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实力远胜于唐朝,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只因为杨广的一个缺点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国力非常雄厚,但是经历了两位帝王就匆匆的离开了历史的舞台,这个朝代就是隋朝。有人说隋朝灭亡原因源于杨广修大运河,有人说他是个昏君,也有人说是因为他三征高句丽。这些都是真正的原因吗?

隋朝实力远胜于唐朝,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只因为杨广的一个缺点

先来说修大运河,当时杨广为了开发大运河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征调了几十万的民工。然而这么大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其实在古代也有很多修建大运河的君王,他们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能贯穿南北,以便军事和民事的运输,毕竟在古代,交通工具是马,而你如果想从南方去到北方,最少需要十天半个月。虽然杨广此举激起了民怨。但并不足以成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隋朝实力远胜于唐朝,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只因为杨广的一个缺点

再说杨广是不是一个昏君的问题,俗话说,成王败寇。隋朝被唐所取代,而杨广死后的谥号炀皇帝,是唐朝给他取的。其实在隋朝的相关历史记载中,杨广应该是明帝,或者世祖。而炀是昏庸无能的意思,这里可以看出来唐朝有要抹黑他的意思,在加上前段时间出头的杨广墓,与历史上说的昏庸之君挥霍无度这些都不相符,陵墓不仅不豪华,而且里面只有他和他的妃子合葬。这与他是昏君的结论是自相矛盾的,而隋朝的史料记载,杨广去视察大运河的工程进度,在唐朝中描述的是他喜欢游山玩水,多次去扬州游玩不顾政事,而修建大运河只是为了他一己私欲想方便自己去扬州。所以说,历史都是人写的!

隋朝实力远胜于唐朝,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只因为杨广的一个缺点

如果杨广是昏君,那么他在世时又为何无人敢称帝?李渊父子,王世充,窦建德,这些都不敢。而李密当时也是有归附之意!所以这个也并不成立。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三征高句丽,首先不得不说的是,杨广之前灭陈,打突厥,征突吐谷浑,都打的可圈可点。但是打一个小小的高句丽却一直打不下来。第一次出征就动用了全国百万大军,和无数的的后勤民夫,这样的规模得需要多少粮食钱财?这一举动明显是操之过急了 。

第一次出征的时候山东地区已经有人造反了,或许可以说是小人物,杨广根本不放在心上。可是二征高句丽的时候,杨玄感造反,并且是在众多的高官重成跟随的条件下,甚至有些皇族也参加了。这意味着统治高层的动摇,全国造反的势头越演越烈,突厥也在边界屯重兵十万虎视眈眈。更想不通的是杨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坚持要第三次的远征!

隋朝实力远胜于唐朝,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只因为杨广的一个缺点

那么灭亡原因就是因为他穷兵黩武吗?我觉得这只能算诱因,其实当时的情况并不是无法挽救,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杨广失去了信心,和急于求成的心态。从修建大运河,和征讨高句丽这一华夏版图不可分割的疆域,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想建立不世功业的帝王。而一连串的状况,彻底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他当时如果不选择南渡,而是选择带领骁果卫杀个回马枪,骁果卫根本不会被宇文化及所利用,要知道骁果卫是隋朝一手培养的精锐王师,而大部分都是北方人,统帅都默认了死亡,那兵士何以用命?又怎么会不思乡心切?再加上之前杨广被毕可汗围困时,曾许诺御林军护驾成便全体加官进爵,结果倒是平安到家了,却没有兑现这一承诺,一言九鼎的皇帝当着众人的面失信,这个问题就有点大了。

隋朝实力远胜于唐朝,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只因为杨广的一个缺点

所以也间接的给江都兵变埋下了祸根,当时政权稳固尚未呈现,而到了政权岌岌可危之时就会自尝恶果了。如果不是这件事,跟了他十几年的禁军岂会轻易给人抓到软肋叛变!

兵变后的骁果卫效命宇文化及,军心涣散,命宇文化及就是一个战争草包,而骁果卫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却令人惊叹不已,瓦岗军大家都听过吧,李密率领瓦岗军几乎是拼尽血本才灭掉骁果卫这支精锐。这样战力可见一斑的精锐部队如果在杨广手里呢?

隋朝实力远胜于唐朝,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只因为杨广的一个缺点

南渡这个举动基本上就宣布已经是慢性死亡,纵观中国历史,一个国家一旦放弃北方南渡,就没有打回去过的例子。南北相隔着长江,北方如果突破长江打南方,南方就无险可守,反正北方却关隘重重,易守难攻。而冷兵器时代骑兵就相当于现在的坦克,但南方的战马并没有北方的好,所以反攻的可能性是小到可伶。当时杨广的一句“好头颅,谁来取”也表示出了他的无奈!

隋朝实力远胜于唐朝,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只因为杨广的一个缺点

综合以上所述,得出的结论是。杨广并不是昏君,个人能力也并不差,他主要是败在他的性格上,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玻璃心,有些事情太过于乐观。本来傲视天下,想做一番伟业的他,在一次一次的挫折面前迷失了方向,导致了策略性的不利,故而赞送了隋朝。这也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做事任何事情不要急躁,饭要一口一口慢慢的吃,事要一步一步慢慢的做。否则隋朝就是一个反面教材,强大如隋朝,所存的官粮到唐朝都没有吃完的隋朝,却因为一个急躁的帝王,给累趴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