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木耳的吃法要注意哦!

夏天来了,木耳的吃法要注意哦!拌木耳是夏天很多人喜欢的凉菜,

美味爽口,营养丰富。

然而就是这一盘常见的凉菜

却让7岁的金华女孩黑木耳过程中,

有一个致命的错误,

可能你的家人都在犯。

一盘黑木耳让一家人身陷险境

7月27日,雯雯妈妈前两天泡发的黑木耳做了一道凉拌木耳,而这盆木耳泡发后在窗台上一直搁置了两天两夜。

雯雯和妈妈吃了很多,弟弟没吃几口。第二天,三人先后出现了呕吐、腹泻等情况,弟弟情况不严重,对症治疗后好转,雯雯和妈妈则是情况急转直下。

7月31日傍晚,母女俩同时转院至杭州,雯雯住进了浙大儿院综合ICU。浙江省疾控中心对她的血液样本做了检查分析,血液呈现米酵菌酸阳性,且存在中毒的剂量效应关系!中毒的罪魁祸首确实为米酵菌酸。

入院一周多来,综合ICU已经先后为她做了4次血浆置换,相当于全身换了4次血,同时实施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及对症治疗。然而,雯雯的情况每况愈下,逐渐出现神经、肝脏、呼吸、血液、循环等多个系统和脏器衰竭。临床上,4个脏器系统出现衰竭,死亡率接近100%。

夏天来了,木耳的吃法要注意哦!

久泡的黑木耳为何危害如此大?

事实上,这些年,

黑木耳中毒的病例屡见报道。

2017年7月,福州总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里,28岁辽宁姑娘毕雪因为一碗泡了两天的黑木耳,陷入昏迷,出现肝衰竭、肾衰竭、心肌重度衰竭,全身黄疸。

2016年7月,温州董先生和毕女士夫妻俩吃了木耳炒鸡蛋中毒。董先生吃得少,症状轻,很快自行恢复。但毕女士中毒较深,先是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天后逐渐发展成肝衰竭、肾衰竭、心肌重度衰竭、全身黄疸、脓毒性休克等,被送入ICU抢救。

而这些黑木耳中毒病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黑木耳一般都泡发了2天以上。

浙江省疾控中心进行了实验得出结论:在保持良好卫生环境的情况下,黑木耳浸泡过程中很难产生毒素米酵菌酸;

患者食用的导致中毒的黑木耳,推断与其家中特定外部环境有关,比如浸泡时周边同时存在过期变质的食物,或浸泡容器未洗涤干净而残留食物残渣,而变质和残留的食物残渣会成为米酵菌酸形成的温床。

木耳在室温下经过两天两夜泡发后,椰毒假单胞菌大量繁殖,它产生的米酵菌酸毒素是死亡率最高的毒素之一,在50%以上。椰毒假单胞菌最喜欢37℃左右的气温,在26℃左右毒性最大。

米酵菌酸毒素的毒性强烈,潜伏期在2至24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继续发展实质脏器将受到损害,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症状。

目前对于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中毒并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

目前已知有三种食物极易引起产生椰毒假单胞菌并产生米酵菌酸毒素:

夏天来了,木耳的吃法要注意哦!■北方较为常见的臭米面制品,这是一种将玉米、高粱、小米等粮食以水浸泡发酵制成,用以制面条、包饺子、烙饼等食品;

■霉变后的玉米面,极易产生米酵菌酸毒素;

■经过长久泡发的木耳、银耳,以及新鲜银耳。鲜银耳中米酵菌酸的检出率远远大于干制银耳。

浙江疾病预防控制专家提醒大家:

1、建议每次只短时间浸泡当餐食用量的木耳,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

2、黑木耳浸泡后如发现有异味或手摸感觉有粘液产生,请立即丢弃不可食用。

3、保持良好的厨房卫生环境,不留剩饭剩菜,及时洗净餐具,不留食物残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