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次落榜,第四次本該是狀元,皇帝一看他名字,就給降爲探花了

明朝嘉靖年間,江蘇無錫有個名叫吳汝威的年輕人。吳汝威自幼天資聰穎,喜歡讀書,能背詩文,父母對他期望頗高,希望他日後能考功名、入仕途。吳汝威也沒辜負父母的期望,他自小發奮讀書,功課都先人一步完成。十里八鄉的人都誇他將來能當大官,吳汝威19中秀才,27中舉人,科舉之路還算順利,本來覺得入仕做官指日可待,可沒想到這之後吳汝威連續參加三次禮部考試,都不幸落榜。

他三次落榜,第四次本該是狀元,皇帝一看他名字,就給降為探花了

難道吳汝威實力不濟,這說不過去,吳汝威考秀才考舉人都是名列前茅,在這江蘇本是科舉大省,出過許多狀元,地方教育質量還是過硬的。吳汝威三次落榜只能說時運不佳,咱們是這麼分析,吳汝威也是這麼想的。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天爺不借你三分運數,你謀破腦袋都無濟於事。為了改一改自己的倒黴運數,吳汝威決定改個名字。吳汝威找人看過生辰八字,又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單取一個情字為名,吳情,希望上蒼跟自己留三分情面,保吳情科舉順利。

他三次落榜,第四次本該是狀元,皇帝一看他名字,就給降為探花了

改名之後吳情又是一番寒窗苦讀,終於在40歲那年迎來了自己的人生轉折點。嘉靖23年,吳情以殿試第一名的成績高中狀元。吳情拿到殿試第一名,也證實了三次落榜不是實力問題,而是運氣問題,吳情對自己改名的決定非常肯定,只恨不能早點改名,也不用浪費數十年的大好時光,如今40歲才入仕途,留給自己的時間可不多了。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他這個準狀元卻因為自己的名字都丟了狀元的稱號。

他三次落榜,第四次本該是狀元,皇帝一看他名字,就給降為探花了

吳情即便是殿試第一名,但想成為狀元,還得過嘉靖皇帝那一關,由於嘉靖皇帝沒見過吳情本人,只能通過文字去評判吳情,然而吳情對自己的文章是很有信心的,所以他自認為狀元是十拿九穩了。可是就在嘉靖皇帝看過文章後,雖然他也稱讚吳情的文章寫得好,可是當他看到吳情的名字時,突然眉頭一鄒,口中嘟囔了一句:“天下豈有吳(無)情狀元!”這下就壞了事了,嘉靖認為吳情的名字不好,就把吳情挪到了探花的位置。

他三次落榜,第四次本該是狀元,皇帝一看他名字,就給降為探花了

吳情因改名而轉運,也因名字而丟了狀元,真可謂成也吳情、敗也吳情。嘉靖皇帝怕被天下人調侃狀元郎的名字,吳情當官後,他的名字同樣被人調侃。嘉靖四十年,吳情和同事胡杰主持南京鄉試,這年無錫地區竟然出了13位舉人,比往年可多多了。士子們認為裡頭肯定有徇私舞弊的現象,於是傳出流言:胡杰本非傑,吳情卻有情,又有流言專門調侃吳情:說道無情也有情,江南連中十三名。後來事情查清楚了,吳情著實被冤枉了。總的來說,吳情是個好官,也是個好人,他為官一方就造福一方,退休後還把自己的田地收入捐給繳不上佃租的農民,還資助進京趕考的士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