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与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并列,但作者却成了千古之谜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是高度繁荣的朝代,国家长期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环境宽松……因此,唐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一个高峰。在唐代文坛上,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其中边塞诗作为杰出的诗歌流派,在唐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时涌现出一大批边塞诗人,其中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就是代表之一。他的诗作中反应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自信豪放的精神,从各个侧面反应了唐朝的宏大气象,展现唐朝军队的巨大威力。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在抒写将士豪情壮志时,并没有回避战争的艰苦,而这种艰苦和戍边将士的悲苦心情都被激昂慷慨、义无反顾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掩盖,正所谓“悲而不伤”。而最能代表王昌龄边塞诗成就的当属他的《出塞二首》。

出塞二首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与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并列,但作者却成了千古之谜

秦时明月汉时关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这两首诗是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这首诗与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并列,但作者却成了千古之谜

骝马新跨白玉鞍

对于第一首,人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但第二首,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今天我们来看第二首。第二首大意是: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这首诗与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并列,但作者却成了千古之谜

战罢沙场月色寒

骅骝骏马,配上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着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这首诗与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并列,但作者却成了千古之谜

城头铁鼓声犹震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

诗人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这首诗与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并列,但作者却成了千古之谜

匣里金刀血未干

《全唐诗》同时也将这首诗录入了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行军》。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因此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历来有不同争议。但不管如何,这首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浪漫主义精神的诗篇将永远激励着有志之士奋勇杀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