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失去自己时,生活在别处

当我们失去自己时,生活在别处

《包法利夫人》,几乎每一部论及法国文学或是小说艺术的著作必然要提到福楼拜的此作,并对此书盛赞不绝。

刚开始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沉醉于著者优美而又质朴的文笔,但是故事情节却并不怎么吸引人,无非是红杏出墙、不得善终的老故事。读完略有失望地将此书搁置在了一角。

当我们失去自己时,生活在别处

后来闲来无事再回味《包法利夫人》的时候,偶然想起福楼拜曾经似乎说过:包法利夫人也是他自己。刚开始看到这句话并不以为然,觉得这不过是作家惯用的一种障眼法,无非是不想让读者把自己写的作品当作作家自己的身份证,不想让读者觉得作家的作品与作家的生活有任何的关联联想。现在想来,福楼拜当初讲此话是有深意的。

那么福楼拜借跨越性如此大的实验性自我(包法利夫人)到底想表达人的何种“存在”困境呢?再回放包法利夫人又生走向死亡的一生,爱玛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当我们失去自己时,生活在别处

古往今来,人的道具在变,而人性和人的困境总是恒一的。

爱玛由于很早便通过浪漫主义的小说了解到在自己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更精彩、更富丽的世界。也因此,那些浪漫主义的观念在爱玛身上生了根,逐渐养成了爱玛自身不可遏制的浪漫性情,由此产生的追求上流社会奢靡享乐生活的欲望。可爱玛也不曾想到欲望产生得容易,而要满足欲望确实不可能的。就在不断地追求欲望的满足,在逃避恶浊鄙俗的社会的脚步中,爱玛失去了自己。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曾面对的困境吗?生活在远处是诗意、是美好,在当前却是煎熬、是苟且。当我们失去自己时,生活在别处,追无可追。

爱玛最终还是没有能走出去,不是福楼拜不让她走出去,而是,那种燃烧和欢乐永远是走不出的。

当我们失去自己时,生活在别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