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钟祥市的传统戏剧文化

钟祥市有很多种流传于世的传统戏剧,钟祥人民在茶余饭后喜欢哼唱小调、民歌,在劳动中喊山歌,钟祥梁山调、钟祥高腔以及花鼓戏等就是在这千余种民歌、小调和山歌等演变发展的。

湖北钟祥市的传统戏剧文化

钟祥梁山调

梁山调,作为唱腔或声腔名称,流传于四川、湖北、湖南,但作为自成体系的剧种,则形成于湖北钟祥一带。钟祥梁山调,主要流行于钟祥、荆门、随州等地。据钟祥石牌镇古戏楼演出戏班题名食物佐证,清乾隆年间梁山调式在钟祥开始盛行。因与本地民歌和其它戏曲声腔相融合,便形成行当较为完整、独具声腔系统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1957年春,钟祥成立梁山凋剧团,从事演艺人员42人,经过深入挖掘、

提炼,使梁山调行当更加齐全、唱腔更加规范,同时吸收女演员,改变过去男扮女装的格局。钟祥梁山凋是板胶体系的地方戏曲剧种。

早期的钟祥梁山调戏班演出的剧目大多为生活对子戏和折子戏。进人清道光年间,借鉴或移植其它大剧种的剧目,来充实自己的演出剧目,如《开铁弓》、《三哭殿》、《破洪洲》、《樊梨花》等40余个大本头戏 梁山调传统保留剧目有:《描容》、《打芦花》、《芦林会》、《赶子放羊》、《朱氏割肝》、《胡迪骂罗》等70余个大小剧目。这些剧目从清朝演到建国前夕;所演出剧目内容,大多表现为劝人弃恶从善、孝敬长辈等,从而达到启迪人、教育人、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之效果。

花鼓戏

花鼓戏又名打花鼓子。过去天灾人祸,兵荒马乱时有发生 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背着一个小花鼓和一个小吊锣,沿街乞讨,自敲自唱来维持生活,而所唱的曲调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田歌、灯歌、小调等,由于演唱者的自由创作,久而久之,越传唱越丰富,“打花鼓子”就是由此而来的。花鼓戏传统剧目有《放风笋》、《小姑贤》、《双下山》、《卖线子》、《掐菜篓》、《兰桥汲水》等70多个。20世纪80年代,钟家鹏、钟学志创作现代花鼓戏《丈母娘一声令下考女婿》,深受群众喜爱。

楚剧

楚剧旧称“西路子花鼓”。20世纪50年代末期传人钟祥。

汉剧

旧时称楚调,也叫汉调,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传说明末李自成部李过、李来享等流落石牌一带所创。主唱“一青、二黄、三越调”以后以石牌为中心,发展为汉河、府河、襄河、荆河四大流派。1777(清乾隆四十二年)年,汉剧泰元班在石牌关帝庙戏楼首演。之后,由石牌流向各地的戏班先后回到石牌,在关帝庙演出。许多汉戏班演出后大都在戏楼梁柱上留字纪念。辛亥革命后 石牌仍有汉剧戏班,但演出盛况不如清朝。新中国成立后,汉剧在县内唱和者甚少,后逐渐消失。

皮影戏

建国前,此戏在城乡普遍流行,其中长滩、东桥、胡集、冷水等地更盛。皮影是用驴皮雕刻的古装人物形状,套以鲜艳的颜色,用灯光在布幕上反映出来。皮刻人物的身长分大中、小3种,大号60厘米,中号45厘米,小号35厘米。表演的动作和唱腔取决于后台艺人水平高低。演唱时的唱腔有汉剧、闾肿、越腔等。富裕人家每逢孩子满月、过周岁和老人祝寿及婚嫁喜事、逢年过节等,都请皮影戏班临门演唱。新中国成立后,皮影戏

逐渐减少,文化大革命中完全停止活动。1979年10月,文化局、文化馆组织了一次皮影调演,参加这次调演的共有4个皮影队,胡集彭湾大队皮影队较有名,这个皮影戏班以老艺人芦明义为主,由6人组成。备有驴皮制革彩色小皮影60把,宫殿布景3间,桌椅各一,马、狮、龙、彩殿各1具,打击乐器1套,四弦胡琴1把,银幕1块,木箱2口,售票演出,该班原有传统剧目136个,小折子戏80多个,如 《封神榜》、《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隋》、《说唐》等各朝代均有剧目,其他还有《西游记》,以及一些反映爱情和其他故事的家庭小戏t、此外,他们还运用皮影形式宣传时事政策,如《十贺人民解放军》等。

湖北钟祥市的传统戏剧文化

皮影唱腔,全县有渔鼓唱腔,汉剧唱腔、旧口南腔、胡集越调等旧口家兴大队皮影艺人王家南,他本人善长用牛皮制作高两市尺彩色大皮影,在节假日就地为农民演出,颇受群众欢迎。

此外,在县直机关幼儿园还流传一种布袋少儿木偶,是一种少儿文化艺术形式,1984年上半年机关幼儿园创作的少儿木偶剧《金色的房子》,由荆州地区艺术馆录像,被推荐到湖北省进行评比,受到好评。

湖北的传统戏剧创造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因为它融合了艺术家和劳动人命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原文地址:http://www.shoushanmen.com/culture/729.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