分期治疗。

参考文献【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