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竟然能当三个国家的国王,结果,国家却被截肢成二流小国了

11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在位期间,对帝国内部的大国进行了拆解,其中对巴伐利亚的拆解使用了小特权方案,奥地利由边区提升为公国,正式建国。1282年起,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奥地利,并在不久后被选举成为帝国皇帝,其后二百年,奥地利逐步吞并了斯提里亚,蒂罗尔等公国,使国土面积增加了三倍。

一个人竟然能当三个国家的国王,结果,国家却被截肢成二流小国了

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肯定对奥匈帝国有过一些印象,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间,奥匈帝国与英国、法国和德国以及俄国四个国家并称欧洲五大强国,并且,在我们习惯上说的世界列强便有奥匈帝国的一席之地。当时世界上领土广阔,实力强大的帝国有很多,其中,俄罗斯帝国位居首位,其次,就是奥斯曼帝国,而我们要说的奥匈帝国仅次前两者,排在老三。

可以说,其无论是兵力还是科技、资源、经济、工业等都处于世界前列,尤其是重工业方面的重炮武器,雄霸世界第一位。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强悍的国家,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宣布解体了。那么,它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从它的发展史中寻找答案。

一个人竟然能当三个国家的国王,结果,国家却被截肢成二流小国了

十世纪到十二世纪,西方世界正处于德意志帝国的统治时期,同样,属于欧洲的奥地利便是从属于帝国之下的小地方,只不过,当时双方的关系并不怎么样。匈牙利与奥地利相近,但当时的人们习惯上认为匈牙利人来路不明,有人说他们是亚洲人的后裔,也有人说他们是匈奴大帝的遗孤。

十三世纪七十年代末,出身于奥地利的德意志国王为了整治国内的诸侯,曾经与匈牙利人联合,这也就是奥匈友谊的开端。再后来,到了十四、五世纪,这一时期的欧洲有个普遍而又奇特的现象,频繁的和各国联姻。这种联姻之所以说是奇特,就是在频繁的联姻之下,往往会出现一个人同时兼任好几个国家国王的现象。

一个人竟然能当三个国家的国王,结果,国家却被截肢成二流小国了

1438年,一位奥地利公爵成为了德意志的国王,他就是阿尔布雷希特,后来,又经波西米业议员讨论选举,成为了波西米亚国王,最后,他又开始和王室联姻,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了匈牙利的国王。就这样,这个集三国王冠为一身的奥地利公爵,实现了奥匈双方某种意义上上的第一次统一。

之后,时间来到十六世纪,在奥斯曼帝国的大肆扩张下,匈牙利国王在逃亡中去世了,至此,整个匈牙利王国只剩下了半壁江山,另半壁江山则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傀儡政权。反观奥地利,这时候正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在奥斯曼帝国的魔爪下实力仍不可小觑。

一个人竟然能当三个国家的国王,结果,国家却被截肢成二流小国了

这时候的匈牙利只得接受哈布斯堡王朝,从属于它的统治之下,后来,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反击下才完成了匈牙利的解放,只是,这时候的匈牙利早已成为附属,两地再次统一。这次的统一维持了较为长久的时间,十八世纪时,匈牙利人的民族意识觉醒,整个国家的大街小巷肆意传播着匈牙利的语言和文字,此时,匈牙利人们已经不满于奥地利的统治。

可以说,这些反抗浪潮让当时的奥地利皇帝头疼不已,眼看着奥利地和匈牙利的分裂已是大势所趋,便于1867年通过双方贵族协议,正式将王朝改成了二元制的奥匈帝国。这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奥匈帝国。又名:双元帝国、二元帝国,正式名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

一个人竟然能当三个国家的国王,结果,国家却被截肢成二流小国了

这样一来,两者仍在同一个国家体制下,帝国由两个独立的国家组成,也就是奥地利和匈牙利。

并且,这两个国家拥有共同的君主、共同的外交以及军事、财政等。在这种体制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匈牙利的权利,又避免了大的分裂再次发生。之后,正式建立的奥匈帝国迅速崛起,这让它拥有了称霸全球的资本。在此基础上,时间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强大的奥匈帝国不可避免的加入到了其中。

二十世纪初,作为奥匈帝国的属地的波斯尼亚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庆节,也就在这一天,奥匈帝国的继承者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不久,这次刺杀的嫌疑人被锁定,即塞尔维亚,很快奥匈帝国宣布开战。随后,俄、德、法、英等国相继卷入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

一个人竟然能当三个国家的国王,结果,国家却被截肢成二流小国了

这次大战对奥匈帝国来说有些太过匆忙了,在那样的方式下加入战争,注定了奥匈帝国的失败。战中的奥匈帝国就已经处于分裂之中,战争结束后就分裂成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匈牙利等国,并且,仍有一些国土落入其他国家手里。

至此,强横一时的奥匈帝国淡出人们的视野。虽然,奥匈分裂出的国家表面上遵从民族自决,但实际民族疆界的划分极其混乱不堪,而且,有些直到战前都拥有过完整历史疆界国家惨遭肢解,而有些组成民族不同、本不应草率合并的国家却占有了很多原本不属于他们领土。

『《历史上的奥匈帝国》、《二元制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