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不應該爲了去美國留學而和願意資助我的人發生性關係?

前幾天在有位同學諮詢了我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以是她自己的描述:

我是中國華東某985高校金融專業大二女生。

大學畢業以後想去美國讀一個金融碩士,然後回國就業。 但是家庭經濟條件不夠支持我留學。 現在有一位強力商業人士說只要我能每週陪他兩個晚上,他就每個晚上給我3000元錢,如果我表現好他還願意給我更多,為了讓我安心他可以在第一個晚上先給我20萬元算半年的錢這樣。這樣兩年半以後去美國的學費生活費機票應該都有了,同時他還願意安排我在國際知名金融機構實習三個月在申請以前幫我的申請增光。

我現在很矛盾,因為金融碩士不可能有獎學金,換句話說沒有錢就不可能留學。而根據我的調查學長學姐們有美國名校留學經歷的無論是開始的公司還是起薪,職位都要勝過沒有美國名校留學經歷的一截子。

我該怎麼辦?

看完特別感慨,我覺得能問出這樣的問題,在此背後存在非常多的誤區,而如果能消除這些誤區,我相信她會發現眼前的一片海闊天空。

這邊我講一下兩大誤區:

誤區一:覺得因為手裡沒錢,就是沒有出國留學的預算,所以才會糾結要不要出賣色相

應不應該為了去美國留學而和願意資助我的人發生性關係?

沒錯,很多人的概念滿滿的都是定式思維,即,我手裡有多少錢,就代表我支付得起這個預算,是這樣嗎?

我指導過很多學生,在規劃階段就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不小比例的學生其實是明確他們的目標後通過槓桿(比如舉債借款),抵押了家裡的房子,質押了保單和存單,向親戚朋友(甚至我也把錢借給過幾個真的很優秀的學生)借錢留學的,留學花了差不多近百萬,2年後回國第一年起薪近200萬人民幣。

所以要明白,對於出國留學預算這個事兒,指的是:在對其價值的認可度高低的基礎上,你願意為之付出的財務成本,如果你覺得它有價值,那麼有很多種方法可以供你實現這個預算,槓桿有很多種,上面我提的貸款的是一種,題主說的獎學金是一種,貸款又分很多種,可以找家人,可以找金融機構,甚至也可以找我(過去幾年裡我資助(投資)過為數不多的幾位年輕人,至今這些孩子都沒有讓我失望,很欣慰)。

雖然有很多種槓桿方式,但有些是良性的,有些確實惡性的,凡事都有兩面,不要選錯了面。

延伸誤區: 很多學生還對“性價比”存在誤區,性價比其實指的就是在你明確可選項有哪些的時候,選出這些裡面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性價比。然而,你們想過嗎,性價比高代表最適合嗎?當然不一定,這跟咱們的目標是高度掛鉤的: 比如你的目標是3年後儘可能地獲得高收入,那麼你現在花100萬留學有機會叄年後獲得年薪100萬的水準,和你現在花30萬有機會叄年後獲得40萬的年收入水準,是不是“性/價”比例上,投資回報率是後者更高?但根據你的目標,其實應該是前者更匹配呢? 所以,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誤區二:覺得留學後自己就能有更好的職業發展

不好意思,大部分學生不會有這樣的“理想”結果。

現在出國的學生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對留學的回報開始產生質疑,而我認為這樣的質疑是合理的,因為根據我的研究,即便你去了哈佛,一樣有80%的人畢業後沒法獲得那麼高的投資回報率,至於原因,二八法則是表面,深層次的問題涉及的點太多。

而我在近年來做的職業規劃方面、“自由學”方面的研究,未來展開。眼前我開發了這個課程嘗試提高留學生的出國留學回報率,供參考。

應不應該為了去美國留學而和願意資助我的人發生性關係?

應不應該為了去美國留學而和願意資助我的人發生性關係?

更多留學與職業規劃諮詢,歡迎私信陳老師!

應不應該為了去美國留學而和願意資助我的人發生性關係?

應不應該為了去美國留學而和願意資助我的人發生性關係?

l 世為教育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l 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民進上海高教聯合委員會會員

l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商學院傑出校友,經濟學學士、金融學碩士

l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校外導師,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客座教授

l 暢銷書《方向的力量:商科職業規劃》作者

l 前國內高端留學機構華東區&華南區總監

l 曾全職供職於迪拜主權財富基金-迪拜世界資本(PE-私募股權投資)

l 曾全職供職於歐洲最大投行-瑞士銀行(UB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