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董卓沒幹這四件蠢事的話,東漢王朝中興有望

東漢末年,朝堂上有宦官專權、黨錮之禍,民間有黃巾之亂席捲全國,再加上皇帝年幼,無力掌控大局。由此,東漢王朝就漸漸變的不可收拾,最終落得個分崩離析,天下三分的結局。

如果董卓沒幹這四件蠢事的話,東漢王朝中興有望

有人說東漢的滅亡,董卓要承擔主要責任,但是又有誰知,董卓初進京城時,也未嘗不想做好事,成為匡扶社稷的大功臣。只是他實在是不懂政事,控制洛陽後幹了好幾件蠢事,結果好事變成壞事,自己也落了個大奸臣的千古罵名。

董卓進京城後,把專權的宦官一盡數誅殺,為有蒙冤之人一一昭雪,又引用了一班名士來管理朝政。如果董卓沒有幹這四件蠢事的話,東漢王朝未始不可再次中興,董卓也能以匡扶社稷之功臣的形象青史留名。

如果董卓沒幹這四件蠢事的話,東漢王朝中興有望

董卓乾的第一件蠢事就是廢少帝而立獻帝。在君主專制的年代裡,無故廢立帝王,是最容易遭受他人攻擊事。皇帝再不好,那也是君上,臣子可以勸諫,卻萬萬不可另立新君。董卓的無端廢立,嚴重違背法理,喪失了大義名分,也給了關東諸侯群起而攻之的藉口。

董卓乾的第二件蠢事就不能約束軍士。洛陽是東漢的京城,富貴之家甚多。董卓進京後不但不維持秩序,還有意放縱軍士去搶劫。有次洛陽郊區一處社廟(土地神祇居住的地方)正在進行祭祀,董卓的西涼軍士就把男人都殺掉,再搶了他們的車,載其婦女而還。這件事《三國演義》、《後漢書》上都有提及。

董卓的西涼軍的確相當的強,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寒了天下人的心,將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董卓乾的第三件蠢事就是暴力遷都。關東諸侯聯名討伐董卓,其聲勢浩大,不可力敵。於是董卓就想到了遷都,將京城從洛陽遷往長安。遷都的理由有二:一是洛陽前往長安的路途上有天險函谷關,可以距險而守;二是長安距離董卓的大本營西涼的距離較近。遷都的理由很充分,但是遷都的方式卻很簡單粗暴。

如果董卓沒幹這四件蠢事的話,東漢王朝中興有望

當時的洛陽有數百萬人,董卓就令手下軍士逼迫所有洛陽人遷徙。數百萬人的長距離遷徙,在現代都必須提前數月,進行嚴格的統籌與計劃。結果董卓腦子一拍就立即行動,路上互相踐踏,餓死,遭遇搶劫什麼的死傷無數。

洛陽成空城後,董卓又放了一把大火,把整個洛陽燒成了白地,數百里無人煙。然後又令呂布掘了漢朝皇帝和官員的墳,取走裡面的奇珍異寶。所以,遷都之後,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視董卓為仇寇。

此時董卓雖然仇家滿天下,但是他西涼軍的根基仍在,而且關東諸侯聯軍也各有心思。此時董卓如果能幡然醒悟,未嘗不能據守關內,與曹操一樣,挾天子而令諸侯。可是他又幹了第四件蠢事,修建郿塢。

如果董卓沒幹這四件蠢事的話,東漢王朝中興有望

《後漢書》形容郿塢:“高厚各七丈。”董卓還在郿塢中堆積了可以食用三十年的糧食,想著:“事成雄據天下,事不成,守此也足以終身了。 ”

天下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郿塢的修建讓董卓的雄心漸漸消退,整日沉迷享樂,昏招跌出,結果被呂布誅殺。董卓死後不僅無人收斂,還被人當成燈油,點了天燈。

如果董卓沒幹這四件蠢事的話,東漢王朝中興有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