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遇刺案,皇后有功却无嘉赏,真实阴谋让人细思极恐

宋仁宗遇刺案,皇后有功却无嘉赏,真实阴谋让人细思极恐

宋仁宗遇刺案,皇后有功却无嘉赏,真实阴谋让人细思极恐

1

庆历八年正月十八日夜里,四个刺客翻越宫墙,直闯到皇后居住的福宁殿门前。一名宫女听到了动静,出来察看究竟,被刺客砍断了手臂。

此时,整个宫内外只有宫女和太监,而仁宗皇帝长于深宫之中,暴力流血事件对他来说只是抽象而遥远的东西。于是当他听到宫门外的喊叫声,竟然还想打开宫门看个究竟。

作为名将曹彬的后人,皇后临乱不惧、指挥若定,她拉住了自己的丈夫,要求太监宫女们紧闭宫门,不许任何人出去。

2

她同时命令太监从侧门去找都知官王守忠,让他带兵救驾。另外还人提水备用,因为刺客如果找不到皇帝,很可能会放火焚烧宫殿。

果然,不久之后刺客便放火了,幸好宫内早有准备,火很快就被扑灭。此时护驾官兵也赶到了,当场杀死了三个刺客,另一个刺客则逃到了宫城的北楼。

三个被杀的刺客分别是崇政殿的亲从官颜秀、郭逵、孙利,另一个逃走的刺客则是亲从官王胜。

3

想要知道幕后的主使者,就必须要抓到活口。但是,从捉拿王胜开始,这件案子开始变得微妙起来。官军竟然一拥而上,将王胜斩成了数截,此案顿时陷入了僵局。

宋仁宗遇刺案,皇后有功却无嘉赏,真实阴谋让人细思极恐

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加微妙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行刺皇帝都是大案一件。但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夏竦居然提议,这件事应该大事化小,内部追查,不能全面调查。

仁宗皇帝竟然接受了夏竦的建议,宣布由侍御史和宫中太监主持调查此事,外朝大臣不得参与。

4

最后的处理意见是,负责皇宫保卫的相关人员全部流放。但是因为当天夜里的值班宿卫首领杨景宗是杨太妃的从兄弟,为了保住杨景宗,他亲自出面驳回了御史台的奏疏。

总管大太监杨怀敏也被仁宗赦免。最后,北宋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刺驾案件,就这么不了了之,草草收场。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个行刺案,四个并不强悍的刺客,跑到帝国的中心去刺杀皇帝,显然并不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行动,似乎主使者并不真正想要皇帝的命。

5

而刺客都是宫内的官员,对于皇宫的守卫情况非常熟悉,从这一点来看,策划者很可能也是宫中的人。

仁宗皇帝为什么要压下这个案子,将其低调处理呢?最大的可能就是仁宗皇帝已经知道主使者是谁,他清楚自己有能力控制这个主使者,也明白这个主使者不会真正危及自己的生命。

究竟谁是主使者?有人对此作出了一些猜测,最大的嫌疑犯应该是从这件事中获得了最大收益的人。

6

首先是曹皇后,她的果断坚定在这次事件中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但是这次事件的发生地就是曹皇后的寝宫。

虽然在调查的过程中,有人借此攻击曹皇后,但是以仁宗的宽厚,是不会相信这种攻击了。不过这足以说明,曹皇后并不是此事的最大受益者。

宋仁宗遇刺案,皇后有功却无嘉赏,真实阴谋让人细思极恐

真正受益的是一位并不显赫的人物——张美人。张美人本出身于小官员家庭,父亲早死,她幼年就做了歌姬。

7

她不是一般的歌姬,而是仁宗的姑姑,魏国长公主家的歌姬。在仁宗去姑姑家串门的时候,与之发生了一次美邂逅,于是张美人从此成为仁宗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虽然张美人在宫中的地位并不高。但是她对仁宗有着他人所不及的影响力,某种意义上说,她的话能够决定大宋的命运。

行刺事件过后,仁宗皇帝向满朝文武隆重宣布:张美人立下了最大的功劳,当歹人来袭时,张美人紧紧地守护在皇帝身边,是她挽救了大宋。

8

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信号。夏竦何等聪明,立即建议“讲求所以尊异之礼”。张美人从美人升到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如果没有这次事件,张美人恐怕永远都难以爬到如此的高位。再联系到前面对刺客的灭口事件,以及仁宗的低调处理,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这次行刺事件其实是张美人和仁宗唱的一出双簧。否则为什么会有一个君王对威胁到自己人生安全的事件如此淡然处之?

宋仁宗遇刺案,皇后有功却无嘉赏,真实阴谋让人细思极恐

不过,这些都只是猜测,没有真凭实据,事情过去很久之后,殿中丞吴奎还上书要求彻查此事,仁宗皇帝仍然只是不了了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