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古城丰州踏勘日记(4、5)

原创: 杨清江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时 间:2014年4月29日

参加者:杨清江、陈鹏鹏、王赞成、吴远鹏

是日上午8点40分到达丰州镇区,车泊城隍庙,一行人开始踏勘之旅。

连载:古城丰州踏勘日记(4、5)

先由城隍庙后穿县后街进入山仔后居民区,沿五夫人巷宛转北行,至南安县文物保护单位王霞兰故居。王霞兰,县志卷之三十四“人物志·清义行”有传,其传云:

“王霞兰,字品渊,富春铺人。充粮书,敬礼斯文,缙绅先生至其家,款洽周到。道光间,齐晋灾赈,檄捐星急,霞兰倡捐金三百,复奉檄下乡劝捐三千余金,大府奖以‘急公尚义’匾音。黄、傅两姓积斗累年,杀毙三十余命,叠处叠翻,官亦莫奈之何。霞兰独力排解,倾囊垫补,卒以冰释,两姓人至今德之。子景熙、景南,孙常佳,均庠生;常仁,廪生。”

王宅门牌为“丰州村富春368”,坐南朝北,五开间两落加左护厝,屋面硬山式、山川脊。前有石埕,周边有围墙。凹寿大门上方匾题“开闽传芳”,门头木构件髹漆镶金,对看堵装饰绿色交趾陶博古瑞兽,山墙山花灰塑祥云草龙书卷,檐下“水车堵”修饰一新。

大厅门上悬一方匾额,文云:“嘉奖皇清待赠国学生义斋惠存 急公尚义 泉州大府 道光十六年。”

厅堂上方有匾“霞兰堂”,上款“霞兰公字品渊,号义斋,生于嘉庆丙寅年正月初十日戌时,卒于道光乙巳年十二月廿六日寅时。”下款“生平慷慨,尚义好施,与民排难解纷,齐晋灾赈,缴捐星急,大府奖励予‘急公尚义’匾音。公元二千零四年敬立。”柱联为“息干戈,济晋齐,功德远扬,古今共仰;崇圣贤,承先泽,俊才辈出,中外同光。”

厅后为花园,屋右为空地,花木蓊郁,环境幽雅。

王霞兰裔孙王先生介绍,故居至今已经215年了,2004年在南安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花37万元自费重修。王先生说,他们和泉州市老市长王今生比邻而居,王市长的故居就在他们右边的围墙外。

连载:古城丰州踏勘日记(4、5)

王先生引导我们返回城隍庙后,途中,带我们看“丰州村869”古民居。他说,这座房子有300年历史,主人姓杨。房子三开间带右护,大门凹寿很简朴,对看堵砖雕已经风化,现无人居。进门,见大厅边有“竖寿”,棺材主人已经去世火葬。房屋的间隔墙是老式的杆榛墙。其屋左有座在建框架结构的现代楼房,也是杨氏房产,门匾标示“芙蓉衍派”。

在城隍庙后,有一柯姓青年人专程来接我们考察柯氏宗祠。我们先到东后街柯世锦家。柯世绵老先生今年87岁,南安华侨中学退休老师,曾获省劳动模范,他和王今生是连襟。柯老先生告诉我们,柯氏宗祠周围以前是芳草萋萋的大草埔,现在人烟稠密。

柯氏宗祠坐南朝北,五开间硬山顶山川脊,匾曰:“荣东柯氏祖祠”,列名“福建名祠”。大门楹联“紫帽秀峰环堂宇,葵阳佳气萃庙门”,“龙图阁老先朝望,瑞鵲堂诗永世传”。后一副为宋榜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苏轼撰。门墙刻有《三同书屋》、《苏轼东坡赠述公异鵲章纪赈饥堂》、《蔡君谟诗赠庆文公》、《朱熹文公歌柯君国材老丈文》、《钦差大臣李灿箕为一鲲公题功序》诸碑刻,同时布满透雕人物故事和影雕吉祥图案的青石雕件。

大堂五开间四进深,宽敞宏大,金碧辉煌。天井庭中左栽桂,右植松,郁郁苍苍,生机勃勃。

在大厅边,柯老先生和我们坐谈。他说,现在的祠堂是“三同书屋”的前身,荣东柯氏发祥之地。柯氏一世唐末入福建,初居福州金斗桥;二世、三世徙居大田、漳平;至四世有吉、宝、昌三兄弟,分居丰州、莆仙、长乐,各生一子,长名萼字庆文,次名荚字庆升,幼名颖字庆聪,聚于荣东(武荣城东)富春读书,以后柯庆文中天圣甲子(1024年)科进士,终屯田员外郎;柯庆升中天圣丁卯(1027年)科进士,授州学教授;柯庆聪中景祐甲戌(1034年)科进士,累官礼部尚书。此即《三同书屋》碑“分基三祖萼、荚、颖,学启富春,科登仁宗,志载温陵”之义。他说,柯萼,即庆文,为闽南柯氏始祖,有四子:述、逑、迪、廷,皆登进士第。其八世塘边叟分居晋江南塘,繁衍至今有5万多人。泉州城内有柯氏宗祠,在何衙埕(今泉州三中操场附近)。柯述学士府在玄妙观水沟巷(即今新府口一带)。

他又说,柯氏宗祠始建于元代,历代均有修葺。七八十年前,祠堂遭回禄之灾,裔孙水头大盈溪南旅菲华侨捐资简单恢复。1990年代,荣东柯氏发起重建宗祠,各地宗亲热烈响应,单柯世绵近亲就捐献80余万。落成时全省80多乡里的柯氏宗亲全部派代表参加庆典,盛况空前。

返回东后街,东行右转,为御史街。王赞成说,街因柯述尝官御史而名。查县志人物志,柯述履职未尝经历御史,似有误。笔者以为是因明代里人杨智为南京监察御史,故称。人物志杨智本传云:“杨智,字思明,邑东富春人。……登天顺甲申进士,擢南京监察御史。”

连载:古城丰州踏勘日记(4、5)

南行至与东街的交叉路口,迎面便是富春宫,又称“化侯祠”,匾曰:“龙云古地”。宫宇坐南向北,山门、拜亭、大殿紧凑相连,富丽堂皇。宫右为戏台。

庙中左墙上有碑,碑载:是宫原建于东门内城口云砻地,祀北宋讨伐大夏的英雄林恭。林恭功成返梓事亲。后上飞阳山修真羽化,里人塑像供奉于飞阳古庙。富春也建祠祀之。林恭后封英烈侯,民间称为“孝侯公”。原庙濒城,几遭兵燹焚毁。后内迁龙云坊古地。1966年被毁,2005年重建,翌年庆成。

宫前为东街。往西行,不几步,右侧有地名“库房”,因前有石埕,又称“库房埕”。是地有洪氏古民居,四进小五开间硬山式建筑,砖木石结构,依次为石埕、门厅、天井、双厢房、大厅、后天井、隔墙,后双厢房,第三落后天井、隔墙,第四落。大门前石埕旧曾安置旗杆石,因修路,部分被毁,残件收藏于前厅。

旗杆夹乃居人科名表徵。听附近居民说其创始人为解元。查《丰州志》科名表,洪氏丰州城内有科名的仅洪垣星一人。洪垣星,字日升,号道庵,丰州武荣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十三年联捷成进士,历兵部主事。垣星乡试非解元,是否传讹?武荣铺在城南,是否搬迁?尚待后考。

又走数步,街左有湖亭陈氏祖祠,三开间。祠门由铁栏栅封锁,无缘得入,乃抄录楹联两副:“宗祠重建功祖德,锦亭基固世泽长”;“湖清丹桂开淑景,山峦岁腊焕春光”而去。

东街尽西处与长源巷交叉。右转北行,再右转入公馆巷。公馆旧迹已经湮废。至“丰州村190”民居,借道通桂花巷。

桂花巷只有北侧一列三座传统民居,第一座称大厝(又称新厝),旧有三大开间双护厝两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20日(农历八月初八日)遭日本飞机轰炸,现在的门面是以后修建的。门前踏阶硕大,雍容大度,长257厘米,宽41厘米,厚22厘米,纹饰秀雅,是踏砛中之珍品。

大厝之东为中厝,门牌“丰州村767”“丰州村768”,五开间加护厝,三落,最后一落为洋楼。屋中有两碑记,一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禄寿二记与福记立约碑》,内容未详,陈鹏鹏与王赞成眼尖,见碑文有“槐花巷”字样,说此巷原称槐花巷。另一碑称中厝,2003年由印尼华侨、族人陈敦坚独资重修。

尾厝五开间三落,门联“柳郭春凝仁寿宅,葵山瑞绕吉祥家”,镜面墙装饰大片南洋进口彩色瓷砖,门头青石透雕、浮雕皆一时精品。据青石雕件纪年“民国戊午春”推断,这座建筑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距今整整九十六年。房屋女主人说,1939年日机也轰炸尾厝,其第三落有一个大弹坑,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她结婚时还没有填平。

(五)

时 间:2014年4月30日

参加者:杨清江、陈鹏鹏、王赞成

是日,继续城东富春铺踏勘。

一行人从县署“仪门”(今丰州中心学校门)东转入城隍口街,丰州书院即入眼帘。新建书院大门轩昂堂皇,与对面旧书院照墙遗迹形成强烈反差。

继续往前走,到了城隍庙口照墙前,北望城隍庙,庄严肃穆。泉州府城隍照墙麒麟壁被挪到开元寺,南安县城隍的照墙却被人挖了一个大洞,呜呼!

再往前就是九层砛脚,下砛细数,只有六层。“砛脚”就是长源巷。由长源巷南下至民生路口,左转入县司馆路。在“丰州村富春85”民居左前方,王赞成指示称其处为元代南安县文庙故址。查县志“营建志·学宫”记载:文庙宋靖康年间(1126—1127年)建于县治西,绍兴中(1131—1162年)移城外三都吴亭山麓,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移此,二十二年还徙城外。

又前入“丰州村736”门楼,中有一座大厝,三落三开间双护,右侧重护。据泉州南建筑博物馆2011年11月《泉州闽南传统民居调查报告书》称,该宅称为陈晓泉宅,建于清末,平面长方形,由石埕、门厅、天井、双厢房、大厅、后落、西双护厝,东单护厝组成,面阔32米,进深33米,前埕深14米,占地面积1054平方米。大门凹寿,两边小门口对开,对看堵嵌有砖雕,博古图案,品相尚佳。正向墙堵装饰由南洋进口的彩色瓷砖,上镌刻有“县伺馆”字样,字迹拙朴。

陈晓泉大厝当地称为“县司馆”、“陈厝前”。“陈厝前”,因其宅北为陈氏大厝,故称。“县司馆”却没有人能说明来由,却衍化为路名、地名。据字面理解“县司馆”应为县的一个机构或一个部门,其建筑物应该是公共建筑。政府机关的公共建筑清末却转化为私家住宅,其中恐怕有一段不为人知或难以言传的故事吧!

陈晓泉宅石埕之右有一口古井,井边有两个年代久远的石柜、石盆。而右面的外围墙保留一段夯土墙,墙体挤满杂碎红砖瓦砾,年代也十分古老。

陈晓泉的左邻“丰州村730”是一座两落五开间带右护大厝,1958年建。门额“南浦流芳”,门头布满白石雕刻,多为线雕、浅浮雕,花鸟吉祥图案,纹饰隐约潜藏,依稀轻淡。

宅居大厅高敞,左右各凿一井,留置宽大门埕,榉头檐口加嵌彩色瓷砖,镜面墙雕砌“卐”字图案。

据了解,创建者陈先生为旅居印度尼西亚华侨,至今已历五代,由本宅传衍的人口有300多人。

出“丰州村730”东行,沿着由墙体组合的羊肠小道右转、左转,再右转,到达东浦路陈宗霈家。我们登门拜访陈先生,向他请教咨询,和他交流座谈。

据王赞成介绍,陈宗霈老先生今年83岁,南安县文化局退休干部,南安图书馆老馆长,1990年代参加《丰州志》编写,对丰州地方历史非常熟悉。

陈老先生给我们讲了许多情况:

一、关于丰州南浦陈氏及陈氏宗祠。

他说,丰州南浦陈氏始祖为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泉州知州陈康伯。陈康伯,字长卿,江西弋阳人,累官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南宋名相。宋高宗谓其“静重明敏真宰相”;孝宗称其“器量从容,可比谢安”。南浦陈氏繁衍至今有一两万人,分布南安12个自然村,丰州城内约有3000人。

南浦陈氏祠堂旧在丰乐铺、西龙须巷直南一带,与旧慈济真人庙相邻,后因当地大族的挤压,被迫外迁二十一都铺顶。

二、关于“柳城”。

他说,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宋理学家朱熹对南安情有独钟,曾经三探丰州,以风水所钟,建议四周植柳为界。因称“柳城”。又一种是明嘉靖三十八年(1556年)知县夏汝砺建南安县城,其城形如柳叶,以故别称“柳城”。

三、关于县署内城。

他说,他亲眼看过县署的门墙,是石墙,很高很厚;其他墙体为糖水灰。县堂口有很多石碑。建金鸡桥时,发现一戒贪石,后运去泉州。

他说,过去讲风水,南安龙脉由莲花峰经县署小山接入。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时县署所在地为一小山岗,堪舆家称县堂为虎穴。县署一门有四棵大树为虎头;二门内四棵榕树为虎脚,署后山仔后又一棵大榕树为虎尾,肖形取象,谓之为一趴在地上的猛虎,虎视眈眈直视前方。朱熹预计南门外将来会形成一条大路,与城内直通县署的前街形成一副弓箭,将威胁破坏“虎穴”,建议仪门前筑一堵大照墙,作为挡箭牌,而在照墙双边设置门道,交通人流。

随后,我们告别陈老先生,沿东浦路西行,在长源巷与东浦路的丁字路口有一小宫称沟流尾水流公宫,犹泉州城内的水尾宫,乃一个区域流水汇聚及每次发洪水水流最后消退之地。

水流公宫背后便是东浦。王赞成告诉我们,这一带地名浦墘,又称浦边。听到这个地名,笔者想到一个历史人物,这就是明代丰州城内的第一个进士辜敏道,他的家就在浦墘。县志“人物志·宦绩”载:“辜敏道,邑治南门浦墘人(原注:旧宅今为郭氏居)。永乐癸未、甲申联捷进士,为明世南安甲科之始。时朝廷方搜罗实学,及格为难。敏道力学于儒,奋自遐方,以与上国争光。傅夏器尝称为‘天下之豪’。仕临桂知县,宽厚爱民,卓有惠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