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年前,他說“肺癌有可能成為慢性病”,人們將信將疑;如今,分子靶向治療的中晚期肺癌患者,不少人活了兩三年。基於臨床應用創新不斷進步,他又說“2020年前,可望讓更多患者變成慢性病人”。
他是著名肺癌專家、腫瘤學教授吳一龍,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主席。
吳一龍
從2001年對一種口服藥物“好奇”開始,吳一龍教授帶領團隊做出肺癌三個分子亞型EGFR、ALK、ROS1和相應的治療靶向藥物在中國和亞洲的臨床應用指南。最新的創新進展,是帶領團隊證實免疫腫瘤治療讓中國肺癌患者降低了30%的死亡風險,PD-1抑制劑對中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著長期生存獲益優勢。
從“好奇心”起步 抓住靶向治療的機遇
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國惡性腫瘤統計中均佔據首位。目前我國肺癌患者年新增78.1萬人,約佔全球的1/3。更讓肺癌研究者痛心的是,80%的中國肺癌患者,一經發現時即為晚期,失去了根治手術的機會,標準治療方法為化療,但他們的中位生存期僅為10個月。
吳一龍帶領團隊收集了8000多例肺癌標本,發明了多基因檢測技術,建立了肺癌的驅動基因譜,奠定了肺癌精準靶向治療的基礎。
“二三十年前,肺癌治療非常‘簡陋’”,吳一龍教授說,治療就靠一把刀,藥物僅有數個毒性強大的,就連放療設備都是“土東西”。
2001年,在美國參加學術大會的吳一龍注意到了兩份報告,美、日各有研究者做了同一種口服藥的臨床試驗,“與化療有一樣的效果”。這不算什麼大進展,無非就是“打針變吃藥”,可吳一龍清楚地記得日本試驗比美國有超過10%的效率,很奇怪,他的好奇心起來了——隱隱約約覺得,莫非是藥物應用有人種差異?
與此同時,吳一龍注意到,一個國際項目率先在英國開展,這種藥物可讓其他治療無效者免費“同情用藥”,兩情形一合併,吳一龍邁開步伐。在他的牽線搭橋之下,第一名中國晚期肺癌患者成功以個人名義申請藥物,這名抽菸且出現腦轉移的“非優勢病人”,吃藥後竟然腫瘤消退非常明顯。
“有了首例,就有了信心!”受到鼓舞的吳一龍團隊,慢慢積累了多達100多例患者,治療有效率達30%,比日本臨床試驗還要高。
而這又成為2004年團隊臨床研究項目的敲門磚——2004年,美國有一組科學研究發現一個基因改變與肺癌相關,雖然只有9名病人,但其針對性用藥的實踐成果依然登上了《科學》等發表。有著百餘病例的吳一龍團隊立即開展了研究,發現該藥物治療的真正有效者,確實絕大部分是帶有該基因突變的。
從最初大膽探究藥物應用的人種差異,到一步步實踐肺癌分子靶向精準治療,近20年來,吳一龍帶領團隊在肺癌臨床創新上收穫碩果累累,目前確定的肺癌三個分子亞型EGFR、ALK、ROS1和相應的治療靶向藥物在中國和亞洲的應用,基本都是由吳一龍領導的中國和國際團隊做出來的,有關EGFR突變治療的系列研究成果,獲得了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首次發現中國肺癌人群EGFR突發率高達30.1%,“個體化”靶向治療讓晚期肺癌的中位生存期從10個月提高至23個月,之後再優化方案讓患者生存期進一步延長至近3年,耐藥機制研究與應用創新成果則進一步將患者生存期提高至39個月。
最能體現吳一龍在創新上百折不撓的,還是今年4月他在美國癌症研究年會上發表的最新成果——一項以中國患者為主的關鍵、隨機III期臨床研究,首次證實PD-1抑制劑在中國人群裡有長期生存獲益優勢。
吳一龍坦言,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就對細胞療法“有想法”,中山大學附屬腫瘤中心的第一個生物治療室就是他建起來的,但在臨床研究時發現,免疫細胞增殖的辦法對肺癌無效。對此念念不忘的吳一龍,終於等來了全新的免疫抑制機制的研究,第一時間抓住機遇,做出了全國第一個免疫治療研究,“這已經是我關注細胞療法的第二三十個年頭,哪怕僅是對脫胎換骨的新免疫療法的關注與準備,也進行了5年之久了。”
創新造福患者 讓“生的希望”更容易些
不少人還記得,吳一龍當年切除早期肺癌技術一流,被稱為“吳一刀”,他20多年奮戰在中晚期肺癌臨床精準治療一線,如今更多被稱為肺癌靶向“大神”。吳一龍說,四五年前他首提“肺癌可以成為慢性病”時,病人跟他說“吳醫生,我想帶癌生存,做個慢性病人!”這些由衷的信賴,讓他一直帶著團隊創新向前,不敢停步,目的就是“讓生的希望更容易些”。
藥品研發出來了,高昂的新藥費如何能降下來,讓患者用得起?第一代肺癌靶向藥,中國患者要自付藥費,每月達5萬元。很多人或許不知道,肺癌靶向藥物率先在廣州納入醫保、國家就腫瘤藥物進口關稅談判等將創新成果惠及老百姓的政策,背後都有吳一龍及其團隊的默默努力。
吳一龍回憶,靶向藥費貴,醫保能否承受巨大的衝擊甚至“掏光醫保”,這是當時所有人的擔心,團隊做了非常多的研究與計算,最終確認靶向藥取代過去肺癌治療的聯合用藥、輔助用藥,納入報銷不會增加醫保費用,反而減輕了負擔,最終成功助推肺癌靶向藥納入醫保。
“去年一家跨國藥業公司在中國的腫瘤藥價一下子降了50%”,吳一龍說,這是作為中國創新團隊在全球影響力的體現,自己“很欣慰”。
吳一龍
腫瘤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廣東省肺癌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主席、中央保健委員會專家組專家、衛健委全國合理用藥專業委員會腫瘤組組長、廣東省臨床試驗協會會長、世界華人胸外科學會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研究領域
肺癌的“個體化”治療研究;肺癌的轉化醫學研究;肺癌的臨床試驗研究。
創新感言
我其實不是特別聰明,但醫學科研創新者最關鍵要具備的“有積累、善抓機遇”,我做到了。
創新其實不難,每個人都有靈光一現的時候,不能鬆懈,抓住它!將它與積累結合而成寶貴的夢想,紮紮實實地、不怕失敗地投入實踐,最終努力將變成現實。
創新關鍵的“進階版”是鍛鍊自己的洞察力與預見性,不是光顧著眼前的科研創新成果,只有看到5~10年後的科研與應用趨勢,才能保證創新不落伍。如同每次成果發佈的最後一頁“慣例”,我最想感謝的是患者,正是他們貢獻自己的力量,才成就醫學領域的創新不止。
鏈接
靶向治療,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某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個突變基因片段)進行治療。治療靶點是腫瘤細胞的惡性表型分子、信號傳遞通道等,實現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或促其凋亡的抗腫瘤作用。
閱讀更多 廣州創新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