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後村民給古鎮披上了時代的盛裝,面貌煥然一新!

夏代為向地,西周時期分封為“向國”,是當時一方的經濟文化中心。“春秋時為向城後因山洪暴發,將城衝割分開,發展成三個自然村,因在向邑之西境,取名西向城沿用中簡化為西向…”(《沁陽地名志》)。爾後,村民觀太行山九風坡有九股泉水急流至城西匯成巨流,認定此乃九鳳朝陽之地,使得這個千年古鎮變得更加深奧神奇奇西向鎮的先人們,曾於634年唐朝修建七真庵。890年,修建文廟,金朝修建湯帝廟清朝陸續修建文昌閣、關帝廟、安樂宮等十多座各具特色的建築,把西向這個千年古鎮點綴的斑彩絢麗,加重了西向鎮的文化底蘊。

九十年代後村民給古鎮披上了時代的盛裝,面貌煥然一新!

1938年5月,日本侵略軍侵犯西向,燒殺掠搶,無惡不作,古鎮在戰火中被破壞滿目瘡痍1945年解放前,西向村東西長1.1公里,南北長0.6公里,總面積0.66平方公里。

九十年代後村民給古鎮披上了時代的盛裝,面貌煥然一新!

全村共有8條街:一街為后街,二街有東街、北街,三街為南街,四街為西街,五街有前網,後例,南北商貿大街稱集市街。房屋為土木結構,土坯砌牆,磚瓦封頂般為兩層,木板鋪樓,高不足5米。街道彎曲狹窄,寬不足4米,路面為土路,坎坷不平,排水不暢。

九十年代後村民給古鎮披上了時代的盛裝,面貌煥然一新!

1952年鎮政府對古鎮進行了初步整治,拆除了17個拱圈寨門,疏通了道路。20世紀70年代初,西向村開始村鎮改造,整修大街,拆除街道兩旁圪梁,加寬路面,街道一般達到刂五六米。1971年,一街、四街、五街率先在汽路北(現玻璃鋼大道)統一規劃,新建居民區。一街第一批規劃共18家,四街20家,五街32家。

九十年代後村民給古鎮披上了時代的盛裝,面貌煥然一新!

1977年5月,全村大街經過拓寬、平整、墊基後,第一次鋪成柏油路面,並在路兩旁修建了排水溝,改變了排水不暢的狀況。千百年來古鎮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徹底改變其面貌的是從1981年開始,正式步入了她舊貌換新顏的歷程1981年,五大隊率先開始新農村規劃建設,大隊自籌資金,自己組織建築隊,修建排子房,依圖施工,統一樣式。歷時3年,共建成756棟新式兩層鋼筋水泥結構居民樓,從此拉開了西向新農村建設的序幕。

九十年代後村民給古鎮披上了時代的盛裝,面貌煥然一新!

1984年,一、二、三、四,四個街開始村鎮規劃。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遷,拆除舊日房,拓寬街道,全村拆除舊房300多座,新規劃宅基地400多戶,面貌有了較大改觀,初步具有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面貌。

九十年代後村民給古鎮披上了時代的盛裝,面貌煥然一新!

1991年,二街開始修建新型居民小區,由村委統一圖紙,具有別墅風格,結構獨特,式樣別緻,共建42棟。古鎮具有了社會主義新時代氣象。1999年,五街在向城大街路北始建新型居民小區,統一圖紙,歐式門窗,均為三層鋼筋水泥結構,修建了43棟別具一格的住宅和37間車庫。給古鎮披上了時代的盛裝,具有了現代化的氣息和規模。至2014年,全村共修建新型居民住宅4820套,新居齊整,道路寬敞,水泥硬化,路燈明亮,交通便利,古鎮已成為六縱六橫街道的社會主義新村莊。

九十年代後村民給古鎮披上了時代的盛裝,面貌煥然一新!

六縱:1、鳳凰大道:位於西向義莊交界處。北起焦克路鋁電轉盤,南至向城大街,路寬15米,長1500米。

2、太行路:位於向城大街西段。北起焦克路,南至鎮南街,路寬8米,長2500米。

3、文化路:位於一街五街交界處。北起焦克路,南至五街文化廣場,路寬8米,長1500米。

4、人民路:位於村正中,為貫穿南北的主要幹道。北起焦克路,南至鎮南街,寬10米,全長2500米。

5、建設路:位於向城大街東段。北起玻璃鋼大道,南至向城大街(臨時汽車站)寬10米,長1000米。

6、濱河路:位於村東石河西堤。北起玻璃鋼大道橫道石河橋,南接沁西路,路寬7米,長2000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