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什麼駕駛室!無人駕駛駕到,卡車司機到底該不該擔憂?

4月1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三部委印發《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試行)》,明確對測試主體、駕駛人、車輛等提出要求,並要求省、市級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可自主選擇測試路段、受理車輛申請和發放測試號牌。這標誌著,我國在無人駕駛領域測試大門已然打開。

要什麼駕駛室!無人駕駛駕到,卡車司機到底該不該擔憂?

(通知截屏)

記者注意到,商用車行業領域,繼去年一汽解放無人駕駛卡車公開首秀後,日前中國重汽無人駕駛電動卡車剛剛亮相天津港正式運營。而在關注車輛產業技術變革的同時,有卡車司機在網上討論時表示了失業的憂慮。傳統卡車產業怎麼了?無人駕駛卡車來到身邊究竟需多久?下面我們就來一一分析討論。

傳統卡車產業發展仍然面臨瓶頸

內燃機技術發展歷史已超過百年,卡車的開發生產應用也經歷了無數次變革。但國內卡車行業起步相對較晚,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

要什麼駕駛室!無人駕駛駕到,卡車司機到底該不該擔憂?

(國內卡車動力產品展示 晨瀟/攝)

①技術突破難度大。目前,國內大多數卡車生產企業的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專業總成,多依賴於國外技術,自主開發和突破難度較大。原因在於,一方面我國專業技術基礎薄弱;另一方面我國在冶煉、鑄造、機械加工等方面整體技術和工藝水平發展緩慢。另外,整車廠生產流程、標準以及品質保證等方方面面,也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②排放升級困難多。國內卡車國三、國四、國五升級越來越快,甚至近期有地區稱提早進入國六時代,用戶買車、換車的週期更短。同時,不少地區迫於環保治理的壓力,提出加裝DPF,這對於車企和用戶來說無疑是一筆較大投入。總之,迫於排放壓力釋放的換車潮,雖實現了短暫的銷量提升,卻使車企在變革升級過程中付出較高研發、推廣應用等成本,況且每一次排放標準升級都需要跨越不少技術門檻,難度也越來越大。

③適應市場時間長。我國物流業發展迅速,用車需求呈現多元化特徵,個性化趨勢明顯。車企在需求變革中,緊跟潮流,順應發展。不過,目前卡車產品開發生產應用週期較長,一款產品從開發到批量上市,要經歷2-3年時間。不僅如此,產品前瞻性設計,企業對用車需求預判和把握,都尚存在大量風險性。

④無人駕駛迎機會。在互聯網智能化時代,車企在生產經營管理各方面,都意味著升級變革。近兩年,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進化速度加快,卡車產業在市場開發、供應鏈變革方面都面臨轉變,突破老模式、技術瓶頸變得越來越緊迫,無人駕駛恰巧提供了一個機會。

中國無人駕駛將開出“高鐵時速”

同發達國家相比,國內傳統內燃機技術及相關核心部件存在不小差距,補齊短板非一日之功。但無人駕駛不同,它或成為車企突破瓶頸,需打開的另一扇窗。

要什麼駕駛室!無人駕駛駕到,卡車司機到底該不該擔憂?

(中國重汽無人駕駛電動卡車在港口試運營 圖源:網絡)

①研發測試與世界同步。這幾年,國外自動駕駛汽車上路測試的新聞一度引發人們關注。而在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出臺前,我國先後許可了北京、上海等城市開展測試。今年3月份,獲得首批試驗牌號的百度無人駕駛汽車已在北京完成路測。

研發層面,一方面,一汽、重汽等相關車企在幾年前相關研發工作即已展開;另一方面,一些技術型企業如百度、高德等也已積累資源,涉足這一領域。從這一角度看,國內外車企幾乎處於同一起跑線。

②政策法規同國外並駕齊驅。除開放道路進行自動駕駛實驗外,交管部門必須調整相應的規定,以適應路面測試要求。我國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的出臺,正是對自動駕駛上路測試相關方面進行的明確規定。

國外,特別以美國為例,2017年9月,眾議院表決通過的《自動駕駛法案(Self Drive Act)》為各州發展自動駕駛汽車掃除了障礙。雖然各州之前也有相應規定,但這一規定更規範和具普適性。該規定比我國出臺合法方案時間更早,但對於自動駕駛測試的安全性等要求大體方向相同,可以說這方面基本沒有和我國拉開較大差距。

③技術資本市場已多方推動。行業專家指出,自動駕駛卡車的開發與應用涉及互聯網、智能化、大數據等多項技術,以及供應鏈各方主體參與,並非僅車企或科技企業一家能夠完成。正因如此,介入自動駕駛卡車領域的既有車企,也有投資機構推動參與的科技企業,BAT相繼入局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就是典型例子。而物流信息化服務商G7近期宣佈聯合蔚來資本、普洛斯共同開發自動駕駛卡車這件事,更是為自動駕駛卡車這股洪流注入新的力量。

有制度許可、法規約束,加上技術、資本的支持,自動駕駛卡車可說到了提速向前的時刻,有行業專家坦言,中國在自動駕駛上要開出高鐵速度,有望成為世界領先。

普及L4或要繼續再等更長一段時間

儘管萬事俱備,但對自動駕駛卡車來說,依然要面對一些難題。或許沒有更長時間的積澱,恐怕不能實現L4及以上級別的自動駕駛卡車的“普及於市”。

要什麼駕駛室!無人駕駛駕到,卡車司機到底該不該擔憂?

(國內卡車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 晨瀟/攝)

①安全性成為頭號難題。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道路交通事故864.3萬起,死亡人數約6.3萬,年死亡人數高居世界第二位,大型貨車事故致死概率更高。因此,安全永遠是第一位。

而美國,3月份再次發生自動駕駛汽車事故致死案,使人們對自動駕駛這個猛虎更加敬畏。所以,不論科技公司還是車企,最大限度避免安全事故是其首要使命。

G7 CEO翟學魂表示,目前G7通過安全機器人監控司機以及車輛行駛速度、狀態等項,可將安全事故下降75%以上。不過,這一說法需要在道路測試中加以檢驗。

②數據積累並非一朝一夕。有卡車技術專家表示,對於自動駕駛的數據積累來說是急不得的。系統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才能夠及時處理一些突發情況。

比如,自動駕駛卡車遇到行人過馬路,要通過傳感器等收集道路信息,對人數、距離、行走速度等數據進行分析計算,進而做出調整速度或者適當剎車避讓的決定和操作。

這一過程,需要系統不斷測試和完善,如果系統做不到及時反應處理突發情況,也就無法達到L4級及以上的程度。

③技術法規完善尚待時日。雖然國內外已發佈自動駕駛相關法規,但目前只是針對測試、開發、推廣等相對更基礎性的要求。例如,從車輛、技術、環境等進行要求來看,自動駕駛卡車行駛在相對更封閉的空間,如港口、場站、固定高速公路路段適應性更強。

隨著這些應用領域不斷被開發和普及,相應的問題也將逐漸暴露,那麼技術、法規層面的突破和完善也要立即跟上,但這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

④普及L4時間上或很遙遠。測試、技術提升、法規完善,需要多久?有人說是三五年,有人說到2025年這些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以2025年算來,距今尚有7年時間,卡車司機是否不必杞人憂天?

記者認為,從自動駕駛技術發展成熟,到產業鏈形成規模或許時間較快,但一項偉大的發明創造若普及於世,並非只是時間問題,重要的還有勞動關係問題。當自動駕駛卡車走上碼頭的那一刻,有多少傳統的卡車司機即將失業?當真自動駕駛卡車還會轉化出更多適合司機的工作崗位嗎?

要什麼駕駛室!無人駕駛駕到,卡車司機到底該不該擔憂?

(無駕駛室的解放卡車 資料圖)

如果自動駕駛卡車顛覆的僅僅是技術,提升的是效率,當然無可厚非,但如單憑自動駕駛卡車掀掉卡車司機的飯碗,我們還將面臨更大的就業問題。3000萬司機生計問題怎麼解決,同樣也需要時間來解決。這樣看來,作為卡車司機當有所準備,畢竟,無駕駛室的自動駕駛卡車都已在到來的路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