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前美團做的三次蠢事!自討苦吃

去年10月份,美團融資發佈會現場,王興對媒體公開表示,“美團沒有上市計劃,上市不是最好的選擇,也不重要。”大半年後,美團在香港交易所遞交了上市招股書。

這個決定很讓人意外。媒體報道稱,美團籌備上市僅僅用了兩個月時間,所有的流程都在加速推進。一級市場的錢荒,融資難度的加大,以及新業務沒有預料到的燒錢速度,或許是讓美團上市提前的原因。

看起來,上市決定很可能不是王興的本意。更麻煩的是,節奏被打亂使一些在當時看起來或許有些道理的決定,如今已經變成了徹底的傻事,比如王興先公開挑釁阿里巴巴,又強開網約車業務招惹滴滴,近期收購了“買得起養不起”的摩拜。

挑釁阿里“沒底線”

阿里曾經在美團式微之時對其進行了投資,但隨後雙方決裂,阿里出售了大部分美團的股份,並且推出了很多相關業務進行直接競爭。

王興對此頗有怨言,並且在去年6月通過媒體公開喊話,“阿里非常強,但如果他們各方面做得更有底線一點,我會更尊敬他們。”

阿里巴巴沒有在輿論上公開回應,卻用連續的實際行動給出答覆。在“底線”一文發表一個月以後,阿里操控下的餓了麼收購了百度外賣。三足鼎立的局面變成了兩強對抗。而在美團上市消息傳出來不久,阿里又宣佈95億美金全資收購了餓了麼,直接給美團的外賣業務,定了一個不高的價錢。

美團的招股書發佈不久,阿里副總裁、餓了麼CEO王磊便宣佈,餓了麼將投入數十億美元用於商家賦能、即時配送和消費者福利。用意很明顯,用補貼拖住,拖垮美團。

除此之外,飛豬的投入也在加碼,打的就是美團酒旅這個現金牛;盒馬鮮生的發力,更是卡位了美團一直想做的新零售。

真可謂是處處針對。

小米IPO之前,雷軍請了很多朋友幫忙接盤兜住市值。美團的朋友本就不多,更麻煩的是,挑釁阿里是為了名義上的不站隊,但是懟完之後的實際結果,美團無非倒逼自己倒向了騰訊,值麼?

招惹滴滴,陷入泥潭

二戰即將結束時,美國截獲了日本發送的電報,得知天皇的尊嚴是日本軍部的底線。為了讓日本更容易接受投降的決定,更快的結束戰爭。美國放棄了一直堅持的,讓天皇宣佈全面投降的要求,只需要日軍司令出面。

日軍高層對此的判斷是,美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否則,怎麼會無故降低要求?他們決定頑抗到底。結果,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枚原子彈。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形勢錯誤的判斷,會導致嚴重的嚴重的後果。對美團來說,涉足做網約車,就是這樣一次對形勢的誤判。因為王興看到了做網約車可以“吃肉”,沒看到做網約車需要“捱揍”。

IPO前美團做的三次蠢事!自討苦吃

美團確實不甘心,辛苦這麼多年,做了很多苦活兒,但估值一直上不去。外賣是美團的支柱業務,在2016年為美團貢獻了62%的營收。但在快速的擴張過程中,美團也即將觸到這一行業的天花板。

招股書中,美團提到自己已經在2500多個縣市開展了外賣業務,而全國的縣級單位,只有2800多個。存量市場已經見頂了。

涉足網約車,看起來可以包裝出來更有想象力的資本故事。很多人以為,網約車門檻不高,但真正開始涉足行業,才明白這個行業的壁壘如同冰山,水面上看起來只有一小塊,水下部分深不可測。

南京、上海開城一年半,迄今還保持著每個月燒錢5000萬美金(相當於3億多元)的投入,被滴滴、首汽、神州們養刁了的乘客們,也是無法適應美團打車的粗放管理和糟糕的體驗。近期研究報告稱,美團在上海的市場份額已經跌倒了12%,但燒錢速度卻沒有慢下來。

現實就是這麼的魔幻,踏進去之前,你以為這是天堂,踏進去之後,才發現原來是泥潭。燒錢如果換不來市場,那投資人會質疑你的成長,但如果把業務停下來,此前被瘋炒的概念,就會反成為砸掉市場想象力的榔頭。

“買得起,養不起”的摩拜

美團在今年收購了摩拜。王興豪擲27億美金,把一塊燙手山芋捧在了手心裡。不清楚美團是否在騰訊的壓力下,被迫收購摩拜,但在商業模式清晰可見的情況下,共享單車對於現金流不充沛的公司來說,確實是“買得起,養不起”的奢侈品。

摩拜此前長期虧損,不僅是因為和ofo的補貼戰,更是因為盲目擴大生產,所導致的資源過剩。而這些過剩的單車,在持續消耗著摩拜的運維費用,導致虧損的窟窿越來越大。

IPO前美團做的三次蠢事!自討苦吃

媒體報道,截至倒美團收購之時,摩拜挪用用戶押金60億元人民幣,供應商欠款約10億人民幣,債務總額合計超過10億美元。美團宣佈現金流323億元,光還摩拜的債務就需要耗費20%的現金流。

那協同效應怎麼說呢?美團的流量看起來很美,但悖論在於,美團最大的流量在美團外賣,而點外賣的人,是不需要騎單車的,網約車也同樣同樣如此。

更奇妙的是,在戰略層面上,雙方的協同也亂了節奏。收購之初,王興就宣佈摩拜將獨立運營。於是摩拜的主人翁們就在今天給新爸爸送上了一枚炸彈——他們宣佈摩拜免押金了。

在美團即將上市的當口,在群眾質疑美團虧損的當口,在美團需要大把補貼做新業務的當口,你們真的不怕產生擠兌嗎?

在IPO之際連續做出這些啥事,並且以為可以“增持”上市效應,真的是過於樂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