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

是不是有人觉得小编很搞笑啊,谁不知道,不就是本尊抬个头嘛。你可别逗了,大家要都是真龙,那不得龙飞满天啊,还要交通工具干吗?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到底“龙抬头”是个什么说法。

春耕说

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二月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纷纷出来“活动”,人们就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星宿说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

二月二,龙抬头

星宿图

“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二月二,龙抬头

《说文解字》(汉)许慎撰 (宋)徐铉等校对 清嘉庆九年仿宋刻本(选自《汉籍数字图书馆》)

古人趣味过节

唐朝二月初二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宋代宫廷在二月初二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

二月二,龙抬头

《武林旧事》(宋)周密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选自《汉籍数字图书馆》)

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二月二,龙抬头

龙须面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

二月二,龙抬头

龙鳞饼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宛署杂民》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

明朝时,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