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大地震留下的奇蹟,永勝紅石崖國家級古地震遺址!

麗江永勝縣位於滇西北地區,屬於地震多發區,歷年來小震不斷。在永勝境內主要存在程海斷裂、大廠斷裂和箐河斷裂帶,這三個斷裂帶都屬於地震活躍區。永勝紅石崖國家級地震遺址位於永勝縣城西北2公里的紅石崖,地震遺址東西長約9公里,總面積54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場面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地震遺址。

500年前大地震留下的奇蹟,永勝紅石崖國家級古地震遺址!

據《雲南通志》、乾隆《永北府志》、《永勝縣志》史料記錄。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農曆五月初六永勝境內發生了一次嚴重強烈地震。據有關資料記載,震級為8級,震中裂度10度。震中在永勝縣城東北緯26°42°,東徑100°42°,即今北勝區北部的勝利、中和、興營之間,方圓9平方公里。地震波及大理、麗江、鶴慶、劍川、鄧川、賓川、雲南等府州縣百里。

500年前大地震留下的奇蹟,永勝紅石崖國家級古地震遺址!

此次地震由於相對集中,能量大,使縣城西面的山體撕裂、塌陷,形成寬50米—300米,深達500米,長達9公里的大裂谷,使古縣城和三川壩的眾多民房被毀,縣城原本南北流向的靈源箐水系改道為東西走向並通過地震裂谷流向三川壩注入五郎河。同時形成了翠湖龍潭和西山草海。可謂是重新安排了舊山河。

500年前大地震留下的奇蹟,永勝紅石崖國家級古地震遺址!

在地震的過程中山體崩塌,大量的石灰熔岩湧出地表,留下不同的臺階和平臺。地震裂谷形成萬丈深淵,兩側懸崖峭壁,怪石嶙峋,十分壯觀險要。是目前世界上規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地震遺址;永勝古地震遺址是大自然留給永勝人民的一筆寶貴財富,2005年4月已被國家地震局批准設立為“永勝紅石崖國家級地震遺址”。具有很高的觀光、科普旅遊開發價值。

500年前大地震留下的奇蹟,永勝紅石崖國家級古地震遺址!

正德六年(1511年)強烈的大地震,造成了三川壩萬畝良田受災,西山周圍約二十里的良田地震成湖,形成西山草海和九龍潭(即翠湖)多年積水為患,造成糧食欠收減產。尤其夏季水位升高,梁官居民、西山腳下的毛家灣、陸家灣居民出行,還須划船和繞道出行,家畜常年放牧西山。為修復被淹田地,從清代乾隆年間始,進行排澇。

乾隆《永北府志》記載:“乾隆十一年知府林緒光動項委教授王仁開挖河尾一百餘丈,以洩瀦水,漸可種麥。十八年,知府汪筠詳請歲修,議以耕種地畝各戶出夫歲修”。

500年前大地震留下的奇蹟,永勝紅石崖國家級古地震遺址!

從清代至民國,地方官府指導不斷排澇修復,使受災面積逐步減少。其尤是解放後,在政府的領導下,通過興修龍潭水庫,改直橋頭河,經西山,開挖排水河道,進一步開挖西山草海,排除了積水,恢復了大部分農田。當年二十里草海不復存在,現仍積水的農田不到百畝,有的可種植水稻,有的種蓮藕,有的改養魚塘。因地制宜,種植經濟作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