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客棧十年精選集:《歷史不是鏡子》,這才叫有品位的歷史

我們在看歷史故事的時候,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這個故事在唐朝不是已經發生過了嗎?怎麼在明朝又出現了?難道真的有穿越?

當然,穿越是不存在的,同樣的故事之所以能重複發生,只是因為人性是不變的。人性不變,歷史就不變。

歷史客棧十年精選集:《歷史不是鏡子》,這才叫有品位的歷史

這也涉及到李世民那句著名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是如此的有名,一千多年來,把歷史當成鏡子就成了所有人的共識,沒有人再想去重新定義它。

其實,“歷史”這個詞並沒有特殊的意義,昨天的事到了今天成了歷史,今天的事到了明天也成了歷史,誰也沒有規定昨天的故事就不能發生在今天,也不能發生在明天。

比如歷史客棧曾寫過一篇《來來來,給你講個故事》,就介紹了兩個幾乎一模一樣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春秋,一個發生在戰國,如果按照“以史為鏡”的觀點,這樣的故事發生一次就夠了,沒必要到了戰國再發生一次。

之所以同樣的故事一再發生,說到底還是一個人性的問題,只要人性還在,故事不管多麼荒誕,都有它發生的必要。每個人都在自己所處的時代做該做的事,所以,“借古諷今”這個詞我一直不明白它到底是個什麼意思。“今”如果真想改變,實在沒必要拿“古”來說事兒。

筆者做編輯多年,可能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喜歡把幾件相似的或相反的事放到一起來觀察。如果我們只看一件事,也許不會有太多的感觸,但當把一件跟它相似或相反的事放在一起,一下子就能看出它們更有意義的東西了。

比如《賈島的兩次撞車》,關於賈島的撞車事件,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不管是被撞的賈島,還是撞的韓愈,都表現得非常溫馨,非常正能量,因此也被人們千古流傳。但實際上,真實的版本並沒有這麼正能量,而是讓人很心酸,賈島不但沒有得到韓愈的點撥,反而被抓進了大牢。

歷史客棧十年精選集:《歷史不是鏡子》,這才叫有品位的歷史

但是,真實的版本為什麼沒有得到流傳?這就牽涉到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了:我們的歷史是由誰創造出來的?

你可以說是帝王將相,也可以說是勞動大眾,但有一個事實你不能忽略,那就是:所有的歷史都是由文人記錄下來的,所有的文學作品、市井話本、民間故事,也都是由文人有選擇地加工過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幾乎所有的文字資料,都不可避免地站在了文人的立場上。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歷史其實是由文人創造出來的。

回到賈島的這個故事,人們之所以選擇第一個版本而忽略第二個,其實正是表達了文人的願望。類似的典型例子還有三顧茅廬,雖然知道它是假的,但我們仍然願意去相信它,流傳它,因為它表達的是文人被尊重、被重視、被重用的願望。

所以,賈島的第一個故事版本能一直流傳下來也就不難理解了,不光是文人在推崇,老百姓們也都很認可,因為它讓人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溫暖。至於故事的真和假,倒沒那麼重要了。

還比如《第三條路》,張巡的“吃人”事件一千多年來爭議不斷,無數人都在討論張巡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挺張派強調他的無奈與悲壯,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只能棄卒保帥,這也是我們從小就接受的主流教育;而倒張派則以孟子的“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為也”為理論綱領,突出他的無道與殘忍。

歷史客棧十年精選集:《歷史不是鏡子》,這才叫有品位的歷史

倒張派從人性的角度來批判這種吃人的行為,自然很能引起眾多老百姓的共鳴,但是他們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他們只是站在人性的角度發出感慨,卻無法回答在那種情況下張巡到底“應該”怎麼做。

不能不說,這是中國人的一個思維盲點。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而且是在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情況下,我們該怎麼辦?投降?歷史上很多人都這樣做過,後果是成為世人唾棄的漢奸;堅持?歷史上也有不少人這樣做過,後果是遭受世人的非議。

這時候,用中國人的例子來對比就沒意義了,我們可以看一個美國人的類似的例子,兩個故事一比較,這個中國人的思維盲點就豁然解開了。

現在有個網絡節目非常火,叫《奇葩說》,我每期都看了不止一遍,這個節目之所以火,就是因為它提供了更多元的思維方式,而不是讓你在一個別人設定好的思維模式裡轉來轉去也轉不出來。

說了這麼多,其實下面才是重點——

歷史客棧十年精選集:《歷史不是鏡子》,這才叫有品位的歷史

上面提到的這些文章和觀點,都出自歷史客棧剛出版的一本新書:《歷史不是鏡子》,《歷史不是鏡子》,《歷史不是鏡子》(重要的知識點說三遍),這也是歷史客棧十年來創作的精選集,有興趣的可以買本看看,馬雲爸爸的淘 寶就能搜到。

當然,不喜歡看的咱也不強求,能看完這篇文章就很感謝了。

也可以直接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進入淘 寶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