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辍学,却喜舞文弄墨,曾以一副对联选取人才

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辍学,却喜舞文弄墨,曾以一副对联选取人才

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别的不多说,单说他出身贫寒,没上过什么学,小小年纪,就去给地主放牧牛羊。父母亡故后,无处栖身,只得到皇觉寺出家当了小和尚,转而流浪淮西,到处乞讨,赖以维持生命。

可以说,朱元璋青少年读书识字的最好时光都给耽误掉了。

但是,朱元璋长大后,在行军打仗之余,坚持自学,每天早起晚睡,挤时间阅读,最终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不仅能读懂古人深奥的著作,还能动笔作文题诗。

朱元璋晚年不无得意地对侍臣说:“朕本田家子,未尝从师指授,然读书成文,释然开悟,岂非天生圣天子耶?”

朱元璋脸皮三尺厚,大言不惭地吹嘘自己是“天生圣天子”,但他多少还是有些吹嘘的资本的。他的一生写下大量著述,除七卷、二十卷、三十卷、五十五卷等几种版本的《御制文集》外,还亲笔撰写了《资世通训》《祖训录》《皇明祖训》《御制大诰》(初、续、三编)《大诰武臣》《御注洪范》《御注道德经》《集注金刚经》《周颠仙人传》等著述,在古代皇帝中,论及文字数量之多和质量之高,其至少可以跻身前十。

有人说,著作最多的皇帝应该是清世宗雍正皇帝,因为,他在执政13年的时间里,共处置了各种题本192000余件,平均每年达14700件。他亲手批复的汉文奏折多达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则他在这些奏折上的批语,多达1000多万字!

雍正帝留下的文字是否有1000多万,只是“雍正粉”信口开出的数字,实际并未真正统计过。

退一万步说,就算真写了1000多万字,也不过是根据官员奏折内容就事论事地进行书写,难度远低于独立创作——这也是评论家比作家来得容易、影评人远多于电影制作人的原因。

还有,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是个高产的诗歌创作者,一生创作了四万多首诗,但还配不上“诗人”二字的称号,为什么?

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辍学,却喜舞文弄墨,曾以一副对联选取人才

文学院的教授评论朱元璋的作品,都说,如果按时下的标准,朱元璋凭借他的作品弄个兼职教授和博导的头衔,是完全够格的。

朱元璋作文的质量高,速度也很快,提笔命文,往往一挥而就。

洪武七年十二月,朱元璋在政务繁忙之际,抽空撰写《御注道德经》,从初三开笔,到十三日即杀青定稿,前后仅用了十天的时间。

朱元璋有时因公务繁忙,有些文告便由自己口授,令文臣代为笔录。

宋濂曾描述自己代朱元璋笔录文告的情景,由衷钦佩,说:“(皇上)使濂受辞榻下,不待凝注,沛然若长江大河,一泄而千里。”

朱元璋作文主张“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

刑部侍郎茹太素有文采,上万言书。

朱元璋读得心头火起,将他打了一顿板子,说大话篇奏疏“五百余言可尽耳”,却洋洋洒洒一大堆,浪费彼此的时间,不打不能提高工作效率。

朱元璋自己起草的诏敕告示,全都使用通俗的口语,写得朴野自如,明白晓畅。

当然,他撰写起骈体文来,也灿然生色。

比如徐达初封信国公,他亲作诰文赐之:“从予起兵于濠上,先存捧日之心。来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文末又说:“太公韬略,当弘-统之规。邓禹功名,特立(列)诸侯之上。”俨然是个四六大家。

朱元璋还能写作诗词歌赋,留下的诗歌约有二百余首。

朱元璋早期的诗作,诗糙理不糙,很有气势。

比如其中的《野卧》: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自长伸脚,恐踏山河社樱穿。

诗面意思一看谁都懂,诗句拙劣粗简,却豪气冲天,别有一番气象。

还有《不惹庵示僧》:

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辍学,却喜舞文弄墨,曾以一副对联选取人才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晓晓间姓名。

此诗是朱元璋率军攻取浙西时所作。

当时他带领部队路过太平,曾微服到不惹庵。

寺中僧人僧人不断追问他的籍贯姓名,他不胜其烦,提笔写下此诗。

同样的军旅题材,朱元璋写《征陈过谢湘》时,诗的韵味已经很浓郁了,英雄气势也未减少半分:

马渡沙头首稽香,片云片雨过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的诗风即从先前的粗豪直露转为文采风流的文人诗,但其诗的格调还是一如既往的宏伟、壮阔的气魄,如《新雨》:

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该。

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空一碧见天开。

字里行间,隐然显现出诗人要在政治上进行一番改革的伟大理想。

朱元璋对诗歌是如此喜欢,则对由诗歌形式演变而来的对联也是兴味无穷。

龙凤六年(1360年)大年正月初一,朱元璋曾亲书这样一副对联悬挂在自己的府门之上:

六龙时遇千官覲,五虎功成上将封。

吴元年(1367 年),朱元璋与陶安对坐论道,曾亲制对联相赠: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朱元璋还送过这样一副对联给自己的爱将徐达,书云: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人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辍学,却喜舞文弄墨,曾以一副对联选取人才

定都南京后,朱元璋亲力亲为地推广对联文化,在除夕之前传旨公卿士庶,要求各家门前都要悬挂上春联。

命令下达后,朱元璋微服到民间巡阅,发现有一人家门上未挂春联,上前打听,原来是阉猪之户,不知如何落笔。

朱元璋略一沉吟,索来纸笔,代为捉刀,涉笔成趣,蔚然可观:

双手劈开生死路,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在一酒店内的神案旁打尖,来了一个国子监生。

国子监生不认识朱元璋,在神案另一旁坐了下来。

等饭菜时,朱元璋和国子监生攀谈,问他是哪里人。

国子监生答:重庆府人。

朱元璋诗兴大发,出了个上联邀对: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国子监生有才学,脱口就对出下联: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大为欣喜,随手捡起神案下的一块小木头,要国子监生赋诗“以喻己意”。

国子监生思索片刻,便得一首七绝,诗云:

寸木元从斧削成,每于低处立功名。

他时若得台端用,要与人间治不平。

朱元璋喜上眉梢,认为国子监生才堪可用,记下了他的姓名。

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辍学,却喜舞文弄墨,曾以一副对联选取人才

改日,朱元璋在宫中召见这个国子监生,任命他为按察使,以满足他得“台端用”“治不平”的愿望。

朱元璋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文学创作者,他的诗文粗浅直白,整体文学价值不高,但却颇具文魂、诗魂,远胜许多二三流的诗人、作家。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通过文字识人、用人,让世人所称道。

相比之下,现在有些科班出身的官员,却是每提笔就犯难,所有文件都由秘书代笔,真是要愧死到泥土里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