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先生的藝術歷程——李秋水

林散之先生的艺术历程——李秋水

林散之先生的艺术历程——李秋水

被譽為當代草聖的林散之先生,其畫其詩同樣有著非凡造詣,趙樸初先生贊他“散翁當代稱三絕,老辣文章稱霸才”;啟功教授譽之“吳生畫筆杜陵詩,紙上依稀兩見之”。

1

散老自幼愛藝術,孩童時就喜對物作畫。6 歲入塾,喜摹《三國演義》《水滸》人物,每天練字,非常認真,不數年學會調平仄,對對子。

因愛繪畫,14 歲至南京從張青甫先生學畫人像謀生。白天隨師學畫,夜晚自學《人物十八描》《頭像三百法》,並練字、背唐詩、讀古文,深夜不輟。

學徒一年,患重瘡,辭師歸。在家自學,並從烏江範柳堂先生學古詩、文、詞,從範培開先生學書法。未滿 16 歲時,將其習作 100 餘首裝訂成冊,名《三痴生吟稿》,範柳堂先生評曰:“詞旨清婉,用典貼切,鳳鳴高崗,自非凡響。”

在恩師張慄庵進士指點下,散老得到深造。張進士學問淵博,藏書數萬卷,碑帖數千通。他要散老讀破萬卷,益智醫俗,毋騖虛名,當求實學,並將其家中藏書和碑帖盡供散老閱讀和學習。自是散老更加發憤,駸駸日進。

2

散老宅後有荒崗 10 餘畝,他芟草刨土,植桃、柿、松、竹及雜樹,中構茅屋數椽,設館課童。隔岸馬鞍諸山屏列其前,長江浩浩橫流其下,風帆沙鳥,景物如畫,榜其居曰:“散木山房”。“散木”出《莊子》,謂己為不材之木。

散老 20 歲前以畫人物為主,20 歲後向山水畫發展。他用近 4 年時間,看了大量繪畫理論書籍,將資料分門別類摘錄下來,並加按語,彙編成 29 卷、35 萬字的《山水類編》,這對他學習山水畫起了很大作用。

林散之先生的艺术历程——李秋水

1978年林散之國畫山水紙本鏡片

1929 年,經張先生介紹,散老辭去塾館,去上海,入黃賓虹先生門。黃先生說:“你的畫是從珂羅版學的,悽迷模糊,昧於用筆用墨之法。

中國畫最要緊的是筆墨,非筆無以運墨,非墨無以用筆,筆是筋骨,墨是血肉。”遂授以 5 種筆法:平、重、圓、留、變;7 種墨法:濃、淡、焦、渴、宿、潑、積。

散老原來畫山水,先畫樹,樹成畫小石,積小石成山,堆砌而成,沒有章法。黃先生作畫,重勾勒,先一氣將樹木、屋宇、山勢輪廓勾好,然後點綴小景,皴擦點染。散老始知過去畫法全錯,須從頭學起。

黃先生勤奮,終日勾勒不停,畫稿很多,門人可借出臨摹。散老將畫稿掛著,仔細觀賞,理解用墨之道,待胸中有畫始動筆。

此外,他用更多時間讀書,帶著問題請黃先生釋疑解惑。黃先生向來客介紹說:“散之是文學之士,有才氣,成就未可限量。”上海受業 3 年,散老繪畫藝術九轉丹成,脫胎換骨。及歸,散木山房周圍萬綠撐天,蔚然成林,易其名為“江上草堂”。

3

1934 年春,散老隻身遠遊,經蘇、魯、豫、陝、川、湘、鄂、贛、皖諸省,歷覽嵩山、華嶽、秦嶺、太白、峨眉、三峽、洞庭、匡廬、九華、黃山諸勝。

他攀登絕危峰,穿越叢林密箐、深山大壑,曾遇猛獸巨蟒、路匪黑店,其不死者幸焉。是遊也,得畫稿 800 餘幅,紀遊詩 200 餘首,《漫遊小記》5 萬餘言。讀萬卷詩書,加上 3 年上海,萬里壯遊,散老在藝術上有了質的變化,揮毫落紙,有揮斥八極動九州氣概。

4

1963 年散老從江浦調任江蘇省國畫院畫師。這一調動是散老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他可以全身心地從事藝術創作了。

“文革”前,散老是以作畫為主,“文革”開始後,國畫被汙衊為“黑山黑水”,散老無奈,於是改以書法為主。這時他的書法開始由博返約,專攻草書,這是他書法藝術的重要轉變期。

林散之先生的艺术历程——李秋水

林散之書法對聯

草書易寫而難工,它集各種書法之長,藝術性強,是書法之魂。散老寫了幾十年漢隸魏碑,將平、重、圓、留筆法糅入於提頓使轉中,圓處寓方,曲處求直,將倒復起,欲去還留,筆筆斷,筆筆著力。點畫之微,遊絲之細,頓挫起伏變化,於毫芒間皆瞭然可辨,此前人所求所忽。散老能以碑學之沉雄、帖學之流麗,使之剛柔相濟,神采飛揚,別開生面,豁人耳目。

5

上世紀 70 年代是林老書法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1966 年,散老痛失多年患難與共的老伴,為避“文革”之亂,來往於南京、烏江、揚州、和縣諸兒女家中暫住。

1970 年 2 月除夕前,散老在烏江鎮浴池洗澡,不幸跌入湯鍋,嚴重燙傷。治癒後,右手傷殘,只剩下拇、食、中三指能執筆作字畫,他更苦練不止,書法更臻神妙。

1973 年《人民中國》雜誌日文版第一期發表了散老書毛澤東詞《清平樂·會昌》,得到極高評價,引起巨大反響。1984 年 5 月,日本素負盛名的書法家

青山杉雨先生訪華,專程拜訪散老,當面題寫“草聖遺法在此翁”條幅贈散老。從此,散老被譽為“當代草聖”,名滿海內外。

進入上世紀 80 年代以後,散老的書法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用散老自己話說:“80 歲以後,我的字靜下來了。”好一個靜字了得,有些行家評說,80 歲以後的精品是林老書法藝術的頂峰。

江澤民同志贊散老的書法“爐火純青,登峰造極”,正是在參觀林散之藝術館時,站在散老 90 歲的書法作品《金頂》前說出這個讚語的。這一時期的作品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超塵出世之感。

趙樸初先生評價散老的書法:“雄筆映千古,巨川非一源”“其書法精品,不讓前賢,或有過之”。啟功先生讚歎:“王荊公詩云:‘莫道今人不如古’,信為知言。”青山杉雨說:“中國書法有散老,是中國人的驕傲。”

6

散老改以書法為主後,並未放棄國畫,經常作畫仍是他此後藝術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1989 年 9 月(散老去世前的 3 個月),他還在病中畫了一幅小畫給二兒媳,這是他一生所作的最後一幅畫。

國畫講究筆墨功夫。散老說,用筆難,用墨難,用色難,而用水更難。墨得水則活、則鮮,不上水,筆幹墨燥,無靈動之氣。散老的畫總是如剛上水一樣,“墨氣淋漓障猶溼”。傅雷先生認為:“散老筆墨蒼潤,實所僅見。國畫賴以不隳,實中國藝術界之大幸。”

散老繪畫的最大特色是把詩、書、畫三者融會貫通,化為一氣,下筆雄沉,把氣捺入到紙裡去,氣勢流動,意境深遠,有著詩的情趣和韻味。

林散之先生的艺术历程——李秋水

1979年林散之國畫山水紙本扇面

散老藝術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一生不斷變化創新。散老說:“審事物,無不變者。變者生之機,不變者死之途。”“時代不同,體制即隨之而易,面目各殊,精神亦因之而別。其始有法,而終無法,無法即變也。無法而不離於法,又一變也。如蠶之吐絲、蜂之釀蜜,豈一朝一夕而變為絲與蜜者。頤養之深,醞釀之久,而始成功。由遞變而非突變,突變則敗矣。”散老一生就是不斷地學,不斷地變,不斷地推陳出新,終至大成。

7

散老的藝術歷程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20 歲以前打基礎;20 歲後從張慄庵進士學,始入門徑;31 歲師黃賓翁,脫胎換骨;36 歲遠遊,師造化;50 歲後出新;60 歲變法;70 歲縱橫跳蕩;80 歲後簡靜、自然。

散老一生非常重視人品修養。人品高則藝品自高。散老一生淡泊名利。早年家貧,散老卻無償為家鄉修江堤盡全力,得眾人稱頌。

抗日戰爭時期,烏江淪陷,敵偽頭目向散老索字畫,散老橫眉冷對,就是不給,表示:“捧日何心肯折腰。”他寫詩表達日寇最終必敗的信念:“憐他小鳥年年石,東海於今計已勞。”

日寇投降後,國民黨貪汙腐敗,散老作詩多篇痛斥:“買賣官場上下貪,問他哪個有心肝。”啟功先生評散老的詩是“於國之敵、民之賊,當誅者誅,當伐者伐,正氣英光,貫穿於篇什之中”。

8

散老曾自號三痴,即痴於詩、書、畫,但他痴於詩的程度遠勝於書、畫,畢生用在詩上的時間和精力也遠超過書、畫,一生作詩 3000 餘首。

他從不以書、畫家自許,總是稱自己是詩人。去世前他為自己書寫的墓碑是“詩人林散之之墓”,並囑子女,在他去世後,把他葬在李白墓旁,永與李白為鄰。散老去世後,經多方努力,終於實現了他的這個願望。

散老畢生勤奮好學,不管在任何艱難困苦環境中,他都能以超人毅力堅持藝術創作。“文革”中,散老被停發了工資,每月只給 20 元生活費,生活十分困難。他避難暫居揚州次女荇若家。

林散之先生的艺术历程——李秋水

20世紀80年代林散之草書《王建 中秋望月》

荇若是工廠小職員,月工資只有 40 元,要養活 4 口之家,她的住宅原是馬廄,已破舊不堪,室內只有一隻盛衣物的舊木箱,兼作飯桌、課桌,散老來了,兼作畫桌,以床作凳。在此條件下,散老還在“閉門偷寫皖南山”。超常的毅力和勤奮是散老得以巨大成就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他常說:“有學而不成,未有不學而成者也。”

9

散老幼、少年時期名林以霖或林霖,號“三痴”,後張慄庵先生將其改為散之。上世紀 40 年代後常用筆名“左耳”“散左耳”,因其耳聾,故取此名,兼有“與時相左耳”之意。新中國成立後,不宜再用此名,改為“散耳”。上世紀 70 年代後,常用“江上老人”“聾叟”“半殘老人”等,從其書、畫作品上的筆名可大致判斷該作品創作的年代。

近 30 年來,已出版了數十冊林散之書法集和詩集《江上詩存》等,廣泛、深入地研究散老的藝術成就,必將對繁榮當代藝術、弘揚民族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林散之先生的艺术历程——李秋水

林散之先生的艺术历程——李秋水

李秋水:

林散之女婿

林散之研究會理事

林散之先生的艺术历程——李秋水林散之先生的艺术历程——李秋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