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3讲 认识议论文

第3讲

认识议论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3讲 认识议论文

问题导入法:《鱼我所欲也》中"鱼"、"熊掌"在文章中的作用?

由这一问题讲到"鱼"、"熊掌"在文章中起到了比喻论证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议论文的悠久历史,也能够帮助学生打破文本之间的链接,从而导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二、知识讲解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而言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考点1 论点

1.论点:论点是作者关于某一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特征:(1)论点应为陈述语句,表达明确的观点。

(2)论点中应无过多的文言语句和含有比喻义、象征义的词语。

注意: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2.区分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中心论点即为全文的论点,是文章论述的中心。分论点是由分论点引发出来的。一篇文章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而可以有多个分论点。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3讲 认识议论文

2.找寻论点

(1)标题:标题有时可以充当论点,有时不可。但不管标题是不是论点,都能够给我们找论点而指出方向(有时标题是论题,我们可以结合论题和文章内容得出论点)。

如:《厚道》一文,标题即为词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论题。我们再结合文章内容就可得出"我们做人做事要厚道"的论点。

(2)文章首句:文章首句即交代论点

(3)开头(1-3段):通常格式为文章开头先讲述事例或引用名言,然后再以总结性词语(因此、所以、由此可见、可见、总而言之、事实上、换句话说等)引出文章论点。

(4)文章中间:有时论点也出现在文章的中间位置。

(5)结尾:有时,论点也常出现在结尾的位置。

较多情况下,论点是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4.概括论点

在题干明确要求"概括论点"的时候,一定不要使用文章原话。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格式:

论点:我们做人/做事/文章特定范畴+要/不要+论题

5.标题/开头/结尾作用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3讲 认识议论文

考点2 论据

1.类型: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等内容。

(2)道理论据:指为了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而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进行证明的材料。

2.作用【分析论据作用时,要看所分析的论据是从属于哪一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还是从属于分论点】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3讲 认识议论文

3.论据顺序能否调换?

(1)设问形式:文章第几段与第几段顺序能否调换?

这类题型是对论据顺序能否调换的综合考查,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性理解,对文本论述的形式及内容的综合把握。答题格式如下: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3讲 认识议论文

4.文章某一论据能否删去?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3讲 认识议论文

考点3 论证

1.议论的方式:

议论分两大类,即"立论"和"驳论"。立论称"证明"式文章,驳论称"反驳"式文章。

(1)立论:指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它是正确的,从而把论点建立起来。

(2)驳论:作者通过议论,设法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从而驳倒对方,树立起自己 的正确论点。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3讲 认识议论文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注意论证方法与论据类型的概念区分】

3.论证结构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3讲 认识议论文

4.议论文语言特点

(1)生动性【结合手法分析作答即可】

(2)严密性【以某个词语能否删去为例】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3讲 认识议论文

5.论证思路(三步法)

(1) 首先(提出问题),突出论点的提出方式,

如引用小孩帮助木匠找到手表的故事提出中心论点——换个角度看问题。

(2)然后,(分析问题),突出使用的论据及其作用,

如(正面论证部分)先引用……的事例,充当事实论据,运用举例论证,之后又针对这几个事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进一步证明论点;(反面论证部分)先引用……的名言(名言以外用集合名称谚语、俗语等代替),充当道理论据,运用道理论证,之后再针对几个名言(谚语、俗语、警句等)进行深入剖析,强调……;进一步证明论点。(★基本格式为引用……的事例或名言,充当……论据,运用……论证方法,针对……进行剖析,强调……。上例为对比论证的答题方法。)

(3)最后,(解决问题或得出结论),突出结尾的作用或结论。

如得出…… 结论 (发出……号召;发出……警示)。

三 、例题精析

例题1

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记叙"和"议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所以议论文中不允许有记叙的成份。

B.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结论。

C.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据此,可将议论文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我们学过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驳论文。

D.论证方法共有四种,包括: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参考答案】 C

【解析】A项中,议论文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但并不是说不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B项,议论文是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D项中论证方法包括: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例题2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个口袋都翻遍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就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使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转身,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还会获得哪些意想不到的成果呢?

③【甲】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手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可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的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往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乙】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邮费每磅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

⑤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1)文章开头列举木匠找表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根据文意,从下面三个语句中选择两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

①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使无解问题容易化。

②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使疑难问题简单化。

③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甲】处应填: ; 【乙】处应填:

(4)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什么: 。

【参考答案】

(1) 以事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同时又充当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2) 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就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

(3) 【甲】处应填:② ; 【乙】处应填:①

(4)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本文的中心论点,并发出呼吁,希望大家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

【解析】

(1) 本题是对开头作用题型的考察,注意从"兴趣"和"引出"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 本题是考察如何找论点,回想所学知识点,结合文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事例充当开头,然后在第二段开头找到总结性词语"事实上",从而找出论点。

(3) 本题是对文本分析能力的考查,结合文本认真分析即可。

(4) 本题是对结尾作用的考查,结合知识点,从"总结全文"、"强调/深化"、"号召"三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例题3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耿银平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惠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怦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适、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葬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普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闭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富,"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怏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毫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呜?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1)"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2)第②自然段从读书的目的方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慢阅读",请你分条加以概括。(4分)

(3)文中④到⑥自然段从哪两个反面对电子阅读进行了分析?论述的角度与前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读书,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2)①"慢"阅读能够达成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和书香琴韵的自然衔接,从容不迫、饱满自在地完成"体验""思考""质疑""沉淀"等精神活动。②让兼收并蓄得到充分实现,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

(3)从电子阅读的误区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作者从反面展开论证,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了"慢阅读"的好处,论证了中心论点。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仔细阅读,注意把握关键词语,所谓"慢阅读"即是提示语,联系下文即可。

(2)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中的信息,根据提示:第②自然段从读书的目的方面,仔细阅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不要照抄原文,语言要简练。

(3)本题考查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认真阅读④到⑥自然段,第④段写的是电子阅读的误区,第⑥段写的是电子阅读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这种论证方法称之为"反证法",从反面论证"慢阅读"的好处。

例题4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让人,乃众妙之门。 B.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C.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D.让人,并不是懦弱。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13分)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6)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3分)

①是可忍,孰不可忍?

②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③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参考答案】

(1)C

(2)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突出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4)不能,第④段讲的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第⑤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这两段的内容是逻辑顺序,所以x两段内容不能调换。

(5)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论点,号召人们要拥有让人的美德。

(6)第一个论据不行,因为第一个的内容是告诉我们要"不让",本文第②段讲的是让人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这句话不能证明此观点,所以不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的把握能力,难度不大,可能会有学生选A项,此项带有比喻义,表达较含蓄,而C选项最能清楚完整准确的概括本议论文的主要内容。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本文中"这种美德"中"这种"是指代性词语,是对"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的指代。

(3)回答此题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准确判断论证方法的类型,这里前后两句从"不让"和"让人"两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后一句又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分析作用时,先回答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一般作用即"形象、突出",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即"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4)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白4、5段论证的主要内容分别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和"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这两段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5)此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4)结合知识点,从"总结全文"、"强调/深化"、"号召"三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6)回答此题首先确定第一个论据不行,然后再分析原因,因为第二段的论点是"让人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而第一个论据表述的观点是"不让",二者正好相反,所以此论据不行。

四 、课堂运用

基础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

【参考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解析】本题是对论点和文言文文章的综合考查,即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由考查学生对论点概念的理解。

2.从下面一则材料中归纳概括出2条论点。

音乐大师贝多芬32岁时耳突然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绝望至极,甚至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还写过遗书。但他并没有自杀,反而以更大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完成了《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伟大创作。他的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以后完成的。

【参考答案】逆境能使人发奋图强; 战胜自己,就是强者; 人要经得起困难的考验(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论点的能力,结合文段的内容来概括即可。

3.下列四个句子中,不能证明"要勤奋"的论据是( )

A.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D.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选择论据的能力。根据对各个选项的分析"C"不能证明"要勤奋"的论据。

拔高

4.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中敌论点是什么?敌论据是什么?

敌论点:

敌论据:

【参考答案】

(1)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据:①总自夸地大物博。 ②只希望着国联。③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解析】文章第1、2段作者通过列举一些事实论断,最后得出敌论点,"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自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剥夺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1)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与第②段钱学森和第③段陈寅恪的事例颠倒顺序?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不能调换,②段中讲了钱学森穿戴整齐下楼吃饭,③段讲了陈寅恪在患有眼疾、腿脚不便的情况下仍然穿戴整齐给学生上课,⑤段中傅雷在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仍然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三者之间是逻辑顺序。所以不能调换。

【解析】此题是对论据顺序能否调换一类题目的考查,难度稍大。同学们在做题时,要立足于认真分析文本,找出论据间的内在联系,再从"表态"、"概括"、"分析"、"总结"四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五 、课堂小结

1.注意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于某一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论据是用来支撑论点的依据。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主要题型都是从这三方面设置的,要理解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文本认真分析。

2.对于论据作用的题型,要注意区分论据所证明的论点是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如果是中心论点,直接写证明了中心论点即可;如果是分论点,一定要写明论据证明了分论点,然后再写间接论证了中心论点。

3.论证方法的判别要基于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四种论证方法要牢牢记住,不能漏记或记错,更不能把概念混淆。

4.注意区分论据类型与论证方法:

(1)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2)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5.分析"论据顺序能否调换"题目时,要先理清答题思路,再结合答题格式进行分条作答,注意"概括"这一点是重点,同时也要注意分值,要有分值意识。

6.论证思路类题型,是对学生综合分析文本能力的考查,要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分三步走,划分文章层次,再结合格式作答。

六 、课后作业

基础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跌倒了也要笑

①日本著名哲学家中江兆民,早年留学法国,学养厚重,著述译著多部,人称"东方卢梭"。1901年,他54岁时被检出患了咽头癌,医生判断最多只能活"一年半"。他在"只要有一口气,就一定有事可做,也可过得愉快"的信念支持下,开始最后两部著作的写作。他最终没有活过"一年半",但气管被割开,"枯瘦得像仙鹤一样"的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完成了日本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一年有半》《读一年有半》。他在重病期间写的名诗《跌倒时也要笑》,也在日本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②跌倒也要笑,是苦中作乐的顽强精神,是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具有这样的可贵品质,早晚会走出低谷,再创辉煌,即便壮志未酬,也会虽败犹荣,虽死犹生。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③当年,曹操兵败赤壁,80万大军被扫荡一空,身边只有数骑。逃亡路上,将士都心情沮丧,无精打采。曹操却谈笑风生,似乎是在凯旋。他的乐观情绪感染了周围的人,行进速度明显加快,不久便脱离险境,回到魏地。后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也没要太长时间。

④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这一跤让他跌得鼻青脸肿,惨不忍睹,先贬黄州,又贬颖州、惠阳,最远贬到海南儋州,这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面对人生低谷,超强的乐观精神救了他,东坡放言:"百年须笑三万六千场,一日一笑,此生快哉!"于是,黄州城外赤壁山前开怀一笑,《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便横空出世,奠定了他文化伟人的历史地位。

⑤曾有人说,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一个苹果砸中了牛顿,还有一个苹果在乔布斯手中,这个苹果被咬去一口,是他多年遭受苦难的隐喻。创业、跌倒、再创业、再跌倒,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司和产品。可是,他的手下居然发动"政变",把他从自己的公司扫地出门。跌了这样的大跟头,他不过淡然一笑,又开始重新 创业。不久,机会来了,他原来的公司终于看到了他的价值,又请他回去主持大局。从此,他便如鱼得水,大显身手,事业一路高歌,奇迹接连出现,他的产品影响了整个世界。

⑥《菜根谭》说得好:"得意时论地谈天,俱是水底捞月;拂意时,吞冰啮雪,才为火内栽莲。"就是说,作为一个修行人,处处顺境,就得不到真实修行;必须要在逆境中,才能够有所成就。作为一个创业人,不经失败,不跌跟头,没有"跌倒也要笑"的精神,也不会真正成熟。只有在跌倒的时候仍然能够直面南天,能够仰天长笑,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才能成为一个成功者。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一自然段得作用是什么?

(3)选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跌倒了也要笑。

(2)引出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充当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举例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证了"跌倒了也要笑"的中心论点。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慈悲的力量

车耳

⑴ 慈悲这个词应该出自宗教语言,慈指的是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指的是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所谓"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进一步讲,慈悲心是形容人心肠善良态度慈和之意,俗话讲就是心肠好。慈悲的近义词有和善、慈爱、体恤和宽容,它的反义词则是冷酷和残忍。

⑵ 慈悲不完全和同情划等号,慈悲与同情最大的区别可能是:因为恐惧而怜悯是同情,因为爱而怜悯是慈悲。

⑶ 古今中外,无论是谦谦君子还是江湖义气,无论是绅士风度还是骑士精神都是讲慈悲的。

⑷ 《三国演义》中,关羽率领精兵在狭窄的华容道截住了溃败的曹操,看到对手狼狈的样子,他想起自己落魄时被曹操收留在大营、奉为上宾以礼相待的往事,慈悲之心战胜了责任感,念旧的他就让出通道放走了曹操。事后,他敢作敢当回营负荆请罪。结果,宽厚的诸葛亮也以仁慈之心原谅他的过错。

⑸ 《九三年》中,雨果笔下那个百战百胜、身为富有领主的后代拥有爵位却效力于巴黎公社的革命者郭文,率兵前往西部省份旺岱向旧势力、自己的亲叔爷宣战。大获全胜的郭文在捕获叔爷后又将其放走了,自己为此上了断头台,以生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法国式"捉放曹"的原因是这位曾经残忍的叔爷甘愿冒着被俘的风险在熊熊大火中舍命救出了几个幼童。

⑹ 用雨果的话说就是:"在一个绝对正义的革命主义之上,有一个绝对正义的人道主义。"或许受到雨果大力渲染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感染,几十年后在日内瓦,人类第一次以国际公约形式规定了交战双方不杀降,不虐俘,于是人类的慈悲和怜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相互敌对国家的集体首肯。

⑺ 所以,慈悲是最重要的绅士风度,慈悲是最重要的骑士精神。

⑻ 如果人人都讲慈悲,都有怜悯之心,社会就会安定,维稳就无需多少公共开支。如果人人不讲慈悲,社会就不能安定,无论花费多少公共开支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⑼ 在厦门快速公交车上发生了一起自杀式纵火案,导致40多人丧生,加上伤者超过80多人,年近花甲的犯罪嫌疑人陈某也被当场烧死。在事后查获的遗书中,证实陈某因自感生活不如意,几十次向地方政府部门交涉社保问题无果,悲观厌世,进而泄愤纵火。

⑽ 事件发生两天后,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论:"从某种意义上说,那辆被炸毁的公交车,很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大家都在同一辆车里,如果一个人绝望,那么所有的人都不安全。为此,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我。"

⑾ 在这个吸引人的评论之后,网上没有太多对犯罪者的谩骂和教条式的说教,理性看待这个问题的评论占据了更多的版面,毕竟肇事者自己以生命相抵。我感受到了国人对这件事的思考。那就是不要漠视周围人的苦难,因为这是个在既无恐怖主义背景、生活环境又无恐怖主义的土壤下,一个失去希望的小人物绝命抗争的极端行为。我们如果将这个强大而繁荣世界的一部分、那怕仅仅是一点点分给他,也就不会将其逼到绝路。

⑿ 在"9·11"恐怖袭击那天,我在几百米外看着世贸大厦这座象征强大美国的大楼在滚滚浓烟中像积木般轰然倒地,深深感到意志坚定的绝望者能造成多大的破坏。之后,我多次来回进出这个国家,又亲身经历过美国国土安全部以反恐名义对边境检查的严格程度,但是其境内的恐怖袭击仍然频频发生。

⒀ 一个慈悲的社会能让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有鞋穿,这样一来就没有光脚的,没有一无所有的人。按现在的语言说就是使改革开放的成果让社会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按照木桶原理来看,现在中国社会最大的短板就是贫富不均,我们一次分配造成的贫富差距,不能在二次分配时再扩大,只能将其缩小。共同富裕也是这个意思。

⒁ 公平和正义的缺失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短板。要让这块短板加长,领导人要亲力亲为,行政机构要秉公执法、不能不作为,财富要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整个社会都要学会变得慈悲,变得怜悯,变得有助人为乐的意愿。

⒂ 别让短板葬送我们自己,别让短板葬送这个原本美好的社会。

(1)下列的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绅士风度和骑士精神都是慈悲最重要的表现。

B.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折射出美国社会缺乏足够的慈悲。

C.几十年后在日内瓦,人类多次以国际公约形式规定了交战双方不杀降,不虐俘。

D."慈悲的力量"的含义是:只要人人都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由此就会产生正能量,社会就会安定、和谐。

(2)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一个社会,只要花费巨大的公共开支,社会就能够维持稳定。

B.作者支持厦门的陈某在失去希望的情况下采取绝命抗争的极端行为。

C.慈悲与同情最大的区别可能是:因为恐惧而怜悯是慈悲,因为爱而怜悯是同情。

D.作者列举雨果作品《九三年》中的法国式"捉放曹"事件,目的在于阐述"绝对正义的人道主义在绝对正义的革命主义之上"的观点。

(3)请解释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一个慈悲的社会能让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有鞋穿,这样一来就没有光脚的,没有一无所有的人。

②别让短板葬送我们自己,别让短板葬送这个原本美好的社会。

(4)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参考答案】

(1)C

(2)D

(3)① 有鞋穿:使改革开放的成果让社会所有人都能享受到② 短板:公平和正义的缺失。

(4)不能。因为第⑷段列举中国古代关羽"捉放曹"的例子,第⑸段列举法国作家雨果《九三年》中的革命者郭文捕获叔爷后又将其放走的例子,和第(3)段的"古今中外"相照应。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难得淡定

(1)苏轼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定。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种情怀和境界,却是古已有之。

(2)东坡对自己的淡定是很有自信的,一生坎坷,几经浮沉,就是靠淡定情怀才没有被打垮,而且活得很潇洒。不过,还有比他更淡定的。一天,东坡坐禅,茅塞顿开,悟出"八风吹不动"一语,非常满意。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老和尚佛印那里指正。佛印看后,在下面写了一个"屁"字。苏轼不由恼火,过江来评理。佛印一笑,又添几字,成了"一屁过江来"。看来,苏轼在淡定上比佛印还差了一大截。

(3)淡定,是指面对危险和被动局面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态度。昔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别出心裁地唱了一出"空城计",化险为夷,留下千古美谈。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骚动,那是相当的尴尬。可克里希纳却镇定自若,微微一笑,颇有大将风度地说:"啊,文件太多了,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人哪?"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4)淡定,也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问和珅:"运河上千帆竞发,船来船往,都运的是什么?"和珅答曰:"一为名,一为利。"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这是在名前的淡定。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执,甄宇就主动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5)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东晋时,淝水之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前方战事如何?"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依旧从容安详。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6)淡定,还有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为难能可贵。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泰然自若,临刑不惧,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嵇康遭人陷害,临行前,神色不变,如同平常,还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

(7)时下,戾气太重,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有了淡定情怀,大家才能心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1)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中开头引用苏轼的词作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4)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

(1)人生要有淡定的情怀。

(2)①引出论点 ②为论点作道理论据 ③增添文学趣味

(3)论述了淡定是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 举例论证。

(4)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接着举了谢安在胜利面前的从容淡定来证明论点;最后用范仲淹的名言再次强调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拔高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中"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地劝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引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扩",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参考答案】

(1)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2)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

(3)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精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4)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 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另一种珍爱

乔 叶

①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②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③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④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⑤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⑥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⑦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⑧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⑨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有人认为第③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以一位老音乐家的轶事点题,进而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要学会爱自己。

B.证明观点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可感。

C."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是指当自己身处无边苦海时要给自己留好退路。

D.本文观点严肃语言亲切,思想深刻议论形象,让我们加深了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珍爱自己(学会爱自己)。

(2)不多余。这里写女音乐家毁灭自己的事情,是从反面论证"人应该学会爱自己",与第二段中老音乐家的正面论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观点。

(3)C

七 、教学反思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3讲 认识议论文

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