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電子工程師的發展明顯不如軟體工程師?

為什麼在中國電子工程師的發展明顯不如軟件工程師?做了9年硬件電路設計,5年智能手機,4年醫療器械,看到這個問題,心情很複雜,自己喜愛的工作居然無奈的發展到了這個窘境。

當初選擇硬件是因為不想日復一日的坐在屏幕前面敲代碼到天亮,硬件電路設計工作中的元素要豐富一些,各種儀器,各種元器件,實驗室,工廠,電腦前面畫圖坐個臺,供應商來了再接個客,個人覺的要比枯燥寫代碼有趣很多。當時硬件還是產品的主要賣點,軟硬件算勢均力敵。

但到了現在,依靠國內龐大的用戶群,中國站在了全球互聯網發展的前列,行業發展速度快,相關人才必定炙手可熱,傳統制造業與之相比,其實無論軟件硬件,跟互聯網行業都要差一個檔次。問題是傳統制造業內部,軟件的發展也也要好於硬件,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電子工程師的發展明顯不如軟件工程師?

個人體會這種情況在不同行業情況也不同。消費類電子因為量大,同質化,IC廠家會針對性的提供完善的,集成的芯片解決方案,在早期的智能手機中應用處理器,基帶modem,射頻單元,音頻單元和很多其他功能模塊都是分立的,但現在滿眼都是集成了各個通信制式和功能模塊的單芯片解決方案,設計在這時其實只是應用,別犯錯,整機射頻音頻EMC性能把住關就OK了,當然肯定也沒這麼簡單,但不可否認這樣給硬件設計留出的發揮空間少之又少。而硬件同質化之後淪為後臺,產品體現差別的是軟件,攻城拔寨創收的也是軟件,舞臺大了自然在公司內更加受重視,待遇和發展自然也好於硬件,但跟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差別比,這個差別相對小一些。

另外一點很尷尬的是,硬件的博大精深,體現硬件設計水平的一些技術,在消費電子中慢慢變的沒必要了,開始我們也研究對標諾基亞,想把質量做到最好,但後來發現手機大家玩一兩年就扔了,根本不需要你設計的這麼精細,高層領導還嫌增加成本,浪費工時。手機都這樣,其他消費類電子更不必說,可以看出這個行業市場對硬件技術能力,需求並不高,此處深深的嘆口氣。

在大型設備比如工控和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硬件的處境就好很多,但對知識的要求也會高一些,不光數字電路和嵌入式底層軟件,模擬電路,大功率,高可靠性設計的知識也是必須的。沒有現成的芯片解決方案;沒有現成設計可供參考,系統的龐大,很長的生命週期,可靠性設計相關的需求(出錯可能出人命),都決定了硬件有更大的空間去發揮。深度的硬件技術也有了用武之地,我所在的德國公司,幹了20年以上的大有人在。當時讀了項目組裡一個德國硬件系統工程師寫的可靠性系統設計文檔,自認為不笨,但沉下心讀了三遍到現在還沒完全搞懂,縝密嚴謹的邏輯很讓人歎服,跟他講他哈哈大笑,說這個德國的大部門裡也就兩個人能搞定,這也就是德國沒法被中國山寨的技術門檻。

在這種複雜度下,硬件工程師的受重視程度和待遇跟軟件相當,我也跟德國人求證過,在德國軟硬件待遇也處於同一水平。

我一個豪無文采的工程師寫答案真心吃力啊,扯了這麼多,都不知道扯到哪條街去了,總結一下吧:

1. 互聯網正在爆發式增長,風口上連豬都會飛,我們這些腿腳不好使的追不上風口,飛不起來就腳踏實地吧,行業有起伏,說不定哪天你吃飽正睡呢,就被捲上天了,這個時代,太多不可能成為可能了,那天之前,起碼自我修煉,把體重減輕,方便被卷。

2. 發(gong)展(zi)好壞由市場需求決定,國內企業從事高端製造業的較少,對硬件技術水平的需求不高,自然不願意付那麼高的薪水。

如果你已經上了硬件的賊船想走技術路線,個人覺得自己選擇的路,就堅持走到底。如果你上了硬件的賊船還不想幹技術了,可以考慮轉項目經理,硬件跟供應鏈和其他部門的接觸挺多,皮扯多了專業扯皮也沒啥問題,職業前景也不錯。

衷心希望各位硬件行業的同仁們處境能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